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热带地区大学园区绿地景观二次规划研究

2015-05-30周鋆林金煌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

周鋆 林金煌

摘 要:亚热带地区的校园绿地景观承担着学习、交流、休憩、娱乐等重要功能。本文以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为例,以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作为数据基础,研究该地区绿地景观的分布特点、利用情况、需求状况以及当前绿地景观设计所存在的不足等問题。并进一步根据需求预测分析以及所存在的缺陷,坚持以人为本、艺术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对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的校园绿地景观的二次规划进行深入探讨,寻求更为科学合理的绿地景观规划改进方案。

关键词:亚热带地区;大学校园;绿地景观;二次规划

大学校园绿地既承担着交通的功能,也是高校师生休憩娱乐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其景观设计对高校师生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各地新校区建设风气盛行,但由于时间的仓促和盲目的模仿,使得校园绿地景观的建设出现缺乏规划、建设较为杂乱、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缺陷。

目前,有关学者对校园绿地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融的多元化研究趋势,学科背景融合有园林学、教育学、生物学、建筑学、环境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等众多学科。在校园规划方面,费曦强、高冀生从校园的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绿地景观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并对校园规划的新特征进行概括和总结。陈于仲、刘华东两位学者则提出校园规划应强调其文化特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环境。王梅等引入生态学观念,探讨了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的规划原理,结合当地气候进行规划,强调生态校园规划。谭仕林等提出校园规划新理念,从教育的宏观角度出发,提出校园建设新见解。

目前,国内关于校园绿地景观的二次规划研究还较缺乏,杜建会、魏兴琥主要是针对大学新校区绿地规划滞后于校区整体建设的现象,对新校区二次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提出新的建议。本文主要是以亚热带地区的高校园区的绿地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整体校园的绿地规划,对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的校园绿地景观的现有优势以及所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分析,并根据以人为本等基本设计原则探讨其绿地景观的合理二次规划,力图为已落成校园绿地景观的二次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处在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作为研究对象,其选址在福州市闽侯上街镇建平村,整个校园位于旗山脚下,因此称为“师大旗山校区”。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露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阳光充足,最冷月也很少有零下低温。因此,拥有着良好的植被条件,并主要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亚热带地区的校园绿地规划正是建立在该植被资源的优势上,在设计上将气候和季节变化与绿地景观规划相结合,设计具有现代化风格的人文校园。

福师大新区校园于2001年开始酝酿建设,2003年初新校区一区建设项目启动,为了更好的贴合国建部、国计委、国教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批准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的通知》规定(俗称“92建标”),学校的三大项目用地规划调整为:校舍建筑用地生均指标为25.58m2,体育设施用地生均指标为8.0m2,专用绿地用地生均指标为25.6m2,道路用地生均指标7.52m2。福师大的旗山校区整体效果图(如图1),师大新校区面积167hm2,东西宽约1.6km,南北长约2.5km。新校区主要可分为三大功能区:教学区、生活区与运动区,功能区布局多采用菱形结构,为保障全校师生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与便捷性,将公共教学楼群放在校园的中间,两边各配置有生活区,俗称“南区”、“北区”,并通过建筑楼群之间的绿化带来创造舒适和谐的交流和通行空间。

(二)研究内容

通过对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后面简称“福师大”)的校园绿地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福师大现有校园绿地景观的分布与利用情况,分析校园绿地在大学校园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针对福师大“空置”绿地,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通过遥感影像对“空置”绿地进行确切的定位,并进一步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师生对校园绿地景观的需求性以及对绿地景观二次规划的一些建议,进而对福师大绿地景观的二次规划提出改进思想,以求能够更好的将福师大北区生活区的主要“空置”绿地的用途分类、规划设计与校园内学生室外晨读的学习区相结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校园绿地景观实地调查结果

校园绿地景观的调查路线主要是沿着校园构造,由北往南环绕校园进行调查(如图1)。切实的体验学校师生的视觉感受后,对福师大校园绿地景观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1)校园绿地景观植被种类单一,观花树种少,植被多以绿色为主,色彩单调,四季景观异质性小,美观性稍有不足。(2)部分绿地景观在空间上安排不合理,如秋季盛开的芙蓉园分布在行政楼背面,另一侧又有一小片树林,但该区域人流量偏少,该区域的绿地利用率较低。(3)校园绿地景观中虽有几个休憩草坪,但目前未能设有专门可供学生室外晨读的学习区,有待后期二次规划设计。(4)校园整体绿地景观存在着较大的南北差异性:北区绿地景观规划较差,绿地基本呈现“空置”现象(如图2)。相对北区,南区的绿地景观不仅植被丰富,而且人文气息浓郁,休憩亭、文化雕塑等装饰物的安置错落有致,(5)调查结果显示,除去已奠基和已规划的建设用地,北区“空置”绿地开发潜力大,可以对其进一步建设完善。

(二)绿地景观评价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首先考虑的因素有:被调查者性别比例,年级比例,所居住生活区比例,学院的分布范围等,保证了男女1:1,年级比例在大一到大四同等分布,居住区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北区三个宿舍区:桃苑、桂苑、李苑,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后期在网上进一步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补发,以调和男女比例,保证其1:1的比例。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0份,有效问卷164份。

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可知:被调查者对学校现有的绿地景观的适宜性、方便性和观赏性较满意,对其使用性和文化内涵的满意度较差,并指出校园绿地景观缺乏人文环境的建设。而对校园绿地使用情况调查显示:有43%的被调查者会有在绿地上进行拍照摄像等休闲活动;有31%的被调查者会在绿地上开展聚会聊天、部门会议等活动;有13%的被调查者选择在绿地上进行学习交流(如早读)活动;还有部分被调查者进行其他的活动,例如情侣约会、学生抄近道等现象。

