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让美术教学走向高效
2015-05-30朱珠
朱珠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曾经提出:要在美术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因此,合作学习应该成为美术教学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在合作中相互补充、相互协作,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美术学习效益的提升。
一、增强自主意识,在小组合作中交流汇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但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即便所有学生都进行有效思考,但都无法保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老师的问题。久而久之,由于丧失了表达自我的空间和机会,学生就失去了思考的动力。而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的学习,就能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彰显其中,学生在放松的心态下表达自己,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认知意识,为之后的学习奠基。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点拨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吸收其他学生的表达意见,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教学《水墨画鸟》这一课内容时,由于学生对于水墨的性质以及性能掌握得还不够通透,教师在讲授了内容之后就引导学生根据鸟的外形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交流,你认为利用水墨来画鸟,应该要注意哪些方面?学生表述的内容可能会出现不够准确的地方,但这都经过了学生自主性思考。整个教学过程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认知空间,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交流时,彼此之间的信息组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保障,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美术感知能力。
二、增强协调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实践参与
美术教学中的学习任务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大的区别,美术任务不仅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更需要学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因此,这就为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要根据安排的任务内容以及小组成员的思维特点和能力层次,组建成为小组合作单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任务划分,让学生在自身手脑并用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彼此交流。成员有成功的经验,就一起分享;成员有失败的教训,就一起总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共同参与,在合作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仅仅提升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教学《巧包装》时,教师布置相关同学带来材料,而在教师讲述了相关的注意点之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材料的包装。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有的设计方案,有的裁剪饰品,有的忙于粘贴。正是汇聚了小组集体的智慧,学生的产品才真正实现了“巧”包装。
三、增强展示意识,在小组合作中评价点拨
学生对陌生的事物都会保持高度的热情,但这一事物如果一旦被熟悉,就不再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搭建各种平台,积极展示学生形成的作品,激发学生的认知动力。而在展示环节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美术作品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复习作品创作的要求,并在展示之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有效的评价,从而选择优秀或者富有个性的特点,最后才由教师进行评价。
例如在教学《线条的魅力》时,教师发现学生创作的作品有着很多有价值的地方。于是选择了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并没有急于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创作要求进行评析。由于将评价的主动权交付给学生,在集体力量的召唤下,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了评价,虽然有些意见并不成熟,但对于其他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思路的补充,最终让学生学会了评价。
四、增强小结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应用拓展
小学美术是一门引导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陶冶情操,有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产生,从而促进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不必每次都自己进行总结与拓展,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感受。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能力都不一样,他们对于学习的体验感知也会有所不同,从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下进行感受的汇总交流。
例如在教学《我设计的飞机》这一课时,整个教学教师给予学生自主的机会,所以在最后的总结交流过程中并没有自己直接上阵,而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对这一课实践过程进行总结与感知。小组合作中,学生总结出不同的感受与体验,他们在倾听中感知,在调整中反思,形成了高效丰富的小组认知体验,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总结不仅明晰了自身的优缺点,更能让学生取长补短,在总结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促进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其中合作型的教学方式是当下社会发展对现代公民提出的基本素养,同时也是美术学科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合作的平台,为学生的实践合作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谢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