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的数学教学

2015-05-30李凤玲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激趣尊重

李凤玲

[摘 要]有效教学是所有一线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成果的最终目标,既包括教师教学行为的科学与高效,又包括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我将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等策略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关键词]激趣;尊重;有效

“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工具,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能帮助人们提高推理、抽象、想象和创造能力。”这是课程标准所明确解释的,因此说面对今天的数学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现状以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的愿望。而“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过程中尽可能获得最高效益,就是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效果。这里的“有效”,不只停留在学生的知识建构方面,还包含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知识的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落实并加强有效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开发学生潜能,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发面入手: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特点,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特征及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说,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随时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才能积极的参与学习及思考,更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贴近生活创设情境。任何知识与经验的获得都来源于生活,学生在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时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很愿意在伙伴面前展示自己积累的课后经验。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过节时自己看到的场面,在交流时我追问学生为什么能清楚记得那些场面,当然有很多学生会说出那些彩灯和彩旗都是按照一定顺序设计的。我也会由此揭示课题,同时出示张灯结彩的节日场面让学生从中寻找规律,在交流中掌握规律的特点。这样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喜欢的情境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看图认识规律,再动手应用规律最后体验规律的不同形式,逐步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抓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途径,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

2.加强操作、优化情境。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完全自主学习是不可能的,更是不现实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方式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促进自主能力的形成,而且这一能力的培养越早越好。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都动手操作“活动角”,我让学生根据我的口令进行操作。一会儿让他们把角由小变大,一会儿又让他们把角由大变小,同时让他们把自己的角与其他人的角进行比较。这样让他们直观的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是和角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质疑促思创设情境。思维从疑中来,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设置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换算时,我先出示一些数据:后勤主任给我们班准备了能够粉刷32.8平方米墙壁的涂料,给一班分了能够粉刷3280平方分米的涂料。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学生都想知道这两个数据的关系。我让学生先猜想,然后又让学生想方法验证,结果自然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提供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

课程改革实践到今天,课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早已改变了自己的主角角色,已悄然退到了与学生平等的首席位置。课堂实践充满了活力,学生的潜能便时时处处迸发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发扬学生的民主精神,允许学生围绕疑点进行交流和辩论,允许学生说错后反复进行补充订正,允许其不明白就发问,使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氛围中来学习,这样学生的潜能就被一点点的挖掘出来。因此说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其主动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探索氛围,为其提供一个主动探索的空间,这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前提和保证。首先要建立师生之间人人平等的思想,切实落实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要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验等方式参与学习活动,从中获得发展。

三、激励想象,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直觉和洞察力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浓厚的创新气氛中自己“悟”出来。而想象又是理想的阶梯,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常通过设计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想象,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学生才能向着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倾向,这时老师就应抓住时机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里老师可让学生通过质疑、猜测、讨论、操作、验证等方式展开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面对今天的课堂,我在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同时,我在努力的营造着在情境中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讲《找规律》这一课时,当学生们表现出色时,我几次让学生表扬自己(学生们用有规律的动作和语言表扬自己),我侍机让学生留意自己的动作及语言,得出不仅是图形和物品可以有规律排列,声音和动作也可以是有规律的,进而让学生在小组内自行创造规律。最后学生表现的形式就是多种多样了,达到了我课前预设目标的目的。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时效性

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能够为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方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形、闻其声,有动有静,有具体有抽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新课导入,还是情境巧设,如果我们采用了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更有助于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接受,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同学们在经历了找角、摸角、折角等活动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如何画角,先从观察到的实物说起起,然后我出示ppt,应用动画形式画角:先出示一点,接着让这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将一条边再闪烁几下,出示“边”的字样,这样就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同学们跃跃欲试,画角的效果就较好。

由于學生的基点不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的教学情境及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基础情况选择有效的方法展开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目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激趣尊重
低年级语文课堂“激趣”策略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