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步”走出初中德育高效能

2015-05-30曾祥海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五步初中德育

曾祥海

[摘 要]所谓德育,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品质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而言,德育也起着导向、推动以及保证作用。本文从“走顶”、“走点”、“走心”、“走位”、“走境”五个视角,就初中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德育;五步走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及目标追求也都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内涵的侧重点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革,呈现出时代性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德育也将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虽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对德育的实际重视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工作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那么,在初中德育工作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哪些问题呢?

一、“走顶”:做好顶层设计,分年级确立德育目标

初中阶段三个年级中,因为学生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以及其在初中阶段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德育工作的側重点也应不同,我们需要结合初中三年学生的不同特点,确立各年级的德育重点,以便在德育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更好的德育效能。

初中一年级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生活,刚刚步入初中阶段。别看和小学六年级只差了一年,却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也面临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初中二、三年级相比,初一年级又是新鲜的、陌生的、懵懂的。对于初中一年级,开展德育工作时不妨将其主题定位为“迈好初中第一步,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要着重对初一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班风是开展后续工作的扎实的基石。在新的环境中,要着力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教育他们热爱新的班集体、新学校,也教育他们热爱新老师、新同学,形成良好的班风。另外,在新生入学初,要着重抓好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还有,要通过教育活动,加深初一学生对祖国的情感,激发他们为祖国、为理想而学习的积极性。

初二是初中三年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年级的孩子,没有了初一学生对于环境的陌生感,也没有了初入初中的青涩,可他们又明显不如初三的孩子稳重、成熟。而且,因为没有中考的压力,他们在学习方面也没有非常紧张的感觉。因此,对于初二德育工作的开展,最好加强对其责任感的培育。其主题可以定位为“我长大我成人,我有责任”。在德育工作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生起为建设祖国而努力的责任感。

初三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加上紧张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心理需要更多关注。因此,在初三德育工作中,除了开展主题为“听从国家的安排,走向需要的岗位”的思想教育外,还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要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帮助其正确认识个人的社会价值。针对毕业班的特点,精选活动内容,设计好活动形式,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走点”:抓好两个基点,加强对习惯的养成教育

有句话说的好“养成一个习惯,收获一个人生”,习惯对人的影响力可谓巨大,尤其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尚在形成中的初中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跟养成一个坏的习惯自然会对学生有大相径庭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的德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其习惯养成的教育,主要围绕以下两个基点展开:

基点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先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抓起。从到校、进校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还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抓好日常管理,对于涉及学生行为习惯的常规工作要“细节细抓,实事实干”。为了提高学校学生的整体规范性,要对学生“两个习惯”的养成教育下功夫。要以管理促落实,以量化考核为基础,从班风、学风抓起,从细处着眼,小处着手,做到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比如可以对学生值日检查、教师值日检查、德育组常规检查等多方面开展,保障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学校每周对各班情况集中进行检查,以促进学生自觉规范自身形象。

对于学校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要遵循“起点低、标准初、教育严、处理宽”的教育原则进行认真贯彻落实。此外,在养成的时间上要有保障,例如在课堂、课间以及在课余生活中都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基点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学生的分内事情,也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必须要重视。要以自觉独立完成作业为切入点,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面查。另外,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并将记录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应人员。

还可以每学期在校内设立多种奖项,激励学生的学习。如学习态度奖、学习勤奋奖、学习进步奖、学习帮扶奖以及学习成果奖等,做到奖惩分明,激励学生不断强化自己的优良行为,淡化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重视学科德育的同时,要注重学科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努力挖掘学科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科任教师的德育功能。

应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来学生之间发展就很不平衡,成绩参差不齐,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的差异就更加明显,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而且缺乏自信,思想意识情绪波动较大,对学习无兴趣,无动力,无目标,在生活上,不文明、不道德的不良行为习惯也比较多。这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差,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对象。在德育工作中,可充分利用这部分学生往往有强烈的表现欲的特点,重视他们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对他们加强行为习惯的进一步规范,强化对他们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强化,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方面。

