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研究

2015-05-30张耀民

继续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实践技能培养模式高职

张耀民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重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由于受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师资等因素影响,学生缺少的正是实践技能方面的能力,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出现了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难”现象。本文结合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剖析,提出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基本思路,切实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

关键词:高职;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李克强总理会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不久,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规划强调: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职业教育将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承担着重要角色,而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剖析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虽有所改变但实践技能培养方案滞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薄弱,甚至常用的一些计算机软件实际操作能力远不如社会上一些短期培训班和中职学生熟练。这说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了解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能从事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兼备某一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确立法律、道德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现代信息系统的管理、维护和操作等工作,并具备进一步深造和自学的能力。该专业实践性很强,很多计算机的相关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才能得到巩固,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衔接有偏差,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没有建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仍为理论教学服务,没有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综合实训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应用能力。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完善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校内外实习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没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环境。教师能够做到的多数实验教学仅仅是为了辅助理论教学,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偏多,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缺乏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实验。经验证明: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来说,实践的层次有多深,运用的能力就会有多大。对于内地的高职院校,由于受地域限制,周边没有相关的企业可供学生实习,学校自身也因财力等诸多原因没有建设自己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只能局限于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学生很少甚至没有社会实践的机会,因此就不具备社会所需的岗位能力,更谈不上胜任某一岗位工作。

(三)实践技能型的“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并非是讲师与工程师的简单叠加或具有“双师经历”“双证书”的教师,而是由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教师综合构建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既要有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又要具备工程师或技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而后者正是各个高职院校的教师所欠缺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十分欠缺,培养应用型一线的高职人才就无从谈起。如何造就一大批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实践技能培养基本思路

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流程,突出实践教学,将获取岗位资格证书的有关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掌握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传授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技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技术和职业导向,学生能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

(一)专业能力模块的设置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可以从事计算机行业几乎所有工作。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非常广,内容涵盖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维护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三年学习内容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因此,必须将该大类专业能力划分为若干能力模块。而这些能力模块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

根据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我们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划分为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四个核心专业技能模块。

(二)课程体系建设

1.以能力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

将原有的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即先按各技能模块对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每岗位能力从入门、基础、应用到综合的过程来设置课程。

在课程构建中采用倒推法。如:专业核心能力之一的计算机系统维护维修能力,根据该项能力所需的知识,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课程,并且安排了实习实训及综合实习,为学生提供反复训练的时间与场所。课程结束后考取IT运维工程师资格证书。

2.课程建设思路

分别以《软件开发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网络综合实训室》、《图形图像处理实训室》为载体,成立课题组对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图形图像处理四个技能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方法研究,力争到2015年9月,专业课程全部采用项目式组织教学。最后通过各模块综合实训,使学生掌握岗位实际工作能力。

(三)构建以实践技能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一方面适度、合理地设置课程,让高职学生能学、乐学,避免在课程设置上面面俱到,致使到头来全而不精。另一方面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深入调查和分析各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以实践技能为主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见表1)。

(四)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倡导校企合作、“订单”教育等,其目的就是以企业为平台,直接服务于生产、社会建设,使教学、生产、开发、推广、科研融为一体。产学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学校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通过科研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同时将从生产一线得来的最先进、最前沿、最实际的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内容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得到最广泛的社会、生产锻炼,有助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以证代考”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的“以证代考”是按照行业资格考试大纲授课,期末不参加校内考试,直接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并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最先推出的“证书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最低获得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或者工信部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CEAC)证书,或者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OSTA)证书。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最终通过计算机高级维修员的资格考试,获得高级维修员的资格证书,或者IT运维工程师证书。程序设计课程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或者工信部全国软件人才证证书(中级),或者IBM工程师证书(中级)。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最终通过网络工程师资格考试,获得网络工程师证书。

(二)“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

依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以“模块式”开展实践教学,以“计算机硬件”模块为例:该模块以实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为其主要课程。在单一课程实验基础上,最终该模块实训任务让学生组装一台计算机并调试。此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不但能熟练地安装电脑,还能维修维护机器并能调试,为参加IT运维工程师资格证书、计算机高级维修员考试做准备。考试内容所涉及知识面广,还要进行实际操作的测试,由此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三个合一”实践教学模式

学生与机房合一,就是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将学与做有机统一,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机房实现自己的实训内容,对课程内容知识点加深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教师与学生合一,就是教与学一体化,前提是教师必须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作业与项目合一,就是将作业与成果一体化,如网页设计、软件设计等实训,学生通过完成实训,均产生自己的作品,实现产教融合。

(四)“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探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2+1”模式,也就是说在高职三年学制下两年在校内进行,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育,以理论适度、够用,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按照所面向的岗位,或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与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合作的企业主要有锐捷网络CNTD(中国网络人才发展计划)公司、西安长风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西安长风实训基地)、全国电子信息设备运维考试中心陕西运营中心、联想集团阳光雨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校企合作上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很好效果。

一方面与企业行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担任部分实践课程教学任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培养和任职锻炼;在企业建立稳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较早地熟悉企业工作环境,缩短教学与企业的差距。另一方面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和生产服务,通过校企合作、教学相长努力把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办成企业干部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还要支持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共同开发和解决生产一线遇到的新课题,促进教师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实践证明: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是对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都有益的举措。

四、结语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技能是职业教育内在要求,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基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摸式,是在实践技能培养改革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相对独立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但各院校由于师资力量、实习(实训)环境、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还需要管理层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顾可民,于海洋,金英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5).

[2]易著梁.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3]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4]王瑾.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6).

猜你喜欢

实践技能培养模式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行动导向教学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当前中职养殖专业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提升职业技能大赛参赛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和技巧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