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2015-05-30张艳�オ�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语文

张艳�オ�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在的加工与思考,才能将其变为自己的认知,真正提高语文能力与素养。在探讨语文思维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训练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策略深度广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09

要能熟练掌握语文,其前提必须具备较强的语文思维素养。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语文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质量不高。本文就此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对广大教师同仁有所帮助。

一、 语文思维的含义与特点

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自己认知的过程,就是语文思维。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在的加工与思考,才能将其变为自己的认知,真正提高语文能力与素养。传统填鸭式的语文教学只注重语文知识的获取,学生未能真正理解吸收,头脑中留下的也只是一些孤立的语句而已。因此,教师只有注重语文思维的培养,才能真正教好语文。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首先应了解语文思维具有的一些特点。

交流性: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应用学科,其思维也具有明显的交流性。学生们可以在相互交流探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因为语文是语言文字的应用,而交流探讨就是语言与思维的碰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语言的交流与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其语文思维也得到激发,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提升了语文素养,拓展了语文思维空间。因此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思维具有更明显的交流性。

广泛性:语文学科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十分广泛。这些学科都需要以语文学科作基础,语文思维在不同领域间碰撞,激荡出多彩的火花。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领域也会产生各种见解,而且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背景等的不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会有不同,这些都是语文思维广泛性的体现。

渗透性:语文是一个人文学科,它集情感、审美、文学为一体,语文教学中的文章、语句或意境优美,或富含哲理,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感受文字的优美、行文布局的巧妙,在不知不觉中语文思维已渗入到学生的内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饱含情感,以情感来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美的过程中分析、探究、欣赏语文,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二、 训练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

1.教师要积极主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

语文思维训练对于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只注重语文知识的记与背,而忽略了语文思维的培养。所以,对于语文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教师必须要有一个正面的认识,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勤于探索,并把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固化为一种内在意识。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只有教师自身的语文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才能耳濡目染,掌握语文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向学生展现问题探索的过程,以及思考的切入点等,让学生学会思考与探索的方法。最后,教师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去思考与解决问题。

2.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语文思维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与内化,因此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教师要抛弃落后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思维能力。要注重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由于学习习惯、知识背景等的不同,其思维方式与特点也有差别,只有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才更加有效。同时对于敢于质疑与创新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有力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思维,从而达到训练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目的。

3.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训练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语文课本的挖掘与学习,以课本为主,训练学生语文思维。现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中,选取的都是经典的名家名作,具有深刻的内涵,是训练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宝贵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依托课本,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吃透教材,求精不求多,在对教材的教授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了《药》和《祝福》后,由于悲剧性的故事情节,学生们的心情往往比较沉重,沉重的心情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原因,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当时社会一些不合理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与落后。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激发后,印象往往很深刻,借此学生的奋发图强意识和爱国之心也油然而生,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充分理解了语文教材的内涵,提升了语文素养。

4.重视课外阅读,注重独立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仅仅依赖于课内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大量涉猎课外著作,多阅读多思考,语文思维才能逐步完善。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陶冶了情操,也使学生们的视野得到了开拓,思维不再局限于一个方面,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与课内相关联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这有助于学生对课内内容的理解与吸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阅读完后,班级举行交流活动,大家一起分享近期的阅读体会。

5.挖掘语文思维的深度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字音、词语、句式等的教授其实是浮于表面的,我们应向深层次拓展,努力挖掘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唯有如此,学生的语文思维才能真正得到训练与提升,否则语文教学就像有的挖井人一样,浅尝辄止,永远挖不到深井。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知识的内涵与文章的深刻意义。在对语言背后含义以及深刻性的探索中,学生们的语文思维能力将得到大大提升。语文思维深度的挖掘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复杂的问题中抓住核心的角度,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比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动词深入分析,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句诗被广为传颂,赞为千古绝句,同学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通过巧妙设问,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了起来。然后教师指出,一句话往往动词是画龙点睛的部分,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分析“敲”的巧妙之处了。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把敲换成推,可以吗?”学生在对“敲”的深层含义的挖掘中语文思维得到了训练与提升。在教师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也耳濡目染地了解了挖掘文章深度内容的方法。

6.拓展语文思维的广度

如果说语文思维深度的挖掘是纵向的深入,重在把握思维的深刻性,那么语文思维广度的拓展就是横向的延伸,重在把握思维的广泛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增加课外知识的延伸,辅助课内知识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讲解《蜀道难》时,可以给学生发放李白的生平简介、该诗写作背景,同时也可增加李白其他诗的简要评析与欣赏等,让学生对李白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于《蜀道难》的深入探究与理解。

总之,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诚然,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不能一蹴而就的,策略也有很多,需要教师长期的努力与探索。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思维语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