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

2015-05-30朱友舟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磨墨制墨浓墨

朱友舟(南京)

《说文》曰:墨者,书墨也,从黑土。墨者,烟煤所成土之类也。《释名》曰:墨,晦也,言物晦黑也。①中国用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3000多年以前。据史料记载在人工制墨之前,一般利用天然的墨石或半天然的墨作为书写材料。据《广州记》记载,怀化郡掘堑得石墨甚多精好,可写书。②汉代开始出现人工制墨,最初用手捏合而成,墨块呈丸状,体碎小,使用时用石压研,与后来磨墨不同。后来采用模制。唐以前,制墨中心在北方。以后,由于战乱制墨逐渐迁移至南方。此后,徽州一直为制墨中心,名家辈出。南唐的李廷珪,宋朝张遇、潘谷,明朝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清朝曹素功、汪近节、汪节庵、胡开文等均为制墨名家。

按制造的原料和工艺区分,有松烟墨、油烟墨、碳黑墨、青墨、色墨等,但写字主要以松烟墨和油烟墨为主。国人使用松烟墨的历史最为悠久,现在发现最早的松烟墨是战国时期的随葬品。松烟墨是用松树烧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从汉代开始大量使用到宋代。宋代松烟墨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对中国墨文化的形成和兴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书画作品。油烟墨是用桐油、菜子油等植物油或者猪等动物的油脂烧烟制成的墨。油烟最早可能产生于晚唐五代时期,油烟墨的发明,与古人长期使用油灯或灯笼有关。据记载宋代的墨工张遇最早使用桐油烟制墨。因油烟墨在黑度、油润度、细腻度上和松烟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因文人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迅速占据了高端市场,也成为书画用墨的主流。但即使在油烟墨大行其道的明清两朝,松烟墨也占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份额,在日常用墨和印刷用墨中始终占有绝对优势。

一、墨如铠甲

对于书法创作而言,墨犹如战斗中枪炮使用的火药,作用至关重要。墨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材料、制作、研磨等因素。关于墨的重要性,古代书论多有论述。王羲之的《笔阵图》中指出笔如刀剑,纸如阵地,墨如铠甲。铠甲作为战士的保护衣,必须坚硬,质量牢固,《笔阵图》以此为喻指明墨的质量要求之高。

早在唐代已有书用浓墨的理论。墨淡则伤神,没有骨力,神采则无从谈起。苏轼曾云,字须如健康的人体一般,应具备神、筋、骨、血、肉。筋骨生于笔,而血肉则与墨及水关系甚密。神采取决于筋骨、血肉,是它们的综合体现。苏轼要求墨黑如小儿目睛,写字习惯用浓墨,由此我们不难推知他所谓书法血肉的标准应该是丰腴与浑厚。

元明以后,由于受绘画的影响,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墨色的变化。于是,墨与水搭配问题便被提上议事日程。人们开始思考一系列问题:如何用水?如何用墨?如何搭配变化?丰坊《书诀》云:“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调匀而肥瘦得所。此古人所以必资乎器也。”③水太多则墨散,肉则不聚;水太少则墨燥而枯槁。水墨调匀,才能恰到好处。因此,如果墨研得干,则蘸笔应湿润些以补充水分的不足,反之如湿研墨则蘸笔应干些。墨太浓则肉滞无生气,墨太淡则肉单薄,没有厚度。墨决定线条的肌肤色泽,浆深色浓,则书法奕奕有神采,可传之千年而不变色。

经过明代书画家丰富的实践以后,清代书家用墨不再局限于浓墨,更为重要的是将用墨上升为一种方法论被明确提出来了。包世臣认为:“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④墨法成为一种理论,对于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碑派理论的集大成者,康有为书学思想异常激进,然而,在墨法方面其理论相当传统保守,他主张用浓墨,并列举了唐太宗及苏轼等书家来支持他的观点。他说:“墨之为器械也,譬之今日,其犹炮乎?用何钢质,受药多少,皆有分度,犹墨之浓淡稠稀也。墨太溃则散,太爆则枯。”“与其淡也宁浓,有力运之,不能滞也 ”⑤笔者认为,康有为的观念与其碑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聊备一说。刘咸炘有云“须知毫者字之骨也,墨者字之血也。骨不坚则为弱,血不清则色滞,不茂则色枯。”⑥不但认为墨重要,而且要求墨色清而茂。

