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教学中美育渗透之我见
2015-05-30郝佳昕
郝佳昕
摘 要:发挥诗歌的美学特征以及美育的功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方法,将美的观念和思想渗透给学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也同样会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诗歌教学;美育
诗歌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诗歌教学中将美的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掘出意识或者潜意识中蕴藏着的感情,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们的思维,是当下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诗歌的美学特征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实际上就是诗歌。同样在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诗歌也往往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真善美的终极价值之所在。
1.形式方面的美
美的事物总是能够怡人的,而对称的、和谐的美带给人们愉悦是持久性的,这种美是自然的,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的。如在唐代王昌龄的《出塞》一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形式上看就能发现节与节之间的匀称,行与行之间的整齐,这就很容易在形式上给人一种整齐对称的美。
2.意境方面的美
宋代文学家梅尧臣曾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说明意境在诗词当中具有的内涵。而所谓的意境又是由那些文学家笔下的意象来营造的,将诗歌作者的情思外化为我们可见可想的意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将“枯藤、老树、昏鸦”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赋予独特的内涵,营造出一幅黄昏暮色的场景,具有苍凉和萧瑟的意境,结尾处“断肠人在天涯”一语道破外在游人强烈的羁旅感和思乡之情。正是这样的意境带入我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感受,让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来欣赏艺术美。
3.音乐方面的美
诗歌的情调在外在上看是形式上的美,而除了外在的形式以外,汉语独特的声、韵、调等也构成了诗歌音乐上的韵律美,或者就是一种音乐美。这主要是由诗歌的节奏、语音的平仄和作诗的押韵、对仗、对偶等修辞手法达成的。如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可以随口唱出一般。
4.情感方面的美
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来说,情感是其最为主要思想灵魂和精髓。对于诗歌而言,如果诗歌中没有情感,那么注定它就是苍白无力的,难以唤起人的共鸣的。而关于诗歌情感方面美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等,这些无不是作者用真挚情感的表达来感染着我们。
二、诗歌的美育功能
美育从概念上来看,就是我们通过大自然的美、人类社会所创建的美以及艺术美来教育培养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培养人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诗歌的教学,是完全可以达到美育的教学目的和功能的。
1.陶冶道德情操
古人说“诗言志”,由此可见诗歌本身就是寄托抱负、排遣情思、抒发作者内心所思所想的文学体裁,不过这里的“志”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还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抑或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阅读这些诗歌,浸润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各种情思,毫无疑问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
2.培养审美情趣
诗人们凭借着他们那双慧眼和他们独特的才思,捕捉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美,通过美妙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通过研读这些诗歌,感受诗人传达给我们的自然美、生活美,从而陶冶了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再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通过这些作者带给我们的美的体验,我们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3.形成健全人格
对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通过阅读这些诗歌,感受深刻的人生内涵和道理,可以间接地感悟人生,感悟社会,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全面地发展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也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诗歌既有积极进取,也有忧国忧民,既有超尘脱俗,又有平和自然,等等,通过学习这些诗歌,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的启迪。
三、诗歌美育的渗透
选入语文教材的诗歌,均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和美育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感,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体验美的意境,受到审美教育。
1.指导朗读,体会语言美
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们的语感,诗歌的语言凝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悦耳。我们可以进行录音示范,在教师进行讲解之后,要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韵味来,逐字逐句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运用媒体,感受色彩美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视频、图像、音频、文字等形式,可以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教室空间内看见大自然中形形色色的美。如前文中所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展现出一幅美丽的景色,使学生如身临其中一般,全方位地感受美。
3.运用想象,感受意境美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们独具慧眼,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独具意味的意象当中,我们通过阅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们将自然图景、社会生活图景和思想情感融为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境界。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通过小雨、清尘、客舍、杨柳等意象,表达了同友人道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4.把握思想,感受情感美
诗歌是诗人们创作的,诗人们又是将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的,因此,社会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诗人们将他们独特的感受与感悟写下来,我们通过阅读,感受作者浓浓的情思,和作者产生共鸣,进而升华自己的思想感情。
总的来说,在诗歌的教学中可以发掘的表达美的手法有很多种,关键是如何将这样的手法和学生认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认知和自主的钻研,感受诗歌美的特性,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才是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思想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方燕勤.诗歌散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05):90—91.
[2]曾文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教育探索,2000(11):64—65.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