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明反思录

2015-05-30楼宇烈

国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智慧传统

楼宇烈

智慧才是力量

中国文化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运用。是一种智慧的文化,中国文化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更好地运用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本身是死的东西,不是力量,只有运用起来发挥了它的作用才是力量。智慧才是力量。我们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并没有继承传统理念,还停留在知识的传承,所以没有创造性人才,没有继承优良的传统。

我们提倡启发式教育,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而现在,我们是在灌输,学生是被动式接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学生是背着麻袋来学校背知识。中小学那种应试教育,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把学校看作监牢。

所谓“因材施教”,我们现在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答案,包括语文。学生只能去背诵,不可能去创造,因此教育应该是启发式的因材施教,否则无法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我们的教育是一种“为己”教育

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己”,今人学习是“为人”。字面上,古人学习是为自己,今人学习是为别人,实际不是,这也恰恰是我们学习的根本,荀子对孔子这句话有解释,“为己之学,美其深也”。学习是为了完美自己,先体悟,然后落实到行动中,让自己有所受益,成为“美人”。屈原楚辞中有很多赞扬“美人”即君子之处。

教育的目的是为让每一个受教育者有所收获。“为人之学以为轻度”,“入目而出乎口”没有经过心,就不会落实到行动中去。而中国的教育是“为己之学”是为了完美自己。

要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正名。现在这句话成了自私自利作恶的借口,实际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能通过学习来完美自己的话,天地也不会容忍他。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完美自己,否则天地不容。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再进一步,若要成为社会大众的楷模、表率,就要成圣成贤。

天生、地养、人治

在这个世界,所有的学问知识都是围绕天、地、人。天生万物,地养万物,人在中间,人本身是万物中的一员,没有其特殊性,其他的万物在天地中被规定好的,没有任何主动性,而人不仅被规定好,而且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天生、地养、人治”三者并列,人的治是参与到天生、地养之中。我们如何运用天地、万物?其实无非“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统一的规律,统一地贯穿在其中的道理。

近代,分门别类学科兴起,自然科学是狭义的称谓,使得天文、地理、人文完全割裂开来,使得事物与事物之间根本性关键的东西被割裂。认为只有定量、定性地去分析才是科学,否则就不科学。

离开人的主观性,就不可能客观地认识人类的客观世界,从量子学以后,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是不可分的,人的精神世界参与到客观世界的运动之中。

现代的科学家逐步向传统回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取之不尽的启迪现代科学发展的智慧。

文化要保持多元性

从19世纪之末,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中国对自己的传统丧失了信心,当时的确是一个时代的课题,船坚炮利,看到了物质文明的强大,从洋务运动学习物质文明,经过30年到1893年学习成功,打造成北洋水师,但甲午战争击垮了北洋水师,所以洋务运动破产,认识到光是物质文明还不够,还需要学习制度文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00年的辛亥革命。而百日维新告吹,于是想模仿法国大革命,虽然推翻王朝,但是整个社会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步。

人们开始反思,还是在人民的观念上,制度是以家为国的宗法血缘观念,这是儒家立脚点,认为儒家是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于是就有了批判儒家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达了高潮。彻底批判儒家中国宗法血缘关系,提出“德先生”“赛先生”,即科学、民主,要彻底推翻中国文化,提出要以西方文化为根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提出“和魂洋才”,中国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在当时遭到了批评,认为体用不能分开,当时有人比喻:牛有牛体,所以牛有牛的用,可以负重;马有马体,所以有马的用,跑得快。认为文化要全盘的西化。当时10位著名的教育学者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宣扬,认为现代化不等于欧化。虽然坚守中华民族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西化,甚至全盘西化了,但这个斗争并没有结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文化是否也应该趋同?出现了文化讨论热,在文化这个问题上,很多学者也认为经济一体还要时间的检验,而文化应该保持多元化,文化不应该单一,文化只有在多元下才能交流,取长补短,如果缺乏相互参透、映证,那么发展就缓慢了,所以要保持不同传统、不同文化。各地非物质的文化已在急剧消失,所以要保持多元性。

现在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全球化就是西化,认为我们要办成哈佛、牛津才是一流,曾经提出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让世界认可,恰恰要保持特色,保持独一无二。我们到外地旅游,有什么特色的产品,民居建筑,现在大家都觉得千层一面,这是大家都能体会到,那是附庸。