二、墨与书法创作

字之骨力决定于用笔,字之血肉则决定于用墨。首要问题在制墨要精。如果制墨的原材料选用不佳,制作工序不合古法,那么墨的质量就有问题。一旦墨的质量低劣,就无法构建健康而鲜活的血肉之躯。前人以铠甲及火药来比喻墨的重要作用,可见墨的质量优劣是用墨的首要前提。时至今日,古法制墨日益式微。因此,谈创作,制墨的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

1、制墨

制墨过程与墨的质量息息相关,原料的选取,制作的工序直接关系到墨的优劣。现代书家习惯使用墨汁,对于墨锭及其制作过程比较陌生。这里,以松烟为例,对制墨的过程稍加介绍。

一是采松。松树要肥壮而润泽,然后截成小枝,剔除上面的丫刺。二是造窑。三是发火。烧的火要活,不能烧得太久。否则烟料被烧成死灰,死灰多则墨不黑,影响墨的色泽。李庭珪墨之佳,原因正在此。这是制墨的第一关键。四是取煤。煤即是烟料。烟料贵于存放一段时间,如果在窑壁上保留十来日再使用则尤佳。窑中的烟分前、后、中三等,在后的远烟最优。远烟轻而颗粒细,可作上等好烟。五是和制。和制时,先在烟料中加入等量的胶与水,二日后放在套板上等稍微晾干。微火熏五七刻,冷却后加明胶再放置铁臼中,宁干勿湿。胶制成后,要等半月或一月后再用。六是杵墨。和制以后的墨,要反复捣杵,才能使墨胶及其他添加物充分的交融。捣三万杵,多多益善。一般墨锭重量不得超过三两,宁小毋大。最后,入灰使墨锭变干。

制墨的原材料包括油、烟、胶等,原料的质量决定产品的优劣。以松烟为例,松树的产地、种类等对烟质直接产生影响,黄山、庐山等地松树为人称道。制墨原料中,胶的使用也十分关键。即使有上等烟料,如果胶的质量低劣,制成的墨也不佳。如果烟料一般,但所用胶质量佳,制成的墨亦佳。胶的种类繁多,而以鹿胶、牛胶及鱼胶为佳。胶的用量大小也关乎墨的质量及寿命。所谓胶多利久,胶少利新。⑦有时墨商为了短期利益,减轻胶的用量,以便在短期内能迅速付用,但时间长了便会脱胶,碎为散块。

2、择墨——必择精品

书法创作必须选择好墨,那么,好墨的标准如何?

墨的品质可以从墨的重量、密度、色泽、亮度、新旧、音质等方面来判断。就重量而言,墨并非越轻越好。一般而言,作墨的烟料宜轻,做成后的墨锭宜重。好墨要黑而有光泽。就墨的光泽而言,紫光最佳,黑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最次。从声音判断,敲击黑锭时,声音清越者为佳,声音沉闷者为劣。此外,磨墨时,好墨声音细腻,劣墨声音粗重,这当然与砚台的质地优劣也有关系。就墨的存放时间而言,旧墨比新墨更佳。原因在于旧墨中其他颜色成分经历较长时间就会变黑,烟料变得黑而发紫,胶变得稳定而有光泽。

墨要精,一则利于书写,浓而不滞笔,淡而不伤神,并且作品能流传久远而神采依旧。屠隆《考盘余事》云:

“古人用墨,必择精品,盖不特藉关于今,更藉美于后。昔晋唐之书、宋元之画,皆传数百年,墨色如漆,神气赖以全。若墨之下者,用浓,见水则沁散湮污;用淡,重褙则神气索然。未数年墨迹已脱。此用墨之不可不精也。”⑧

