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高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对策

2015-05-30方合�オ�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困生家长农村

方合�オ�

[摘要]通过阐述农村高中学困生出现的时代背景以及现状,探讨农村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对策,望能提高学困生教育转化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农村高中学困生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88

我校是一所地处乡镇的高完中,生源为学校周边几个乡镇中不被县城优质高中录取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学困生群体。找出这个学困生群体的成因与转化对策,是我校教师能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试针对农村高中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探讨,并相应地提出一些转化对策。

一、时代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全国各地的高级中学特别是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好的示范性高中也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导致部分学校的招生人数激增。可以说高中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但在高中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各地区把高中分为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等,每年高中招生时,按学校类别划分招生批次,示范性高中优先录取优质生源,县城以上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抢夺一般生源,处在乡镇的农村高中只能招收那些学习成绩差和组织纪律性、行为习惯表现也较差的学生。我校正是这样一所硬件设施和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落后、生源基础较差的农村普通高中学校。

二、学困生的含义及现状

1.什么是学困生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困难学生”的简称,是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没有什么理想信念和学习目标,对学习没有兴趣,基础比较差,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上有明显缺陷的学生,也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

2.学困生的现状

大多数的高中学困生都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厌学。由于农村高中学困生的基础比较差,在初中时他们就放弃了学习,认为到了高中再怎样学都学不好,在学习上没有动力,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做笔记,甚至睡觉、玩手机等。一个学期下来,部分学困生的课本还跟新的一样,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2)厌师。部分教师以学生基础差为借口,不认真备课和上课,还有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上“满堂灌”,随意批评学生,导致陷入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的恶性循环,进而使学生产生厌师情绪。

(3)厌家长。大部分农村高中学困生从小学开始就是留守儿童,由于家长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得不到家长生活上的照料和感情上的交流,到了高中阶段他们就认为父母对自己没有尽到教育责任,对家长的管教产生厌烦情绪。

(4)随意违反学校纪律。许多农村高中学困生不按时作息,翻越学校围墙去网吧、游戏室等中学生不宜进入的场所玩耍,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开小差,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5)存在“早恋”现象。部分农村高中学困生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就把精力用到异性交往上去,把有男(女)朋友当成是自豪的事。

(6)益友少损友多。部分农村高中学困生在假期或双休日喜欢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交往,这些社会人员的品行相对较差,学困生自然也就无法从他们身上得到正面的信息和指导。

三、学困生的成因

医生治病讲究对症下药,一个前苏联教育家曾说过:“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向去教育人,那么必须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因此要找到解决农村高中学困生问题的良方,必须要了解他们“学困”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由于本人长期在学困生较多的农村高中工作,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1.初中阶段基础较差。农村高中学困生都来自农村初中,而农村初中因地处边远,往往师资缺乏,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跟不上形势需要。同时由于高中学校和初中学校在管理及教学上的差异,致使一部分原本成绩就差的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要求。

2.教材原因。大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只重视中考科目的教学,学生升入高中后因教学科目增多,感到学习负担加重,作业量增多,学习越来越费劲。

3.社会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读大学费用高,动辄要好几万元,而大学毕业后就业压力大,很多家长认为不如让孩子早点打工挣钱。另外现在一些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和黄色暴力的书籍层出不穷,也无形中对当代的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家庭原因。大部分农村高中学困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对他们只有溺爱,没有管教。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只是教师的事,缺乏正面的对孩子“言传身教”的影响。有些家长不主动与教师配合,缺少与教师、学生的沟通,对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不重视。这样使学生养成了在家不服长辈管、在校欺骗教师等不良行为习惯。因此,随着问题的积累,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沦为学困生。

5.教师原因。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但有的教师职业素养不高,在人才观和质量观上具有片面性,一旦学生达不到要求,就把责任全推到学生头上。有的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上课无激情,对学困生更是爱理不理,缺少有效的教育手段。所以教师缺乏责任心,不会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帮助学生,也是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四、对农村高中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1.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

俄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教师对高一新生要及时进行正确的理想前途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农村中学学生本质上还是比较单纯的,可塑性也比较强,如果学校能对学困生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引导,激发他们的正能量,他们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而一旦学生有了正确的理想目标,所在班级的学风、班风自然就会好起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起点,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重视并脚踏实地地走好这一步。另外,班主任应加强班级常规管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行为习惯;创新开展班级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和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2.加强学校课程改革,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对农村高中学困生的教学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学得懂、懂得学,逐渐摆脱厌学心理。

3.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尊师敬师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学识和崇高的品德,还必须要有爱心。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也是校园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只有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帮助学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给予学困生真诚的关爱和尊重,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厌师转为尊师敬师。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困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周弘说:“把孩子看圆了,孩子就像打足了气的轮胎,一跃千里,把孩子看扁了,孩子就泄了气,无力跬步。”所以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情况,多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以分数的高低为评价标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善于发现农村高中学困生的闪光点,多用鼓励性和肯定性的语言进行评价,以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满怀激情地投入到生活学习中去。

5.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科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当学困生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取得进步后,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6.多与家长联系,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与学困生的家长应经常联系,相互交流学生近期的情况,共同商讨教育方法,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合力。学困生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和督促,自然就会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实现健康成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高中学困生的形成非一日之力, 教育转化学困生亦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由于学困生自制力差,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容易出现反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爱心和耐心,多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他们设计一些容易实现的目标,让他们体会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只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和培养学困生,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周双.高中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下),2012(7).

[3]陈建军,张俊飞. 珍惜美好学生生活 树立正确理想目标[J].商,2013(21).

[4]王寿霞.如何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J].苏盐科技,1995(2).

(责任编辑柳紫)

猜你喜欢

学困生家长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