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的古代假日
2015-05-30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里的两句诗。大概意思是:当诗人沉醉在良辰美景的回忆时,远处传来一阵鼓声,诗人又该上朝了。正所谓有了工作日,便会存在假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假期的制度可谓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我国最早的假日记录是在晋代。陆云的《请吴王观书启》中记载:“孔子假期玩年,至于韦编三绝。”根据《汉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说官员工作了4天,到第5天就会放假,用来沐浴更衣。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又有所放宽。据《史记·百万君传》所记:“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这里是说,官员工作4天,第5天除了可以沐浴更衣,还可以回家与亲人团圆。
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苏轼,每逢春节、寒食和冬至等长假,便会到处游山玩水,领略大好山河,以至于让世人领略到他的美文佳句。“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便是苏轼在调任杭州通判时游览吉祥寺所作的名句。
除了一般的假日,古代还有很多人性化的假日:如果官员突然有了急事,可以请“急假”。在晋代有了明文的规定: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为限,千里内者疾病中延二十日。到了后晋时期,家在外地的官员探亲时也会给路程假,朝廷也会对有功的官员给予“赏假”。
到了唐朝,如果父母住在三千里之外,每隔3年就会有30日的定省假(不含旅程);如果在五百里之外的,每隔5年会有15天的定省假。除此之外,儿子在行冠礼(成年礼)时会有3天的假期;儿女在行婚礼时会有9天的假期;如果父母亲去世,文官则强制停职放假3年,武官则为100天;如果亲戚去世,则根据关系的远近来放不同的假期等等。这些唐朝的大部分的节假日,到了宋朝还在继续沿用着。
在古代,节日一般称为岁时节令,节日要放假,因为它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一个朝代所规定的假期要放假,因为它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各种各样的假期丰富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