如果使用劣质的墨,浓则干枯,淡则无神,作品为时不长则生气全无。

3、用墨为书法的一大关键

用墨也是书法至关重要的技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载:“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⑨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载:

“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为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⑩

(1)“磨墨如病夫”

磨墨的力度及速度都有讲究。磨墨如病夫,指磨墨要慢不要快。古语云,凡研墨不厌迟。如果磨得太快则易热,发热则墨液中易起气泡,不利于书写。磨墨,以直研为最佳。如果圆磨“则假借重势,往来有风,以助颜色,乃非墨之真色。”此外,斜执磨墨也不合适。凡烟料细腻,磨墨要求慢而干,烟料粗则快而干。磨墨要用新汲的泉水或纯净水,茶水、自来水及开水都不宜用,其中含有杂质败色。

“又曰:研墨如病,盖重其调匀而不泥也。又李阳冰云:用则旋研,无令停久,久则墨埃相污,胶力堕亡,如此泥钝不任下笔矣。”

研墨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自左而右打圈研磨;二是“拉锯式”研磨,即将墨条在砚堂中来回推动(日本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这两种研墨方法各有优点,可根据自己的方便和习惯使用。但要注意研墨时墨身应该垂直,重按轻转,先慢后逐渐加快,不能急于求成。研墨一定要用清水,切忌用开水,也不可用茶或污水,加水时勿贪多求快,要使用砚滴一点点地添加。不要将墨条浸在墨池中待其发软才研磨,这样既损墨又伤砚,研出之墨汁不仅色无光泽,且浓淡不匀。

(2)墨法

a、“浓磨墨汁满砚池”

从材料学的角度看,墨的运用尤其是磨墨对书法的影响很大。一般而言,磨墨要浓。磨墨时间越长,用的水越少,墨则越浓。只有磨的墨比较充裕,方才能够用水自由调配。〔宋〕赵希鹄云:

“古人晨起,必浓磨墨汁满砚池,以供一日之用。用不尽,则弃去,来日再作。故研池必大而深,其真草篆隶皆用浓墨。至行草过笔处虽如丝发,其墨亦浓。”

可见,宋代以前,用墨皆以浓墨为主。那么宋以后用墨情形如何呢?沈曾植《海日楼札丛》概述了宋代以来书家用墨的流变过程:

“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元人墨薄于宋,在浓淡间。香光始开淡墨一派,本朝名家又有用干墨者,大略如此,与画法有相通处。自宋以前画家取笔法于书,元世以来书家取墨法于画。”

其实,书家借鉴绘画的墨法始于米芾,至明代兴盛。其中徐渭、董其昌、王铎等书画兼通的艺术家往往书法墨法多取自画法,在墨法上各有创新及发展。

相对于以往较为简单的墨法理论,明清以后的书家对墨法进行了总结与开拓。笪重光提出了以水破浓墨的淡墨法:“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清代周星莲将淡墨与浓墨并举,论述了如何使用淡墨:“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近现代书家对墨法更是主动地创新与尝试,以便突破古人的藩篱。黄宾虹具体记述了使水破墨的具体操作法:

“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术。其法先以笔蘸浓墨,墨倘过丰,宜于砚台略为揩拭,然后将笔略蘸清水,则作书作画,墨色自然滋润灵活。纵有水墨旁沁,终见行笔之迹,与世称肥钝墨猪有别。”

黄宾虹成功地运用宿墨法进行创作,其弟子林散之对其墨法又有新的拓展。

b、墨浓水少法

这里的浓墨指浓稠如糊状一般的墨。用浓墨创作,书法线条凝重、圆厚、朴茂。苏轼用墨如糊,他主张“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其书风质朴天真。金农将浓墨运用到极致,创造了漆书。其漆书,墨浓稠似漆,点画显得厚重、朴茂,有体积感。扁侧用笔,横宽竖瘦撇长,以拙为巧,风格戛戛独造。漆书用笔取法于《天发神谶碑》,与后来出土汉代诏书木牍暗合。吴昌硕善长石鼓文,用墨浓如糊,用笔浑厚,风格遒劲老辣。由于其用墨浓而饱满,故其篆书线条粗重圆厚,深得篆籀之意。

