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村中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的探究

2015-05-30李秋英�オ�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错别字评语习作

李秋英�オ�

[摘要]评改作文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习作内容三者之间的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参与活动认识中的主体,只有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淋漓的发挥,才会真正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学生作文互改主人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17

作文评改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艰难的环节。传统的作文评改,往往全由教师包办,教师在批改这一环节上花费了很多精力,付出了许多劳动,但效果却不太好。

作文批改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习作内容三者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参与的主体,只有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才会真正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

一、学生进行作文互批互改的实践探究

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指导学生互批互改作文,具体做法可如下:把全班的学生分成十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学生互换习作,教师把互批互改的要求写在黑板上。

1.题目是否恰当。

2.选材是否合乎道理和事实。

3.主题或中心是否明确、突出。

4.思路是否清晰,段落和层次是否清楚。

5.语言是否通顺明白、准确、鲜明、生动,是否用词不当,表现方法有何优缺点。

6.是否有错别字、怪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7.作文的外形,如格式是否正确、书写是否完整、卷面是否清洁、有无添乱涂改的情况。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要求阅读习作,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教师来回巡视指导,指导他们把遇到的问题或自己的看法写在稿纸上,经同学讨论或老师点拨,一起来解决问题。

互批互改之后是点评。教师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点评。原评改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肯定习作的优点,指出其不足,指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在原评改者发表了看法后,其他同学广开言路,畅谈自己的看法,补充修改建议。如本人布置了七年级的一篇习作《那一次,我真》。学生的点评片断如下:

小组代表李兰媚:黄蓝栅同学写的《那一次,我哭了》选材扣题,各种描写手法运用恰当,但语言枯燥,缺乏生动性。

原评改者梁定康补充:本文思路清晰,层次也分明,但选材不够新颖。

李颖:这篇习作错别字多,书写不工整。

李超:黄焕祥同学写得《那一次,我真后悔》虽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但全文错别字多,且有些标点运用不恰当。

……

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学习氛围。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写在草稿上的看法、体会和建议组织文字写评语。

学生写完评语后,教师收起学生的习作分好、中、差批改。批改中兼顾学生的评语。遇到写得不正确的评语给予修改;正确的评语给予肯定,让评改者获得积极性和信心。而后教师全面总结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提出修改办法。

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推荐出好的作文张贴在学习园地上,供大家阅读。这样,学生有了荣誉感,又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

二、实验成果

(一)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质量

2014年9月,我校对学生进行了写作心理的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反映不喜欢写作文,一提起作文就头痛。然而,2015年3月,在实行改革实验半年多后,再次进行心理调查时,学生们的反映竟大变样了,70.9%的学生表示愿意写作文了。他们说:过去从未批改过作文,现在只要参与写作就可以与同学们互批互改作文,自己学会了评论文章,这对学习写作大有益处。他们认为写作不再是令人头痛的事了,他们在互批互改中尝到了甜头。这种新的作文教学法,从指导到批改,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既扩大了阅读量,拓展了阅读视野,又开阔了思路。同时通过训练评语和建议、体会,既增加了练笔量,又练习了不同文体的作文,一举两得。在进行互批互改训练中,学生会于无形中养成检查修改作文的习惯,从而在自己写完作文后反复斟酌推敲,以提高作文质量,真正达到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写作目的。

(二)创造了“学生互批互改作文”教学模式,推动了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

半年多来,我校语文组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针对改革实验的实际情况,经反复研究探索,创造了作文指导与作文批改模式,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了本校语文教改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校七个教学班全都采用了“学生互批互改作文”的教学方式,全校学生都受到了教益。以此为契机,语文组的教师们又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在学生自学、阅读、分组合作和语文活动方面进行探讨,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错别字评语习作
诗嘲错别字
错别字的自述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我与错别字
怎样为作文写评语
习作展示
作文评语探讨
如何写好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