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印本”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及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2015-05-30王冰煜王天威
王冰煜 王天威
[摘 要]学术传播是创作者(Producers)借助学术传媒将其学术概念(Concept)以学术作品(Aircrafts)的形式与相关学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媒体取代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媒体是学术传播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学术传播的目的、要素等进行分析讨论,以此预测网络预印本的兴起。以arXiv网站为例,进一步从媒体运营的角度分析了该种运营模式的基本机制、关键要素,为其在高校管理中发挥促进学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术传播 预印本 arXiv 运营模式 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55.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82-03
一、引言
学术传播是创作者(Producers)借助学术传媒将其学术概念(Concept)以学术作品(Aircrafts)的形式与相关学者进行交流的过程。其中,创作者是源头,包括学者、专家等;而学术作品是直接载体,包括图书、期刊、研究报告、博硕士论文及电子文档等;而学术概念,则是学术传播的精髓,即各门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理论。以上学术传播对高校学术发展均和新、快、广有关,创新性和科学性也是构成学术质量的最基本因素[1],同时传播快、范围广对创作者如何确立学术优先权、激发思想以及高校学术管理等更直接关联。
而学术传媒,或称之为学术传播和学术交流的载体,对学术发展起着主流媒介作用。[2]传媒通常是指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其他新生媒介。而高校学术传媒包括期刊杂志社、数据库代理商、图书馆、书商等,目前还是以传统的学术书籍、学术报刊为主要载体。传统的投稿、同行评议、期刊录用、刊出发表的传播模式具有以下弊端(仅以学术出版为例):1.科研机构资助学者研究,学者作为知识的创造者,是最原始的版权所有者;而创造者在传统模式中必须将其学术概念以学术作品版权转让的形式转给出版商,而科研机构还需要二次付费将其成果买回来。这样的一种机制本身便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及需要改进的地方。2.同行评议的个人色彩及整个流程中所耗费的流程也与学术的百家争鸣特点和传播的新、快、广目的未能良好契合。
故学术传播新媒体在高校学术传播中的兴起势在必行,而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则给这一趋势提供了条件。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3]、OCLC研究中心和英国研究信息[4],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5]等均对这一趋势做出了判断和预测,而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6]于2013年发布的由来自教育界、技术界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一个世界范围的顾问委员会完成报告中,认为个性化学习是未来学术传播的趋势(即随时随地都能开展工作、学习和研究),而开放性(包括内容开放、数据开放和资源开放),透明性,易于获取数据与信息等概念将逐渐成为一种普适的社会认可,这些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学术传播媒体模式。
二、预印本
预印本(Preprint)是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还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而出于和同行交流目的自愿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章。[7]而电子预印本(e-preprint)是以电子技术代替纸质印刷贮存和发行的预印本。[8]
预印本兴起于19世纪初,当时量子物理与相对论相继诞生,物理科学的研究日新月异,学术研究新的特点被体现到了极致。传统的学术传播模式,文章投稿——专家审阅——录用发表,其半年至一年周期的纸质交流模式在交流时间和传播速度两个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不适应性;取而代之,预印本成为最流行的学术传播方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吸引了大量高校管理者的目光。
除了交流周期极大的缩短外,预印本还有以下优势:
1.与百家争鸣的学术交流目的一致。预印本是非正式学术交流系统,科研人员自愿提交,没有经过同行评议,另一种角度就是同行甚至非同行都可以进行审阅和提议。这同时也避免了审稿人的偏见,有利于科学优先权的确立。
2.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电子预印本是“开放式获取”的,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地、自由地访问全文数据。
3.辅助科学研究。电子预印本可同时将高清矢量图和源数据以附件的形式一并传到网站中,方便其余学者引用、观测和研究。
三、arXiv介绍、机制和基本功能
arXiv于1911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能源部出资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 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建立,是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电子预印本平台,也是历史上最早开放获取资源的形式。据统计,全球有半数以上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都会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提交到arXiv。
arXiv也是预印本在高校管理中的里程碑和代表产物,其主站设在康奈尔大学(http://arxiv.org /),在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西班牙等均设有镜像站,其中中科院的地址为cn.arXiv.org。arXiv目前下设物理Physics,数学Mathematics,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计量生物学Quantitative Biology,计量经济学Quantitative和统计学statistics六大学科及下属150余个方向。从成立1991至2014年底,其投稿量及学科比例如图1所示。