“浓墨宰相”刘墉喜用浓墨,但不如金农与吴昌硕所用墨浓稠。他喜用浓墨、蜡笺纸及紫毫,营造出雍容朴拙而又高古静谧的艺术美感。其书法线条如棉里裹铁,丰腴肥厚,真可谓“浓墨助其彩”。

墨浓以不滞锋毫为前提,欧阳询云“绝浓必滞锋毫。”使用浓墨时也有弊端,尤其书写行草,容易导致行笔不流畅,气势受阻,难以淋漓尽致。

如果在使用时比浓墨再少用些水即成了干墨。用干墨,线条粗犷枯涩,书法风格更趋于苍茫老辣。杨维桢大字作品《真镜庵募缘疏卷》及《溪头流水诗轴》巧妙利用干墨与飞白的高度对比,虚实交融,加之用笔的粗细、方圆、长短极度夸张,字形离奇险怪,在视觉上造成极强的冲击力。倪元璐喜用干墨,线条凝重而涩劲,行气峥嵘错落,结构富有奇特的姿态,浑厚而充满力感。干墨的使用,使其厚重处沉稳,有凝铸之感,飞白处滞涩不浮滑,犹如渴骥奔泉。倪氏这种在墨气上自觉地探索与开发,配合他那微微颤动的涩笔,其作品在晚明几位行草书家作品中,艺术个性颇为突出。于此亦可知倪氏在书艺创作上的苦心孤诣。

焦墨比浓墨更干,含水量更少。焦墨法当指毛笔含墨量较少,墨稍浓,略微含些水,通过运笔表现出来类似渴笔的方法。焦墨适合于表现苍茫浑朴的意境。渴笔要求枯墨渴笔中含润,不枯槁。古人所谓“干裂秋风”,但须“润含春雨”。焦墨法使用于绘画,在古代画论中有记载。宋刘道醇云“至以焦墨皴淡,全无勾研,其工妙如此。”黄宾虹认为焦墨即“于浓墨淡墨之间,运以渴笔,古人称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视若枯燥,意极华滋,明垢道人独为擅长。”程邃书的个性特色在于以焦墨作书,点画多在波曲的干擦运笔中产生,时明时晦,时沉凝时飘忽。而焦墨又并非同一色度,有浓有淡,更增加了线条的内蕴。徐利明先生认为,在这种墨色变化与用笔运动中所创造的苍茫浑劲的线条构成形象十分耐人寻味,与他所作渴墨山水画同趣。或许,其书境也正是从其对烟雾迷蒙的自然景色的心悟中获取灵感而创造出来的。

c、墨少水多法

墨少水多有两种情况,一为淡墨,二为涨墨。董其昌开创淡墨一派,其艺术思想深受到禅宗的影响,性格温和好静。在艺术追求上,他主张用墨灵润虚淡。董其昌通过淡墨表现幽淡空灵的禅境,淡墨蕴含着悠远幽雅的气息,大大丰富了书法创作的审美趣味和境界。又清代王文治书学米、董,喜用淡墨,时称“淡墨探花”,与喜用浓墨的刘墉形成鲜明对照。然而,淡墨也有缺陷,用墨过淡,则易生轻薄之感。

涨墨指书写时饱蘸墨与水之后,字迹会被水渗化为一个团块,点画与点画互相漫渗在一起。因此运用涨墨要求墨的质量要好,方能留得住墨。王铎喜用涨墨,极为大胆,往往在一幅字的开头一二字和连续书写几个字后重新蘸墨,饱蘸墨与水之后挥写。字迹有时会被水渗化为一个块面,点画之间互相漫渗在一起。之后一直书写至墨色干枯,如此墨色反差极大,对比异常强烈丰富。王铎的涨墨大胆泼辣,然而点画之笔触在涨墨中清晰可见,不含混漫漶。这正是其涨墨精妙之处。如在其《赠汤若望诗册》中,涨墨现象即十分严重。王铎喜用涨墨,一方面是其对浪漫美的追求,另一方面与其窘迫穷困的境况有关。由于时代环境造成其生活漂泊、拮据,有时甚至无钱购买佳墨,而导致其书写漫渗一片狼藉而任其自然。在此幅作品末尾王铎跋云:

“月来病,力疾勉书。时绝粮,书数条卖之,得五斗粟,买墨,墨不嘉耳,奈何?”

