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5-05-30梁骥
梁骥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工作室”来培养跨媒体、技能型、复合型和应用性新闻人才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来一一化解,基于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应用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形成示范。秉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从创新型实践教学过程形成、体系创立、平台建设等方面探讨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从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学生成长成才和专业教学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四个方面详细论述该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及实现方案。
关键词 新闻人才;工作室;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8-0031-04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操作框架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工作室为依托,以项目驱动学习,采用新闻实践项目来引导教学,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做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媒体业务能力。
新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操作框架如下:一是模拟新闻媒体的工作环境,构建由专业指导教师辅导,学生自我管理的专业实践工作室。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新闻媒体的工作流程,使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工作情境。二是完善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齐全的实验设备和模拟实践环境。三是利用各种平台,引入实践项目。将专业课程中的实训项目分解到实践项目中去,让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真实模拟媒体的新闻操作流程,让学生实际参与其中。考核的方式也从传统的卷面考试变成以是否完成实践项目以及完成的效果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四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引入媒体记者、编辑参与教学实践项目的指导,建立教学互动反馈机制。与相关媒体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媒体的生产流程。学生提前接触媒体、社会,使得学生相关专业业务能力得到全方面锻炼,以缩短其职业适应期。五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展以老带新活动,每年安排教师去相关媒体挂职锻炼,通过各种渠道为教师提供业务进修和培训,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科研课题[1]。
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
(一)发挥工作室“第二课堂”、“社会跳板”、“教学试验田”作用
新闻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采访、写作、摄影、摄像、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视频采集制作、广告创意等多种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可以对应到一系列传播载体,如报纸、杂志、电子杂志、广播台、新闻网站等。
以工作室作为切入点,促进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第二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平台;二是作为校外共建专业实践基地的“社会跳板”,连接了校内外两个平台;三是作为“教学试验田”,丰富了实践教学指导方式。
做足“第二课堂”,拓展专业教学平台,整合课堂分散教学内容,促进综合知识技能转化。以工作室为平台的课外专业实践中,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技能转化为自主的动手操作,其要求通常是综合的、整体的、多元的。工作室可定期发行平面杂志、电子杂志以及开办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平台、新闻视频点播平台等,使得实践教学的平台得以拓展。
搭好“社会跳板”,着力打通校内外两个实践平台。工作室作为校内专业实践平台,与校外实践平台紧密对接。学生在寒暑期或者其他课余时间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在工作室时不断地实践、转化课堂所学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
耕好“教学试验田”,更多介入实践环节教学,更具针对性地指导实践。工作室的开设与运转,是以专业教师辅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方式进行的。专业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同时,介入工作室不同部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相关专业技能。这不仅能更好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也同样能使教师发现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薄弱环节。
(二)把工作室作为“演练场”、“反光镜”和“火车头”推进教学改革
1.演练场
以工作室为“演练场”,将现行教学成果进行实践演练。工作室的架构包括平面媒体部、网络媒体部和电视媒体部等部门。如图1所示,工作室可以模拟一个小型媒体作坊,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媒体公司,再模拟发展到一个媒体集团。这种行业专业“演练场”的设置,不仅考验专业教学中师生的运转能力,更提供了一个“类实战”的平台,让教师发现教育教学中的利弊得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反光镜
以工作室为“反光镜”,映照出行业对专业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的要求。“演练场”式的工作室机构设置与工作要求,比较容易暴露现有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与薄弱处,以及各项专业技能需要情况。根据课程实际与工作室学生实践情况,需要不断滚动调整课程计划安排,编订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实训内容及要求。
为了让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拥有较高人文素养和开阔的知识面,需要针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置,分设“人文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辅助知识”等课程群,如图2所示。
