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疹辨证论治规律初探

2015-05-30姜燕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医疗法辨证论治湿疹

姜燕生

关键词:湿疹;辨证论治;中医疗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8.028

中图分类号:R272.97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8-0103-02

湿疹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表现为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改变,皮疹呈多样性和对称性,瘙痒剧烈,容易反复。根据皮损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期。本病属中医学“浸淫疮”范畴,相关描述可见于隋《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侵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还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初生如疥,搔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后人又有“绣球风”“四弯风”“旋耳疮”等命名,现在统称“湿疮病”。多年来,笔者采用中医内治法治疗湿疹,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1 临床分期

1.1 急性期

皮损多为密集的粟粒大小的红斑、丘疹、丘疱疹和水疱,基底潮红,并迅速向周围蔓延,不断有散在新出的丘疹、丘疱疹和水疱,边界不清楚。由于剧烈搔抓及病情发展,往往病变中心较重,可出现糜烂面。若合并感染,有毛囊炎、脓疱和黄绿色结痂产生。此期出疹急、发展快。

1.2 亚急性期

若急性期皮损炎症改变减轻或未及时正确处理,拖延而进入亚急性期。皮损以丘疹、丘疱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少量水疱和糜烂。瘙痒程度没有减轻。此期出疹减少、渗出减轻。

1.3 慢性期

皮损因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期,亦可一开始即呈现为慢性炎症改变的慢性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1年)

期。皮损表现为黯红色增厚、浸润,且粗糙有鳞屑,周围有稀疏的丘疹和丘疱疹。仍有明显的瘙痒,皮肤因炎症失去弹性而产生皲裂及疼痛感。此期已无水疱、渗出和糜烂,皮损以浸润、粗糙和鳞屑为主,但经久不愈,易复发。

2 辨证论治

2.1 热重于湿证

发病急,变化快,患处皮损鲜红焮热,肿胀明显,且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中央重周围轻,瘙痒剧烈,发生快,消除也快,常间隔性发作,伴有身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心烦口苦,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辨证:湿热内蕴,热重于湿。治法:清热除湿、凉血止痒。方药:自拟清热凉血汤加减(黄芩、栀子、黄连、牡丹皮、赤芍、茅根、板蓝根、冬瓜皮、地骨皮)。

2.2 湿热并重证

由急性期皮损减轻或拖延而成,皮损淡红,轻度肿胀,可见粟疹成片,上覆细碎鳞屑及很少的小水疱,搔抓后方见渗出糜烂,伴有口渴不欲饮,身烦热,瘙痒时轻时重,搔抓不止,纳食不香,大便时干,舌质红,苔白或腻,脉滑。辨证:湿热内蕴,湿热并重。治法:除湿止痒、佐以清热。方药:自拟清湿热汤加减(茵陈、苍术、萆薢、马齿苋、小蓟、车前子、白鲜皮、地肤子、佩兰)。

2.3 湿重于热证

病程迁延,皮损肥厚呈黯红色,粗糙有鳞屑,无水疱及渗出,伴有纳呆,便溏,疲乏无力,瘙痒不重但缠绵难止,腹胀反酸,舌质稍黯,苔薄,脉缓。辨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治法:燥湿祛浊、行气润肤。方药:自拟祛湿养血汤加减(薏苡仁、石菖蒲、陈皮、豆蔻、赤小豆、香附、鸡血藤、合欢皮、蒺藜)。

3 讨论

3.1 证型演变和瘙痒特点

西医的临床表现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分型是相互对应的关系,热重于湿证即急性期,湿热并重证即亚急性期,湿重于热证即慢性期。临床上,辨证论治分型在病情的变化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常遵循热重于湿证→湿热并重证→湿重于热证→痊愈的发展变化规律,这中间亦可反复发作。