王铎的众多作品中有类似的涨墨现象。这样的用墨法,用得好造成奇特的意外的艺术情趣,如使用不当,则容易造成用笔过脏,大块墨团,血肉模糊,不见筋骨之弊。

三、近现代使用墨汁的利弊

从现代书法创作的材料学而言,我们有必要对墨汁加以关注。墨汁并非舶来品亦非现当代才有。虽然中国墨通常制作成固体形态,但也制作墨汁。有人为省却用墨前的磨墨之苦,时或大量调制墨汁,贮于竹管。特制墨汁系针对商业需求而生产,如印刷业需墨量大,事前磨墨供不应求。印刷用墨须先以取自烟卤尾端的粗质烟灰,和以胶与酒,然后贮存于桶内,以待日后取用。墨糊须贮存三四个伏暑始能去其恶臭,贮存愈久,品质愈佳。反之,如用新调的墨汁印刷,极易模糊。如今市场上墨汁品种繁多,其中有国产墨汁也有日本墨汁。现在书家创作大多用墨汁,一则方便省时,二则经济易得,使用自由。丁文隽曾说:“磨墨一事人皆苦之。偶然兴至欲书而必先磨墨,及墨磨就,已指疲臂酸书兴索然矣。……写中字则可预贮墨液以供挥洒,不可因求墨色之妍润,以败欲书之兴趣也。至写大字榜书……需墨甚多,苟无僮仆可役,复无磨墨机,惟有用市上所售墨汁之佳者。”

然而目前使用的普通墨汁大多胶性特重,这或许与生宣盛行有关。生宣渗化性强,吸水快,于是要求墨汁胶含量大以便控制过度的渗化,保持线形。然而,如果墨汁胶性太重,快速行笔则容易滞笔,且线条易流于飘浮、扁平、枯燥。而一旦加入水份减弱胶性,墨色又易于发灰,线条显得浮浅轻飘,如死灰槁木,毫无神采。而且加水的墨汁在生宣上书写常常出现过分渗漫的线条,渗成一团。解决墨的质量问题办法有两种,一是使用磨墨机,预计需用墨量,提前几小时开动磨墨机,到时便有较好的墨用。“金陵四老”之一的萧娴常写大字,所需墨量大,因此她常用磨墨机磨墨。二是可将墨汁加水再用墨锭研磨,其优点则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墨汁。再则研磨可使水与墨汁充分调和,减轻胶性。今人多懒于磨墨,而直接将成品墨汁倒入砚台中调水使用。此法的确方便,然而古法丧失殆尽。墨汁缺陷很多,原料多为工业碳墨,而非松烟、油烟。再者墨汁的胶性特重,不利于行笔书写。因此,我们主张用墨锭磨墨书写,墨犹如器械犹如炮火,其质量不可不重视。当然,初学写字不妨使用墨汁,创作则以磨墨为佳。如创作需要大量用墨,可使用磨墨机。当今许多书家嫌麻烦不使用墨块磨墨而直接使用书画墨汁,严重地影响了书法的墨色之妙及线条的肌肤美的表现。

墨锭使用起来不方便,且有时质量还不稳定,但从专业角度及使用效果看还是比墨汁的优点多。墨锭的使用效果好,作品的寿命长。 此外,使用的行为方式不同,制作的用料工艺也不同。

