APP下载

横看成岭侧成峰

2015-05-30陈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歌台阿房宫通感

陈军

教学文言文,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阅读赏析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由于文章写作年代久远,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与今人有诸多差异,造成学生在理解文章时障碍重重。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多缘于此。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课堂研讨这一教学方法,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障碍也不失为一个个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促进有效阅读的良好契机。

人教版的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阿房宫赋》中有这样一句话:“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教材下面的注释是这样解释的:“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了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教参对这几句的解释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显然,这种解释是说得通的。

然而,根据我的阅读经验,对该处的理解绝不会只是这一种,至少我的看法就跟教参不尽相同。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果然,对这两句的理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那么我进一步想到,全班五十几个学生对该句的理解应该也是有差异的,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但我又有一个顾虑:长期以来,学生们在接受性的被动学习过程中,一直对教材奉若神明,他们能否在阅读中提出不同见解,能否深入思考,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接下来的课前预习课中,我深入同学们中间,发现他们在疏通文意过程中对那两句话的理解确有差异,有几名同学提出了跟教材不同的理解。即便是一样的理解,思路也和教材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在小结时要求他们回去对这一问题继续做深入思考,不必拘泥于教材。在精读课上我们将共同研讨探究交流。

经过了课前的大量准备,我们在精读课上开门见山,直接讨论这一问题:

学生甲:我同意教材的理解。由“歌乐声响”引起“暖意”,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舞袖飘拂”引起“寒意”,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修辞手法,而后一句强调的正是由于各处歌舞气氛不一,造成人们身在其中冷暖感觉不同。

老师:很好,××同学对书下注释的进一步阐释很具体,有不同理解吗?

(及时准确的评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了研讨探究的进行。)

学生乙:“通感”,我同意,但是,我认为这里的“通感”并非只是身体的冷暖感觉,在更大程度上是心理感觉,是人情冷暖。后文讲到“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宫人们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受欢迎的程度不尽相同,“承幸得宠”当然“春光融融”,而“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难免“风雨凄凄”。

老师:××同学结合下文,论说充分,思考更进一步,那么,大家都认为这是“通感”吗?

(该角度研讨探究已较详尽,应适时引导转向,另辟蹊径。)

学生丙:我不同意将“歌台暖响”这一句理解为“通感”。为什么歌乐之声就一定“暖”,舞袖摇曳就一定“冷”。难道就没有凄冷的歌乐、暖融融的舞蹈吗?这不符合客观事实。我认为这句和《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句一样,都应作互文解释,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时兼指“歌”。而后一句的“气候”,并不是现代汉语中所讲的“气候”,《古汉语词典》解释它为“节令”,或是“环境气氛”,我理解此处当取后一个意思。这两句合起来,意思就是:在阿房宫里,这个地方在演奏欢快的歌舞,那个地方则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环境气氛不一样的感觉。另外,我查到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也将“歌台”“舞殿”解释为“互文见义”。

老师:很好,××同学能够细致深入地思考,并且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教材的权威,这种探究意识值得大家学习;同时又能注意搜集资料佐证,论证有理有据,这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发现好的阅读方法,应及时提出表扬,可以推而广之,共同做到有效阅读。)

学生丁:我跟他们的看法都不一样,不知道对不对?

老师:不要紧,讲出来让大家听听,我们就是集体研讨探究嘛!

(课堂研讨探究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老师的鼓励可以拓展课堂研讨探究,从而促进有效的阅读教学。)

学生丁:我没想到他们那么多,我就是从实际情况来理解的。我觉得,这两句话都是实写,目的都是表现阿房宫的大。前文说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是从总体上介绍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而“歌台”这几句是从另一个角度写阿房宫的大:大到“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里的气候就是现在讲的“天气情况”。事实上,阿房宫方圆三百余里,出现天气的差异非常正常!另外,第一自然段整个都在铺陈阿房宫的建筑规模,没必要在结尾处讨论一下人情冷暖啊!

老师:嗯,不错,××同学能够不落窠臼,结合实际情况,同时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思路新颖。这种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

老师(总结):经过大家的研讨探究,同学们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或许我们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大家通过研讨探究,让我们的阅读更有效了,这就足够了。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歌台阿房宫通感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郑泽珍
仲春即景
背黑锅的“纵火犯”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
“火烧阿房宫”:一场历史的修辞战争
BIM技术在阿房宫站设计中的应用
陈子谦电影场景中歌台构建的意义——以《881》《12莲花》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