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黄秋园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坚持与创新

2015-05-30高溦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创新传统

摘 要:上个世纪,传统的中国绘画遭遇了“穷途末路”,而在黄秋园的笔下,却显现出深沉无尽的活力。黄秋园先生从《芥子园画谱》入手用绝大部分时间致力于传统艺术技法的临摹,从未脱离传统的轨道,但是他并没有被传统束缚或者一味临摹,后来自成一家,创立的“秋园皴”在当代中国画坛确实是独树一帜的。一直以来,我们不停地在对传统进行重新的发现与反思,探讨的早已不仅仅是各种成型的笔墨语言、绘画技巧和风格,更是在深究创造语言的方法、语言自身的演变历程以及画家的探索精神。后世的赞扬不仅是对他艺术作品的肯定,更是对他艺术追求的夸赞。

关键词:黄秋园;传统;创新

传统的中国绘画是我们的国粹,可是自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之后,许多画家打着吸收借鉴的旗号完全否定传统绘画而全面接受外来文化,传统的中国画进入十分窘迫的地步。

自20年代以后,传统的中国绘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冲击,许多画家对传统绘画产生了质疑,认为一个画家只有中西合璧甚至是主攻西画,才有可能获得光明的前途。建国后,除了少数已经形成风格或者有些名气的画家之外,很多中国画家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多数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都或多或少的改变自己的作品风格、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创新,可是绘画的根基不能丢,古人留下的精粹也不能抛弃。黄秋园,一位不愿随波逐流,富有传统精神的画家,在中国画领域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含英咀华

黄秋园先生善于学习,对于传统画的技法更是深入研究。上个世纪,中国画受西方艺术的冲击很大,许多画家由于盲目崇拜西方绘画而导致对传统绘画完全的否定。为了适应大众的品味并且融于社会现实或者跟随市场需求,很多画家改变了传统的路子,甚至抛弃了传统而追求个性,殊不知摒弃了传统的个性是毫无意义的,传统绘画确实有需要革新的地方,却也有千百年来人们探索总结出的精华。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画家算是中国画史上的璀璨之星。而黄秋园则几乎把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传统艺术技法的临摹上,完全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之中。从他30—40年代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北宋范宽、郭熙风范。先生很是喜欢石涛的作品。从许多他的作品之中都能看到石涛的影子。石涛是清初文人山水画的一座高峰,善用湿墨,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我之为我,自有我在”。临习石涛作品并且受益终身的画家很多,张大千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只可惜别人的画模仿的再像,也只是毫无意义的复制品,石涛作品中展现的人格魅力是任何人都无法模仿的到的,所以只有跳出来,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秋园先生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将石涛的作品临摹的多么传神,而在于晚年改变画风,改用浓重华茂的积墨而脱出石涛窠臼的大幅作品。李可染先生说过:“学习古人,要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①黄秋园晚年的代表作正是代表了学习石涛并且自我提升之后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也正是李可染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石涛善画点。其作品中的点有的与各种勾勒和皴擦方法相结合,用以突出山石纹理特征的表现;有的是中锋尖的长点,被用来烘托近处树林中某一类繁茂的树木;有的是枯笔飞白的点,被用来表现雨中树林朦胧模糊景象。他用多种方法描绘了各具姿态的点,也将点的价值提高到了一定地位。秋园一直学习石涛,自然对点的掌握也算是炉火纯青。可是如果画中只见石涛的影子而没有自己的东西,那么只能算得上没有价值的习作。他的高明之处就是运用石涛的笔墨画自己心中丘壑。秋园用点多为空心的点,适宜点夹叶林木、苔草,这种空心点常以秃锋点出,一点下去就得三面实一面虚的效果,时而点在虚处,时而点在实处。至于用线就更不用多说,线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画的精髓。对于熟悉传统的黄秋园来说,他的每根线都经得起推敲。远观他的作品,都会被那富有节奏的线条所吸引。他的线条干、湿、浓、淡,或长或短、或粗或细,富有变化和节奏,既生动自然又流畅苍劲。他常在焦墨的线上点上淡墨的点,浓破淡,相辅相成,层次分明,虚实有致,营造出苍茫沉郁之感,这也正是黄秋园的山水画独具特色的地方。

如他的《观瀑图》,近于方形构图,整幅画以点为主,积点成线,疏密得当,运用焦墨枯笔把山峰表现的浑厚,把树木表现的苍劲。就连石涛也很少有这种面貌的习作。作品背后体现的是艺术的突破,体现的是沿袭之后的发展,体现的是一位真正有思想的艺术家追求自我的精神。这件《观瀑图》让许多画界的朋友为之倾倒,后来经刘勃舒先生选定和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等近代大师的代表作一起送到日本展出,可以说是秋园迈出国门的第一步。

在其后的岁月中,焦墨的运用将会是秋园在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地方。这绝不是破坏传统,恰恰正是因为他拥有身后的传统绘画功底,在此基础上,可以融入自己对山水的理解。秋园先生不仅没有破坏传统,而是敏锐地把握到了几乎被同时代的画家淡忘的某些传统,这些被淡忘的东西,其实也不失为精华,不失为真理。之所以能把秋园先生的画看做是精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用绝妙的笔法展示出传统的韵味。他崇拜古人,但没有盲目崇拜,他认为四王摹古缺乏创造,倪瓒情感千篇一律,沈周雄浑但缺乏隽秀,就连他所崇拜的石涛的作品都认为小幅精妙,而大幅易见“散乱”,由此可见他对传统的深入分析与独到见解。秋园从传统入手,打下坚实基础,又不被传统束缚,发扬其主观的东西,将传统绘画在自己的笔中展现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自成家法