民国韩非木《字学及书法》云“断不可用现成墨汁,因其易坏笔锋,或失之胶轻易渗,或碍于胶重笔滞”。晏少翔《石鱼居札记》:“现在一般多用墨汁,它缺少层次,不能极黑和极淡”。使用研墨的优势体现在色阶丰富、过渡自然,能真正表现出传统意义上的“墨分五色”,充满韵律感,且能蕴含更多的用笔信息,如中锋、侧锋、行笔速度、落笔轻重等等。研墨的优势在作品装裱后更为明显,墨色更黑,更富于变化,而用墨汁的作品因为其表面的化学添加剂氧化,黑度不如裱前。

俞剑华《书法指南》云:“(用墨汁)为时间经济计,因甚便利,而一涉经久之物,便万不可用”。

近代墨汁的产生,与科举考试有关。 试子们在应试时为节约时间,开始大量应用墨汁。但毕竟是传统手工生产的墨汁,与现在的墨汁还是有所不同。现在的科学研究证明,墨汁中的工业添加剂含有大量酸性物质,时间长了,会对纸张产生腐蚀作用,严重影响作品的寿命。虽然墨汁书画的作品寿命有多长,因墨汁的配方和质量不同,暂无定论,但墨汁作品短寿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从为自身及后人负责的角度出发,传世的作品一定不要用墨汁挥写。

一切艺术,归根结底都是行为艺术。磨墨是传统书画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墨汁书画,谈何传统?林散之先生书联有“读书真事业,磨墨静功夫”句,磨墨的过程可以缓解精神压力,是一个放松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可以让自己的书写方式更加传统,更有诗意。 磨墨的过程中,可品茶,可读书,可读帖,可品画,可构思作品,如此,其作书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墨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防腐剂、添加剂和芳香剂,防腐剂多为苯酚或水杨酸,而为防止碳颗粒的沉淀,墨汁中会加入太古油,这两种物质多含酸,是影响作品寿命的主要原因。也有的厂商用氯化钾和氯化钙等电解质作为防止沉淀或凝结的添加剂,这两种物质含有多量的硫和铬化物,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同时墨汁现在多用亚力克胶等化工合成胶来取代早期的动植物胶。这种胶用胶量很大,会造成墨迹过分洇散,严重影响书画效果。这些仅仅是我们通过台湾学者的研究了解到的,此外墨汁中还含有哪些有害物质,我们尚不清楚。

注释:

①〔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释名疏证》卷六,清经训堂丛书本。

②〔唐〕徐坚撰《初学记》卷二十二 ,清光绪孔氏33万卷堂本。

③《历代书法论文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506页。

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卷五,清道光安吴四种本。

⑤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卷五,清光绪刻本。

⑥刘咸炘《弄翰余沈》《历代书法论文续选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876-878页。

⑦〔宋〕晁氏撰《墨经》,明津逮秘书本。

⑧黄宾虹《美术丛书》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1230页。

⑨〔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五论书一,清道光安吴四种本。

〔宋〕晁氏撰《墨经》,明津逮秘书本。

〔宋〕朱长文撰《墨池编》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赵希鹄撰《洞天清录》清海山仙海丛书本。

〔清〕沈曾植撰;钱仲联辑《海日楼札丛》卷八,中华书局,1962.07,第333页。

笪重光《书筏》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561页。

周星莲《临池管见》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561页。

黄宾虹《画语录》 季伏昆著《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548页。

〔清〕梁章巨《退庵随笔》卷二十二,清道光十六年刻本。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卷六 ,清道光安吴四种本。

《宋朝名画评影印本》文渊四库全书812册,465页。

〔清〕戴熙《习苦斋画絮》卷八,清光绪十九年刻本。

徐利明 《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7年版,447页。

王铎撰,魏文源编《王铎赠汤若望诗册》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丁文隽《书法精论》中国书店 ,1983年版, 206页 。

《工笔画》学刊,1990年。

剑华《书法指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10月版,第33页。

猜你喜欢

磨墨制墨浓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
洪阳洞寻友
浓浓墨香溢煤海
浓浓墨香溢煤海
墨:我的历史黑不溜丢
饱蘸浓墨写禅声
五里亭外墨烟张
无人磨墨
落纸如漆 万载存真
——多元并进的国墨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