中国传统文化丢失最可怕的思维方式的丢失

20世纪80年代有部电视剧《河殇》,认为中国的文化是跟土地打交道的,这种文化是封闭的,保守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蓝色的,是开放,是不断更新的。这部电视剧的结论是放弃黄色文化。拥抱蓝色文化,不能说中国文化封闭。另一个角度,中国文化恰恰是不断更新的文化,开放的文化,中国人恰恰是最赶时髦,甚至丧失气节去赶时髦。

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胡适说,还应加一条:“时髦不能赶”,看似玩笑,但他看到了中国人的毛病。衣服是文化认同的标志,我们环顾世界,亚洲哪个国家不在传统节日穿传统服饰,欧洲也是如此,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文化主体意识缺失最大的隐患是什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在形式上丢了很多,人家说我穿的是时装,一鼓动,大家都来穿,难的是灵魂的丢失,一个是价值观,一个是思维方式,看不到,但是它指导你,统领你。

这就是一种智慧,灵魂丢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相当困难。几年以前,到广州中医院大学,我们现在古文很少,因为读不懂,读不懂有两层,一是字义搞不懂,如“学而优则仕”,优不是优秀,是“悠”,有空闲的时候;“仕”不一定是做官,还可以做其他事。学习和做事怎么结合的问题,勤于翻工具书,前人注解都可解决。难在理念,思想读不懂,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变化了。

我们现在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不明白,此和彼是可以转换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现在是清晰的,解析的,丢失了传统的辩证法,只知道一分为二的对立分析理论。我们前人的思维不是绝对的,是辩证的思维。辩证的思维一个是用“时”,一个是用“中”来表达,一个事情是在一定的“时”,“中”是那个样子,离开“时”就不那样了。另一个是把握平衡“中”的原则,体现出的就是和谐,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要把握“时中”的观念,不是用普遍适用性的观念,认识事物,好不是绝对的好,坏不是绝对的坏。不能绝对化,这样思维方式的变化,西方思维的渗入,中国人很难用“时中”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难读懂中国传统文化。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并无优劣之分是一种互补

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看作是时代的差别,想当然的认为工业文明创造的文明优于农业文明,事实上更重要的是类型的差异,不是优劣差异,而是一种互补,文化观念的互补。所以,凡事都要用分析的方法,定量定性的方法,这是不对的。

中国智慧集中的整体关联的特征上,不应该把人和其他的物对立起来,而是要把它放在天地之间去,所以中国的文化整体关联的智慧,是一种动态的智慧,不是分割的,绝对化地去认识事物。

西方的军事思想是理想主义的绝对观念,孙子兵法是现实主义的中庸观念。西方,我就是我,敌人就是敌人,是敌人就要消灭光,而中国最好的战略观念就是不战而胜,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西方医学中癌是敌人,手术割掉,化疗化掉,中国是调理,不一定要彻底消灭他,可以共生,达到平衡就好。目前西方也渐渐提出了可以与癌共存、并生。中国文化的智慧,还体现在天地人之间的处理,人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凌驾于天地之上。

天是生命的来源,天是“气”,阴阳之气,“和”了就是生命的出现,生命的健康也需要阴阳的平衡,天地和气阴阳共生。天地是生命的本源,人不能做天地的奴隶,要靠自己的德行。德行提升可以得天下,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万物是财富,相互的养育,人不能过分追求,否则就成为物的奴隶。

西方文化中的“天是上帝”,一切物包括人都是上帝创造的,中国的万物是自然生成的,不同,因此人们感恩天,对上帝绝对地服从,“地”是财富,人可以随意攫取它,对天没有绝对的独立性,在地面前又是绝对的贪婪。

人本主义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人本主义并非从西方传来,恰恰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民为邦本,西方传统中是以“神”为本,所以整个西方世界,人都是在神脚底下。第一阶段,文艺复兴,冲破“神本”文化,第二阶段16世纪的宗教内部改革新教,第三阶段,启蒙运动,一批西方人来中国发现中国人的道德自觉,自律来维持着社会,把中国的文化传到了西方,他们找到了人自己做主的文化,可以冲破神,可以冲破一切的文化,高倡人本主义的旗帜。当时的伏尔泰、狄德罗鼓吹中国的文化,其实欧洲的近代人本主义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这种人本主义在欧洲取得胜利,在欧洲文化传统思想中觉醒,于是提出“征服自然”主宰万物。

