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情境导入”创设的重要性
2015-05-30常英杰
常英杰
摘 要:创设问题是教学的常用手段,本文将从新课导入时、教学过程中、实验操作中、解题过程中 、课外探究过程中以及激发学生提问等环节创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 ,提高能力。
關键词:生物教学;“问题情境”教学法;应用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么如何利用情境教学开展教育呢?在操作中应该注意把握好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突出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等原则,具体的做法有:
一、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优秀教师特别讲究导课艺术。以教师的出其不意,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并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来创设问题,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染色体的变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能产生自己的后代,马可以生马,驴可以生驴,南极的企鹅也在享受着天伦之乐,但谁能想到马和驴的爱情结晶——骡子为什么不能产生自己的后代呢?”引起学生的兴趣,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望,并使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二、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运用能力
每当讲完一个重要的概念或原理之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或有多种解决方法的问题来让学生解答。其形式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发言,也可以集体讨论,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三、在实验操作中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求真的精神
学生的实验一般分为验证型实验和探究型实验,不管哪种类型实验,若只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去做,没有创设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难发挥出来。例如,在学生进行“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①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各成分的浓度及实验条件有何不同?②三个实验的实验现象有何不同?③哪个实验需要加热?哪个实验需要用到显微镜?④如果错用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分别检验蛋白质和糖类,实验现象有何差异?让学生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开展实验,便于对各个实验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通过对比,能更快掌握各个实验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实验的技能技巧。
四、在解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生物学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推理及综合等过程才能得到答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解题的效率。我在讲解例题时,先要求学生解决如下问题:①该题目的中心词或者关键词是什么?②该题目的问题是什么?③该题目考的是哪些知识点?④解该题要用到哪些生物学原理?⑤解该题应先从哪里着手?明确以上问题的过程就是审题的过程,高效审题才能快速解题。例题1: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初级卵母细胞,按自由组合定律形成配子,其配子的基因型是什么?在审该题过程中,可 以很快找出它的关键词是“一个”,问题是“配子的基因型”,考的知识点是“减数分裂”,用到的生物学原理是“自由组合定律”,可直接从“AaBb” 入手,找出它产生的配子是AB或Ab或aB或ab。在解题时创设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正确解题方法的有效途径。
五、创设更多课外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在课外的学习空间是无限的。通过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在课外的空间里学习、探索、实验,能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例如,在讲“体液免疫”时,我先引导学生画出体液免疫示意图,接下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看谁能提出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然后由教师评价和选择出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供大家共同探究解答,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桨细胞是如何产生的?②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哪些?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六、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探究精神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教学的逻辑起点。 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提出问题,不同于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问一答或半问接答式的随口而问,也不同于程序教学的程序作业,而是围绕教材的基本结构重点难点而提出的引导和激发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导学问题。这种问题,实质上就是把教材中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传输状态的信息,用外部控制的手段,使学生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
“创新始于问题”,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并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思考老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是新课程的能力目标之一。总之,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合理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松.课堂教学中“互动点”的设计与选择.中学生物教学,2004(7-8):17.
[2]张妍.“问题情境”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中学生物教学,2005(11):23-24.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 新课程的教学实施,2004.3:52-63.
[4]车成全.《论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及其创设》.
[5]《课堂提问艺术初探》杨雪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作者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