可见,如今每月约有8000篇文章投稿于arXiv,即每天约有200篇以上的论文提交,这是传统杂志社远远望尘莫及的数量,各大高校可自由注册提交其最新研究成果(.edu结尾的邮箱可免邀请获得投稿的权利),其对于高校乃至整个科学研究的推动是非常积极和极其有意义的。
arXiv是基于这样一种机制进行学术交流的:创作者需按照一定的基本格式要求提交其学术作品,并直接对其负责,基于审阅者的意见进行检查、更新、修改等;学术作品为开源公开发表的,审阅者可为任意相关同行甚至跨领域的任何人。该种机制下,专业领域的建议、交流完全是学者间的自发行为。网站不设杂志编辑等专人对论文进行把关、初审,也不邀请同行来对提交的论文进行审阅,其运营成本主要在于网站维护和功能开发。正式基于这样一种机制——即arXiv仅作为论文发表平台,不参与生产和商业活动:生产工作或自动化工作被转移到创作者身上,而同行评审工作则被转移到访问者身上,印刷成本和版权转让成本则几乎没有——致使arXiv接受一篇学术作品的成本被估计仅有传统同行评审系统的0.1%~1%之间(约1~5美元)。这为arXiv.org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
arXiv同时也提供一些服务和设立了一些非科学专业相关的机制促进科学交流,如arXiv收录的内容包括文献出处、收录时间、arXiv存档号、标题、作者、文摘以及学科主题分类;同时还向用户提供提交、浏览、检索、下载等功能,同时还具有最新信息通告RSS、引文分析、参考文献和被引情况的链接;arXiv的检索字段包括作者、提名、摘要、学科描述、类别、期刊信息等,这些都提升了访问者的用户体验。
而对于创作者和学术作品而言,arXiv也设立了基本的审核把关调整。如要求作者有一个合法的所属科研单位,即需要有“.edu”的后缀Email地址,也引进了认证(endorsement)制度,反剽窃软件,博客链接(trackback)等功能对学术交流的质量做一定保障和提升。
版权政策是预印本也是arXiv的核心。arXiv并不要求作者转让版权,但是做了如下的规定:
1.承认arXiv对文章的传播是非排他性的和不能取消的,即arXiv可以永久地传播提交的文章。
2.保证遵守知识共享署名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或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使用相同方式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 Alike license)。
3.证明作品属于公共领域。2004年arXiv开始实行非排他性的传播协议(non-exclusive license to distribute)后,很多期刊协议允许作者将文章提交arXiv。arXiv不接受从出版商网站下载的版权归出版商所有的PDF格式文档。arXiv也不接受那些包含有未授权在arXiv上传播的内容的文档,包括评审者的评论(版权归评审者所有),当然也包括剽窃的材料。
四、arXiv使用情况
目前,arXiv已经被各主流学术科研机构广泛认可并使用,同时也在高校特别是顶级高校的学术管理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各机构及高校下载情况如表1所示。
而在国内高校中,清华大学对其最为重视。对比前几年的清华大学数据,分别为2010年49814篇,排名36;2011年64580篇,排名29;2012年70251篇,排名27;2013年92223篇,排名19;而2014年170936篇,排名仅为44。由上述数据可看出:1.文章总下载量逐年递增且增长的绝对值也急剧提升,arXiv在国内高校管理的地位及对高校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逐年提高;2.我国整体的预印本高校管理仅有清华比较靠前,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及高校差距较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arXiv加快了科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在帮助研究人员追踪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避免重复研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得每个科学家、学者和学生,特别是来自第三世界的高校的学习者,在了解最重要科研动态方面几乎不再存在时差(以前这个时间差至少是一年)。
目前,国内一些机构已经认识到arXiv在相关科研领域的重要性,采取了积极行动大力推动arXiv在我国的应用:2012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10家机构一致同意成立arXiv服务工作组,并随后于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China OA Week,10月22~24日)成立。
五、总结
预印本是学术传播交流的大势所趋,国内应当通过建立良好的应用arXiv机制与世界学术研究前沿接轨;同时,应当积极吸收、借鉴arXiv成功的经验,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学术开放获取体系,特别是与之相应的高校管理制度,以媒体的力量带动高校学术的发展,最终为科教兴国的实现做出贡献。
[ 注 释 ]
[1] 常思敏.科技论文的质量及其构成因素[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5):479-481.
[2] 姜晓辉.学术传媒对学术发展的作用[J].云梦学刊,2006(4):27-28.
[3] Technologyoutlook:Uk Tertiary Eduction.2013(6):20.http://www.nmc.org / pdf / 2011-Technology-Outlook-UK.pdf.
[4] Supporting Research: Environments, Administration and libraries.2013(6):16.http://www.oclc.org / content / dam / research / publications / library / 2011 / 2011-10.pdf?urlm=162961.
[5] 2012 top ten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 A review of the trends and issues affecting academic librar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3-6-15.http://crln.acrl.org / content / 73 / 6 / 311.full.
[6] Horizon Report 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2013(6):16.http://www.nmc.org / pdf / 2013-horizon-report-HE.pdf.
[7]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OmnfAE8ADnw8mKadlaQoAuuPndK_ZRNukJGQ59jadJ5omkD-mrzxYGI_eeo5XbwTfBfnwK1WP0LCNHtHFGPnkWETHYaVIaOcsEC3Ol8A8a.
[8] 乔冬梅.电子预印本档案——一种重要的网络信息资源[J].图书情报工作,2003(8):53-57.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