所以各种各样科技发展,都是为了主宰世界,于是发生了世界大战,都是为了财富、资源的摄取,反思欧洲的文化出了问题,重新提出树立新的“人本主义”。

在神的面前丧失自我,在物的面前又丧失自我。

一致认为要确立人本主义,自然资源只有到东方文化中去寻找。西方现在正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而我们正在把已经变化了的西方人本主义再传回来。

北京的水资源其实相当丰富,可是现在却把几百年、上千年甚至上亿年的水资源破坏了,人类想要把破坏的资源再恢复,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从征服自然重新回到尊重自然。

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偏颇的,原来是要把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如今却成了“人类中心主义”。

我们要从我们的传统中,把人本主义根本的意义发掘出来,我们要防止人对物欲的过分追求。

天、地是人效法的对象,中国人描述升入:“德配天地”,天地那种“诚”“广大”。

中庸,我们把握了两边,但用的可能是中间。

中国有宗教有哲学但不能用西方的标准来评判

自20世纪以来,中国人都被认为没有宗教信仰,这是用西方人概括的宗教特征来衡量,宗教一是一种有神信仰,二绝对服从,三宗教是关注未来世界,四现在的科学是冲破了宗教束缚发展起来的。

这是对西方中世界宗教的概括,但它不适合一切宗教。

中国宗教的特色:1.无科学;2.关注现实;3.自觉;4.所有的神都跟人在一起,神是一切变化莫测的现象的总称。宗教可以是以人为本,多神,一神都可以。中国都是实践哲学,没有思辨哲学,认为中国没有宗教、没有哲学,没有艺术,这严重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心。

中医不是治病医学是生命成长系统

中国的医学有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中国的文化是一体的,不是简单的治病医学,而是尊重、保护,让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化系统。

西医是治疗的科学,结果把中医也比作治疗,与西医比治疗效果,中医是中国传统的概念,而不是跟西医相对立的。中文应该称“国文”,中医也应该称为“国医”,上中下之“中”,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上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重要的观念变化,把人对病的关注转移到对生病人的关注。

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服药为中医,曾国藩给他儿子写信,“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要”;“治身病,以不药二字为要。”是药三分毒,最好的医生十个人,只能治好七八个人。“不药”通过日常生活、饮食、起居来调整。最核心的中医“致中和”,“道”是气,气是物质,老子是唯物主义者,道是事物本来面目,不在万物之外,也不在外物之上,我们要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它的本性。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中国的传统智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唐玄宗亲自选了三本书《孝经》《道德经》《金刚经》,让全国人民去读,确立了儒释道三者的关系,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现代社会的矛盾,主要是三种“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身的矛盾”,用儒释道针对了这三大矛盾,顺应自然,顺应昼夜,顺应势时。

现在的中国妇女更年期表现很强烈,穿衣保暖上不懂得保护,坐月子是对中国妇女的保护,它是适应人体的变化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中国的节气很有科学道理。

道家告诉我们如何顺其自然,达到“和”的状态,达到“真性”。

儒家强调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有这样的身份就担当相应的权责,社会之所以不稳定,不和谐,人们都不愿意各守本分,所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佛教看到生命的痛苦来源于人心,八苦缠绕,三苦攻心。道家讲知足常乐,度身而衣,量腹而食。身体统一,熄灭贪嗔痴,就达到了和谐,用儒释道三教,解决面临的三大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根本的支柱——三教,不能偏废,各有功能相互配合。但不是一副灵丹,一吃就好,而是要努力,首先要正确理解,用正知正见去引导,过程中肯定有邪知邪见在影响,任务繁重,我们用了一百多年,洗了脑子,变成了西方的思维模式,恢复过来至少也得要一百多年,西方提出的很多东西是现象,事实描述,但是深入思考,却是最正常的东西,没有了事实的分别引起烦恼,恰恰要冲破分别,解脱烦恼,只有智慧才能解决,要拘泥于知识和事实的层面,要超越知识和事实给我们的错觉,这就是“转识成智”的智慧。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智慧传统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有智慧的羊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