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
2015-05-30杨胡宏
杨胡宏
内容摘要:《白鲸》是麦尔维尔的代表作,作品中充斥着对上帝的指责与批评。白鲸与埃哈伯的关系在一定角度揭露了人与上帝关系的隐喻形式。面对白鲸,埃哈伯不满上帝的安排,他不畏惧白鲸残暴的力量,决定与它血战到底,报仇雪恨。麦尔维尔关于这个世界的描述对正统的基督教精神提出了直接的挑战。人类解约了人神之间的契约,至此处于一种自我作为的状态中。
关键词:麦尔维尔 《白鲸》 宗教意义
一.前言
麦尔维尔的《白鲸》于19世纪中叶诞生于美国。在这个时期,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宗教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为美国的思想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白鲸》中,麦尔维尔表达了他难以明确的宗教理念。他似乎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对无所不能、主宰一切的神进行了猛烈批判。不难发现《白鲸》中充斥着对上帝的指责与批评。白鲸与埃哈伯的关系在一定角度揭露了人与上帝关系的隐喻形式。面对白鲸,埃哈伯不满上帝的安排,他不畏惧白鲸残暴的力量,决定与它血战到底,报仇雪恨。麦尔维尔关于这个世界的描述对正统的基督教精神提出了直接的挑战。人类解约了人神之间的契约,至此处于一种自我作为的状态中。
二.《白鲸》中渗透的宗教意义
1.人与神抗争的颂歌
《白鲸》中的主人公埃哈伯一出场,作者就将其塑造成一个具有威严性格的英雄形象,他的目光笔直向前、不畏不惧、固定不变,传达出一种最坚决、最不屈不饶的神气和一种永不妥协的顽强精神;他的脸上虽然布满皱纹,但是透露出一种凛然不容侵犯的威严;他的步伐一瘸一拐,假肢由鲸骨制成,隐含着一种咬牙切齿的仇恨。整部作品都散发着对埃哈伯的歌颂与赞美。“当人们看到埃哈伯坐在那只由牙骨做成的三角凳上,怎么会不让人想到那就是他的王位呢?埃哈伯就是海中之王,是船上的可汗,同时也是大海兽的太君”,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如果说白鲸是邪恶的化身,那么埃哈伯追逐白鲸的过程就象征着人类战胜邪恶的努力。埃哈伯在白鲸的身上看到了一种残暴的力量,决定向它报仇雪恨,要追击它只剩鱼鳍。埃哈伯与白鲸的战争持续了整整四十年,直至最后一刻。可以看出,埃哈伯是一个不甘受命运摆布、不肯向上帝低头的人,他一直在抗拒着那主宰一切的控制权力,他试图做自我命运的主宰者,揭穿现实的面具。总之,《白鲸》就是一曲豪迈而悲壮的精神赞歌,与神抗争,与命搏斗,彰显个人主义理念。
2.宿命论与悲观主义色彩
麦尔维尔一方面歌颂人与神抗争的精神,赞美的智慧与勇敢;另一方面就在极力鼓吹基督教的宿命论。由于从小深受加尔文教义的熏陶,麦尔维尔认为人得到拯救的唯一出路就是向上帝屈服,得到上帝的怜悯。这种思想在《白鲸》中体现得一览无余。在小说中,小教堂里的神父梅普尔对《圣经》进行讲道,旨在让所有船员以之为鉴,不要步约拿的后尘。如果犯了罪,一定要像约拿那样用心忏悔。与约拿一样,埃哈伯也犯了抗命罪。但是约拿在接受了鲸吞的处罚后,放下了自己的狂妄与骄傲,开始顺从上帝,并诚心祷告,最后获得了上帝的拯救与宽恕;但是埃哈伯受了惩罚之后,仍旧蔑视上帝,力求取得与神平等的地位,最后被毁灭了,得到了上帝对他做出的最严厉惩罚。可见,埃哈伯捕鲸的历程隐含了宗教意义上的结构,即犯罪—处罚—不知悔改—继续背叛—毁灭。麦尔维尔具有强烈的宿命论意识,表达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悲观主义态度。
三.结束语
《白鲸》中渗透着浓烈的宗教色彩,需要我们细心思考上帝的存在、人生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这样才能在世界洪流中时刻保持清醒,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参考文献
1.韩德星.谈《白鲸》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J].外国文学研究2000(2)
2.邹渝刚.两善两恶的冲突..《白鲸》的悲剧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6)
3.徐明.李欣.论《白鲸》的生态意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张立玉.从麦尔维尔的反超验主义看《白鲸》的主题思想[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5(2)
5.雷锋莲.论《白鲸》中的圣经文化原型[J].甘肃社会科学2004(3)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市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