另外,工作室的实践也会促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有所转变。根据经验之塔理论,学生们对亲历过的成功与挫折的感触最深,教学中利用他们亲历过的情况作为教学案例,他们最愿意听,也接受得最快。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将工作室学生亲身实践的案例充实到课堂教学中。
3.火车头
以工作室为“火车头”,带动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在工作室实践基础上,将此理念全面推广到课堂内外教学各环节,并在教学考核中贯彻这一理念。有些课程期末成绩评定可进行平时作业与实践分与期末笔试分加权,比如,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播音主持等。部分实践型强的课程可取消期末笔试形式,代之以作品评定,例如,新闻摄影、电视编辑、报纸编辑等。
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电视摄像、播音主持、广告原理与实务等课程可以直接将工作室里学生的实践作为加分内容,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稿数量、质量、广告业务等给予评定加分。这样可以让教学考核方向更加明确,也可以使得工作室发挥出“火车头”引导作用,引领学生走向实践操作,将课堂所学知识理论技能产品化。
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考核也可更多地导向知识产品化理念,从传统的要求学生写专业毕业论文逐步推进到让学生完成毕业作品。
(三)以工作室为“发动机”进行岗前培训
工作室以产业化要求设置运作,对涉世未深的在校学生提出了挑战,需要他们逐步了解熟悉适应相关岗位要求,这为学生毕业后尽快上手岗位工作提供了一个先导的岗前培训。通过对2012~2014年浙江省高校部分试点设置工作室的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毕业生认为能胜任工作的占28%,认为基本胜任的占48%。这表明这些毕业生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对他们的各项技能要求。同时,从用人单位方评价看,有11%的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专业知识技能扎实,51%的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综合能力较好,66%的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工作态度端正,44%的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学习适应能力较强。
(四)以工作室为“助推器”推动专业教学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
学习的本质就是要学以致用,将知识理论技能直接用于社会生产实践第一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工作室就是学生融入社会的“助推器”,推动学生从校内外两个方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参与校内各项活动与新闻信息采编宣传工作;二是走出校外,服务各企事业单位新闻采编与宣传工作[2]。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了学生采访、写作、摄影、摄像、编辑等多种操作技能。基于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紧紧抓住社会一线和企业岗位“一专多能”的需求,将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对接,将教学过程与作品生产过程相对接,坚持以实践操作为主体、动手能力为核心,建立了一套“轴心驱动、可视呈现”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和实践,通过采、写、编、播全套实操训练,完成视频专题片的制作,实现各项技能作品化呈现、作品集成化整合、技能水平可视化表达,从而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该实践教学平台日趋完善,目前形成了三大媒体形式的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如图3所示。
该教学平台不仅是学生的实践平台,教师的教学平台,同样也是学生作品的展示平台。在该实践平台内,学生既承接新闻生产任务,完成采访、写作、拍摄、编辑、播报等新闻生产过程,同时又将工作成果发布展示。除工作室日常的新闻作品外,优秀课业作品和毕业作品也通过该平台进行可视化呈现。因多形式的发布渠道被整合贯通,所以一部作品可同时出现在视频、杂志和网络上,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可视化渠道更加立体多样。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自2004年建立该实践教学平台至今已有十年,成果丰富。该专业于2012年获宁波市高校重点建设特色专业,2014年,通过宁波市高校重点专业的中期评估。该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新文人工作室”于2008年、2010年、2013年获宁波市优秀大学生集体称号。在该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团队在教育教学及教学科研上取得了大量成果。与传统媒体及相关新媒体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不仅在该教学平台中得到锻炼,而且还有机会进入媒体单位实践操作。为推进该专业建设步伐,凸显专业特色,增强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聘请由市内各媒体单位、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单位等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2014年,学生用视频专题片的方式记录宁波历史文化传承,受到相关媒体的报道,社会反响强烈。
四、结论
基于工作室制的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满足四个要件:一是建设一个跨媒体相互融合的新闻实践教学平台;二构建一个全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要构建一个全程仿真的媒体环境;四是要构建一个全媒体发布平台。要打破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以工作室全面构建新型全方面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仿真媒体环境,从而培养跨媒体、技能型、复合型和应用性新闻人才。在校内教学的同时,努力走出去,与媒体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与社会的接轨,使得学校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效率[3]。
参 考 文 献
[1]管平,胡家秀. 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高等教育研究, 2013(2):61-63.
[2]秦钢年,廖庆敏,蒙艳玫,汪涛.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9):116-118.
[3]胡钦太,黄慕雄,张学波,赖瑜嫦. 传播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当代传播, 2010(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