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实践
2015-05-30李丹
李丹
摘 要:通过对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实践,从培养层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理论上进行剖析和研究,其目的是把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把学生培养成既懂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和管理理论,又掌握多种技能的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教学模式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源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包豪斯设计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通过课题与社会设计项目结合来实施专业课程教学的现代设计教学模式。从包豪斯创立的工作室雏形“作坊”制,到如今倡导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本文把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运用到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目的是把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一、“工作室”化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工作室”化教学是指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将“工作室”这一典型工作模式转换到学习领域的一种典型教学模式。其特点是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职业化、学习过程岗位化、学习成果社会化;其本质是学生主体,能力本 位;其诉求目标是素质与能力协同推进。“工作室”化教学的根本点是能力核心,学生主体,价值驱动。
二、学前教育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总体设计
1.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层次
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于培养具有扎实的保教能力、全面的从教技能、过硬的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层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高中起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制三年;另一部分为五年一贯制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制五年。
2.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模块化,教学方法的项目化
课程体系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第一学年为专业基础能力的养成阶段,第二学年为专业进阶能力的培养阶段,第三学年为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阶段。
在课程内容的模块化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技能实训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模块化即把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为人文素质课程;二为专业项目课程。课程内容模块化将理论课程融入实践课程中,让理论为实践服务,以项目包的形式分解各个课程体系,以螺旋式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期课程的安排进行编排,突出“工作室”化教学以实践为导向的特色。
教学方法的项目化即建立“工作室”化教学法,将项目教学法运用于各个实践环节,把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多个独立、具体的任务或事件,并针对具体的任务、事件设计出相应的项目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做中学,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的具体运用。教学方法项目化还可以建立绘画工作室、舞蹈技能工作室、钢琴弹唱工作室等,以音乐、舞蹈、美术教研室主任为项目课程负责人,带领各项目组长(老师)及成员(学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 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3.教学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教学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是指以工作能力为教学标准,教学考核多元化具体包括:教师评价;各类竞赛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在制订教学考核方式的同时,建立公平公正的奖励机制,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此外,“工作室”化教学的模式的实行还包括教学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是“职业融入学业,学业凸显职业”。学校可以和本地区乃至全国发达城市示范性幼儿园建立合作,以学院和幼儿园工作室作为学习载体,使学生入学就接触到职业项目和职业环境。从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职业技能。
总之,“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改变了常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工作室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双师团队主导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直面以后的工作环境,在教、学、做过程中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升职业能力。“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实践,是对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研究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
参考文献:
[1]赵 辛.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模拟教学模式之我见[J].读写算(教研版),2012(23).
[2]黄俊官,杨超有.田园耕作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作者单位:抚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