瘙痒是每个湿疹患者都有的症状,只是轻重不同。3种证型的临床特点也不一样:热重于湿证的瘙痒剧烈,发生快,消失也快,间隔性发作,突显了热盛痒重的特性;湿热并重证的瘙痒时重时轻,搔抓不止,兼有热和湿的特性;湿重于热证的瘙痒缠绵难止,突显了湿的特性。3种分型的瘙痒都是日轻夜重,且易受到饮食、情绪、睡眠和洗浴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温病学有关湿热的理论,把湿疹分为热重于湿证、湿热并重证和湿重于热证3型辨证论治。首先,湿疹属于实证范畴;其次,湿和热的相互转化可反映出皮损的演变过程,如热重时,起病急,皮损焮红、水疱和渗出,剧痒;热除后,又表现出湿的特性,迁延不愈,皮损黯红、无水疱和渗出,瘙痒缠绵难止。可见,湿和热的关系能准确辨别皮损轻重、疹色改变、瘙痒特点、病程长短和水疱及渗出多少,即热代表皮损重、病程短,湿体现皮损轻、病程长。因此,采用辨别湿热增减的方法进行论治能获得好的疗效。另外,中焦脾胃在升清降浊、清热除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若湿热郁阻脾胃,运化障碍,气机升降失常,则不利于湿热的清除,所以,在方中加入佩兰、豆蔻醒脾燥湿。

3.2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禀赋不足、过食肥甘腥发酒水之物,或情志所伤,使脾运化失职,湿浊停滞,久则化生湿热,复感湿热外邪,内外两邪相搏,湿热蕴蒸,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湿疮病。

3.2.1 热重于湿证(急性期) 热盛则发病急、变化快,肌肤鲜红焮热和粟疹成片;热迫津液外溢,出现水疱和渗液;热邪炽盛则瘙痒剧烈,发生快,消除也快,常间隔性发生;热伤津液,则口渴、大便干;热重,则身热、口苦;热扰心神,则心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3.2.2 湿热并重证(亚急性期) 经过治疗,热邪得到部分清除,热迫津液外溢得到控制,表现为皮损变为淡红,轻度肿胀,仅见小水疱和抓后糜烂;热邪减轻,湿邪未除,则身烦热、口渴不欲饮;热邪得到部分清除,而湿邪黏滞重浊的特性有所表现,瘙痒表现为时轻时重,搔抓不止;湿困于脾,运化失常,则纳谷不香;热未全清,则大便时干;舌红、苔白或腻、脉滑为湿热并重之象。

3.2.3 湿重于热证(慢性期) 本病由于禀赋不足,反复发作,病程迁延,大部分热被清除而表现出湿的特点,湿阻气机,血行不畅,则皮损黯红、肥厚且粗糙鳞屑;湿浊困脾,运化失健,则纳呆、便溏、疲乏无力;湿阻气机,胃气上逆,则腹胀、反酸;瘙痒表现为湿性重浊黏滞而缠绵难止;舌黯、苔薄、脉缓是湿浊内阻之象。

3.3 兼证

临床上,湿疹宜先按上述3型辨证,另根据患者兼证(包括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再进行整体辨证,将两次辨证的结果汇总,最后确定立法和方药。如兼有鼻塞流浊涕、咳嗽、痰稠色黄、发热微恶寒、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风热犯肺之实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方选桑菊饮加减;兼胸胁胀满、善太息、急燥易怒、纳呆腹胀、大便溏、舌苔白、脉弦等肝郁脾虚之虚实夹杂证,治宜舒肝健脾,方选舒肝丸合参苓白术丸加减;兼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肝肾阴虚之证,治宜滋补肝肾,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3个分型可分别兼有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证,临证还需仔细辨别。当某个分型遇到兼证为实证时,可同治兼证;当某个分型遇到兼证为虚实夹杂或虚证时,应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亦可标本同治。另外,兼证的辨证方法不仅有脏腑辨证,也包括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等。

4 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结合皮损中水疱、糜烂和渗出的中医病机,提出了“热迫津液外溢”的论点。瘙痒是湿疹患者普遍存在又不易治疗的问题,本文强调应根据中医湿热理论辨别清楚瘙痒不同分型的临床表现,才能更好施治。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客观反映,每件事物都有其独特的演变路径,热重于湿证→湿热并重证→湿重于热证就是湿疹从发生、发展到痊愈的客观反映,3个分型是主证,即共性,其他兼证是个性。掌握了湿疹的变化规律,将共性和个性很好融汇统一,灵活处方用药,定会收到好的疗效。

(收稿日期:2014-05-27;编辑:梅智胜)

猜你喜欢

中医疗法辨证论治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脑癌患者三月治愈 红太阳中医疗法创奇迹
癌症是可控制的慢性病 红太阳中医疗法创奇迹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