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5-05-30高守婉高守宁孙海涛赵志军
高守婉 高守宁 孙海涛 赵志军
摘 要:本文针对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分析传统微机原理与接口教学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内容、课程评价体系、实验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方法革新。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卓越工程师;课程改革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正在积极组织和落实国家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该计划下,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实际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领域中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成为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为达到上述要求,并保证课程教学与企业可以更好地接轨,本文分析了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上述问题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微机原理与接口教学存在的不足
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是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必修课,该课程在我校计算机学院经过长期建设和实践,在教学方法、实验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积累了一定基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的授课过程中,该门课程在教学上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忽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在传统的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教学中,接口技术部分的重点内容是介绍某些具体的芯片,例如可编程定时计数芯片8253、可编程中断控制器8259等。课程授课过程中着重介绍这些芯片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引脚,而忽视了对芯片如何在实际中应用的介绍,导致一些学生在计算机硬件方面应用能力较差。
2.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针对“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的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来说,学生的接受程度不能仅仅通过一次期末考试的形式得到全面体现。为了准确反映和把握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授课质量,应该设计可以实时跟进学生掌握情况的考核方式。
3.重理论,轻实践。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太大;实验内容与实际工程应用脱节;设计性实验所占学时过少,学生完成起来有难度,教学效果差。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采用传统的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学生对于硬件知识的需求,因此,必须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二、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针对该课程传统授课过程中忽视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先讲授硬件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深入介绍接口芯片的应用。在实验课程上,让学生针对这些接口芯片进行硬件连线和软件编程,实现一定功能。针对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在讲授低版本接口芯片的基础上,补充介绍接口技术的前沿知识,并适当增加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和扩展。
2.设计灵活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等特点。传统模式下一般采用标准化笔试的方法对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进行考核。很明显,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将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最后的总成绩由两者按6:4的比例折算。运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督促学生按时出勤、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
3.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硬件课程,学生在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动手实践,才能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但是,在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硬件条件的制约,在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存在很大不足。而在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下,应当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为此,应将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的实验内容分成两大部分:功能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对验证性实验来说,因为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内容的理解,所以应尽量精简;对于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来说,应该做好规划,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
另外,为了促进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的教学,我校搭建了相应课程网站。课程网站在资源共享、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郑州一项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本文针对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的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硬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霁旻,王粟.面向“卓越计划”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93-94.
[2]尹勇,刘岚.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