秋园晚期的作品是独树一帜的,因为他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焦墨山水。说到秋园的焦墨山水,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黄宾虹。黄宾虹是秋园一生最敬佩的人,也是在画风上也深受其影响。黄宾虹先生经过毕生努力和实践,在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上坚定了积墨法的理念。他曾经说过:“北宋人画,积千百遍而成,虚实兼到,故能浑厚华滋。”②他那种反复皴点墨色很重的画法,正是他多年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也是他所追求的“浑厚华滋”这一审美标准的体现。

黄秋园晚年的作品很成功的将积墨表现的恰到好处,达到一般画家难以达到的高度。他的画层层深厚,反复皴点,而且没有糊成一团,山石树木,古桥屋舍一一分明,却又统一在浑然的意境中,越是浓密之处越是有条不紊,越是浑厚之处越是笔墨分明,越是积墨最深之处越是看出层层叠加。从先生的积墨山水画中能看到黄宾虹的影子,他吸收了黄宾虹的积墨法,但有所变化和发展。黄宾虹创立了“宿墨法”,其焦墨作品都是反复皴点,墨色极重,只是画面未能完全脱去董其昌的面貌,不过这也是时代使然。黄秋园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在用墨上,他不使用宿墨,他认为宿墨虽能增加画面的厚重感,但墨色浑浊无光,不宜达到他所追求的苍翠欲滴的效果。如他的《忘归图》,就是郁密浓厚的代表之作,画中山石树木房屋交相呼应,错落有致,而且繁茂却不凌乱,层次分明。山石用笔干涩,苍茫浑厚,草木茂盛成荫,一隐士执仗独行其中,整个画面如世外桃源一般有清幽空寂之感。

黄秋园先生的山水画历程是从学习传统开始的,后来开创了个人风格强烈的画风。他大胆探索,独创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名家的皴法新技法“秋园皴”。这是在传统技法“骷髅皴”上进行的创新,正如董其昌所言:“凡大家神品,必于皴法有奇。”这种“秋园皴”的出现,确定了黄秋园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秋园皴”是在黄秋园在经过了对山石纹理长期细致的观察和传统皴擦技法的深刻领悟的基础之上,不拘泥于陈规之法而多种皴法几经融合变化创造出来的新技法。他晚年创作的如《江山雪霁图》等几幅佳作都是运用了这种皴法所做,用笔潇洒却处处精到,墨彩酣畅淋漓,收放自如。构图饱满,充天塞地,画面上方留出很少的天空也常常用来提款,往往提款也是密密麻麻,留白甚少,这极少的留白确实是闪光之处。他的作品很少用传统山水的三段式构图,不论是创作技法还是构图布局,都是别具一格的。能够不为大众审美的改变而改变,坚持自己的原则,延续传统的精粹,并在此基础上创立自己的画风,真的实属不易。

当别人将黄秋园视为“大家”时,就代表着别人认同的不仅是他的艺术作品,更为本质的是,黄秋园那融合着人格魅力的传承与探索精神得到别人的肯定,有多少名人名家被他精湛的艺术技法所折服,亦被他高尚的艺术情操所感染。1986年,著名画家李可染在北京参观黄秋园的画展后就亲自写了一段提拔:“黄秋园先生的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扑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李可染先生向来虚怀若谷,对艺术的追求更是严谨细腻,从不妄下评论,可对黄秋园却又如此高的评价,说明秋园先生的艺术精神令人敬佩,也说明秋园先生的作品的确让人折服,这样的评价也是实至名归。鲁迅也曾经说:“黄秋园在绘画艺术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并能心无旁骛坚持自己的创作,非常令人敬佩。”说明秋园淡泊宁静高尚品格让人欣赏,对艺术的努力与追求也让人折服。人品亦画品,高风亮节的品行和纯粹的艺术精神使得黄秋园在艺术的高峰上稳稳站立。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有坚持与创新的艺术精神。他的艺术足以让他在绘画史上永久保存着一个不朽的位置。

我们鼓励创新和个性的张扬,却反对创作者对传统的无知和抛弃。时至今日,中国山水画自身已相当丰富,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恰当的探索方式,选取能够正确反映时代面貌和时代特色的角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辟新的道路,所以我们要以黄秋园这样的大家作为榜样。他的成就在于致力于传统,仿古却不抄袭,学习但不墨守成规,在不丢弃传统的基础上将别人的长处经过加工融合之后变成自己的,独创自己的风格,中国山水画带来崭新的面貌,注入了新的思想源泉。

参考文献:

[1]郭小玲,刘继明.中国美术家丛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孙克.属于当代和未来的大师——黄秋园[J].迎春花,1991,(04).

[3]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

[4]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李松.万山层林李可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高溦,江苏师范大学20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创新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竹”的传统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