三、“走心”:注重道德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应力”

德育是一个过程,而不仅是一个结果。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看到结果,还应该考虑认识过程。在初中生德育教育中,除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通过班会或团队等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受限制的,什么是被禁止的之外,还应利用多种场合,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以及道德情感。通常,教师都是在教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这里,有别开生面的班会活动,有结合自身特点的学科教育,也有根据学生个性和心理特征所开展的心理教育。可以说,教室是学生在校内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在这些地方经常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不能充分认识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不能积极地把社会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养成,那么,这些德育教育就显得脆弱,显得生硬。在接受正面教育的那些场合,学生常常只是意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往往很难放开自己。有时,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他们常常也会因为“我该说什么”而去说什么,这样不是内心真实感情的表达,自然难以形成很好的效果。在德育教育中,要想真正触到学生的灵魂,需要激发学生的内应力,不露痕迹。如果能实现这一点,那么德育教育的场合就不止是教室,可以发生在操场上,也可以发生在课间十分钟。尤其是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这种教育的效果也可以很好。说到底,德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心”,动了学生的“情”,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应力”,也才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效能。

四、“走位”:突出岗位职责,发挥教师的岗位职能

不同的教师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职责。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教育思想强调了德育行为应该发生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岗位,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科教师,都有这个责任,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1.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核心作用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总体做到严格、细致、务实以及持之以恒。

首先要严格。班主任要从严治班,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其次要细致。班主任在学生的德育工作开展中,要细心,耐心,要了解掌握全体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小看小错误,小问题。

再次要务实。指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务实,主要体现在一个“勤”字:勤抓学习,勤下班级,勤跟早操,勤下寝室,勤做思想工作。

最后要做到持之以恒,对学生个人行为实施量化考核要常抓不懈。

要实现上述要求,班主任工作可遵循六步原则,即:

第一步,坚持正面说服教育,多表扬;

第二步,建立“两公约”(班级公约,寝室公约);

第三步,开好三个会议:班委会(团),主题班会,个别学生座谈会(违纪);

第四步,做到“四到场”:早(早操、早自习)、中(午间、午休)、课外活动以及晚(晚自习、晚休)班主任要到场;

第五步,做好五项经常性工作: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学习竞争意识教育,家校联系工作;

第六步,引导学生中做到“六不”:不早恋,不打架,不看黄色书刊影视,不出走,不佩戴首饰,不进游戏厅。

此外,班主任每周至少各召开一次任课教师座谈会、一次主题班会、一次学生干部会,至少各检查两次早操、早自习、晚自习、晚休。

2.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示范作用

为了发挥科任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示范作用,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严格推行“一岗双责”制,使每一位教师明白自己既是教育者又是教学管理者。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師在教书的同时,要贯彻育人的思想,注意挖掘每堂课的育人因素。每学期期末,要对每位教师的德育工作进行考核,并将其成绩纳入到考核评估之中。

五、“走境”:营造良好德育氛围,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

校园环境是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整体背景,要形成整体性教育氛围,需要建设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这也是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要积极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管理,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首先,要对校园环境、校园橱窗、班级环境进行规划,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德育教育的相关宣传内容,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丰富学校的文化活动,并赋予其德育特色。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以及多种场所比如黑壁报、橱窗、广播、板报以及图书馆、荣誉室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校歌、校训和校风在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中的作用,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熏陶。比如:运动会、艺术节、教职工体育比赛、师生书画比赛等活动的开展。

再次,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加强学校社团建设。在社团建设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德育方法也是一个漫长的话题,时代在发展,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但殊途同归,在方法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沈忠佳.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J].课程教育研育.2013.09.

[2]赵光元.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J].皖西学院学报.2008.24 2013年第34期 .

[3]陈远生.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大观周刊. 2012.40期.

猜你喜欢

五步初中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现代散文“五步”快速阅读法
挪穷窝 斩穷根“五步”搬迁保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