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5-05-30李云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信息技术

李云

[摘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对德育渗透于课堂常规、教学内容、实践活动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124

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已成为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怎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将德育渗透于课堂常规中

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例:刚上完课的机房桌椅乱摆,桌面上或隐蔽处常见有果屑、杂物、书本和笔;个别学生强行关闭网络教室,拒绝接受老师的屏幕广播,自行玩游戏、QQ聊天,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课堂常规没有落实到位。

1.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学生一生受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高中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速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喜欢自己去发现真相,不喜欢别人把他们当小孩一样的教育。为此,我们在第一节课讲机房规则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外国很多旅游景点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垃圾箱在哪里,厕所在哪里等”。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中国现在太强大了,汉字成为世界通用的文字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也代表整个国家的形象,让他们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和上机过程中,教师还应加紧从旁进行督促和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上机习惯。

2.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既要合理引导,又要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时,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并且使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此外,还要对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对犯错误的学生视情节轻重进行教育和适当的处罚,如要求犯错的学生清洁机房等。另外,树立模范,每周对上课表现良好的班级进行表扬。

3.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时,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时,注意这个问题,就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他们就会照猫画虎,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养成类似的不良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

二、将德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中

1.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特性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和编排非常关键,既要贴近学生,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例如,“在演示文稿中制作图表”一课中,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此时正逢学校运动会刚刚闭幕,于是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任务:制作一张“运动会总成绩统计表”或者为本班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制作一张“运动员个人成绩统计表”。学生们此时怀着对班集体的自豪和对运动员的敬佩之情,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创作,效果自然非同寻常。

2.利用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演示文稿制作”这部分内容涉及素材的搜集、整理、图片的加工、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知识与技能。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程度、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如果让其单独制作很难出精品。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引导学生学习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知识之后,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确定主题,让小组成员按每个学生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工,进行搜集资料、设计版面、录入文字、处理图像等工作,合作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各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又独具特色的网站赫然出现。通过合作的方式,学生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合作的重要。

3.利用局域网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使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建设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迫切任务,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例如,由于不当炒作,社会中有些人产生了对“黑客”好奇和崇拜的心理,甚至淡忘了是非观。由于黑客总与病毒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就介绍了一些“计算机病毒”的内容。通过对病毒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病毒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网络瘫痪,告诉学生,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黑客也是一样,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非法进入别人的电脑,盗取别人的信息也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断挖掘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抓住德育教育的一切机遇,坚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达到将德育教育与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将德育渗透于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中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段,定期开展电脑绘画、电子报制作、网页设计等活动。这些电子作品是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然后自主研究、创作出来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那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在这过程中学生自我表现、自我管理,实现师生、生生思想、情感的平等交流。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自己运用计算机的能力。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心和审美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新阵地。

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与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课内外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的过程。正如古人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信息技术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