在此基础上,对被调查者的早读习惯进行调查,发现约有62%的学生有早读行为,尤其是在考试这类的特殊时期。而在地点的选择上,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倾向选择宿舍、教学区附近的绿地开展晨读活动,因此在校园绿地的二次规划中设计几个学习功能区是迫切需要的,以满足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

另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北区选取的三个“空置”绿地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有必要将绿地1设计成学习区,而关于绿地内学习环境的改善方面,提出绿地上应适当布设一些座椅、木凳石凳、读书长廊等基础设施。针对绿地2和绿地3的用途调查发现,学生迫切渴望能将绿地2开发成绿地景观休闲区。绝大部分学生表示绿地2和绿地3的景观设计太过单调,基本以绿色草坪为主,美观性不足,并且可供停留休憩的地方不多,观赏性较差,文化气息不浓,缺少文化建筑的设置。

三、绿地景观规划基本原则和方案设计

(一)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匹配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对校园绿地景观的布设进行规划设计。

以人为本:校园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以在校师生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需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师生的切实感受。

艺术性:在校园绿地景观的设计上,充满艺术感的设计可以突显一个校园的文化特色。

(二)方案设计

本文主要对福师大旗山校区的生活区北区校园绿地景观进行二次规划设计,其设计方案也主要针对上文提到的北区的三个“空置”绿地进行具体规划。

绿地1是三个绿地中植被长势较好的区域,位置上较靠近校外公路,但被一条校内龙江中路所隔,噪音较少。龙江中路车流量、人流量少,属于少干扰区,可以满足在校学生晨读学习的需求。因而绿地1的设计主要承担学习功能,例如设计一个贯穿绿地1的读书长廊可以方便有晨读习惯的人,并适当在绿地上增加几个坐椅,供学生晨读期间的休憩,努力营造一个更加舒适优美的环境,并希望能够促使没有晨读习惯的人参与到学习和交流当中。

绿地2临近文化街和C区、D区两个主要食堂,人流量较大,未来可以将其打造成魅力休憩区。其被桃李路与桂榕路分成两块绿地,靠近文化街的绿地呈狭长条带状,可设计成景观花园,增加其观赏性,并修缮已被废弃的喷泉,打造完美休憩区;靠近B区宿舍的绿地则由于经常被学生上课抄近道从中穿过,踩踏较为严重,原有覆盖的植被破坏较为严重,因而可以再在原有绿地景观基础上,尽可能的增加绿地景观的种类丰富度,并可合理规划设计一个灌木迷宫,增强学生课余生活的趣味性。

绿地3是三个绿地中面积最小、位置最北以及人流量最小的区域。其位于文化街南端的延伸处,并呈现三角形状镶嵌于C区宿舍群之间,其南北部分别靠近北门和教师公寓群。该区域原有绿地上已布设有鹅软石小道,可以在此基础上布设“S”型鹅卵石路的“发卡工程”。考虑到四周都是宿舍区,可以选择保留绿地原有的空旷性,可以增加空间的宽阔感,因此绿地3在此不再做太多多余的规划。

1.植物景观配置。在植被景观配置方面,由于亚热带气候区的的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植被种类较单调。为突出季节变化,可以选择不同色彩的植被类型进行植物套种,例如将常绿树与开花树种相结合,开花树种可以选择有不同开花季节的树种,如三月的樱花、五月的合欢树、十月的木芙蓉等的有机结合。植物配置呈现高低感的垂体立型感,形成将乔、灌、花、草多种植被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此外,可以适当在文化长廊中种植藤蔓植物,增强建筑的生命活力,增强绿地景观的可观赏性。整个景观配置以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为设计依据,根据绿地功能区特色采取不同的植被配置模式,努力营造特色校园景观。

2.建筑小品设置。在建筑小品的配置方面,当前三个“空置”绿地上基本都没有配置。小品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能够很好的展示校园的文化内涵,合理布局有一些建筑小品可以在美化校园绿地景观的同时凸显校园特色、价值倾向以及文化内涵,更好的贴合“以人为本”的规划基本原则。此外,适当增加座椅和石桌等休憩设施,可以有效增加生活区学生对绿地的使用频率和学习交流的頻率,方便师生的生活与学习,添置别具特色是垃圾桶等卫生设施也可以为在改善校园卫生环境的同时促进校园文明。

四、结论与讨论

亚热带地区高校园区的校园绿地景观承担这在校师生的学习、娱乐、休憩等众多功能,因此对其进行校园绿地景观的二次规划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典型的亚热带高校——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的绿地景观现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福师大”的现有绿地景观具有较强的方便性、适宜性以及观赏性,而在景观的多样性、学习功能区的建设以及景观的人文内涵等方面存在不足。

未来的“福师大”的校园绿地景观的二次规划,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艺术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对生活区北区的三个主要“空置”绿地,从植物景观配置以及建筑小品两个主要方面进行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实现校园绿地景观的设计与校园文化和精神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建设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特色校园绿地景观。

参考文献

[1] 费曦强,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新特征[J].城市规划,2002,26(5).

[2] 陈于仲.论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文化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2).

[3] 刘华东.大学校园规划应突出文化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4] 王梅.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J].山西建筑,2006,32(2).

[5] 冒亚龙,何镜堂.映射气候的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4).

[6] 张建华,刘建军.对当今大学新校园规划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5,29(3).

[7] 谭仕林.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理念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11).

[8] 高冀生.关于高校校园规划的几点认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1210067)。

作者简介:周鋆,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创新路径研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紧凑型大学校园人居环境规划策略
湖南科技大学校园文化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
微信的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价值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