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讲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2015-05-30陈高翔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分组合作学习评价

陈高翔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徐州市“学讲计划”课堂模式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指出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学讲模式 合作学习 分组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09

“学讲计划”是徐州地区教育改革推动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个行动计划,它以推行“学讲模式”为导向,以改变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教学生态为主旨,以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核心,以“行政推动,全面推进,科学推广”为行动策略.

“学讲模式”下的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交流讨论、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的发展.但是,“学讲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甚至流于形式,没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针对“学讲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注重科学分组

中学班级人数较多,为了省事,很多教师按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组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造成每个合作小组人数不均衡.

这些方式都是不科学的,有可能导致组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组员之间不团结、教师指导力度欠佳、小组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为了让小组能够发挥组员相互学习的作用,我们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标准进行科学分组.首先,在分组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优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其次,根据班级人数分组,每个合作小组人数不能过多,人数越多,管理难度就越大,容易导致小组讨论时抓不住重点,人云亦云;而小组人数过少,则组内交流不够热烈,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一般来说,一个小组有4~6人较为合理.分组要考虑组与组之间的构成情况基本一致,保证各组“实力”基本平衡.同时,要提前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男女生搭配合理,保证组员和谐团结.

二、注重角色定位

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完全沦为课堂的“局外人”,他们看学生热闹,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管三七二十一,认为只要学生讨论热烈就行.这样的小组讨论完全背离“学讲计划”的宗旨.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教师就要全程跟踪,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1.引导讨论,激发兴趣

首先,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学习任务的难度应适中,如果太简单,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使得合作意义不大;如果太难,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学情分析.小组讨论开始时,教师更不是“局外人”,要深入每一个小组,观察学生.一是要引导小组成员围绕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要指导组内成员有序地进行合作,达成学习目标.

2.任务明确,分工科学

在分组时,每个小组都应包含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教师按照成绩给学生分配任务.

(1)优生组织.组内优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领头羊”,他们除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外,还要能组织组内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归纳成员发言的要点,鼓励中等生畅所欲言,教会后进生学习,引导有困难的学生先倾听,后思考,再解决.总之,优生应组织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带领大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中等生、后进生优先.中等生、后进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较弱,他们面对新知识、新问题时,需要更多的准备时间.如果教师一味地满足优生的学习节奏,久而久之,中等生、后进生会在优生的发言中慢慢放弃自己思考的权利和机会,合作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中等生、后进生优先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组间合作,“动”起来

课堂中,学生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灵活的.分组只是一种手段,科学的组间合作可以扩大合作范围,更全面地整合有效信息,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进行分工合作时,在组内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各组有相同任务的成员可以离开本组,组成相同议题的“专家组”.为了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专家组”内成员可分为组织人、发言人、记录人、汇总人,角色可以轮换,使得组内成员各方面的能力都能有所提高,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专家组”充分交流成果,得出关于这一议题较为完整、科学的结论.各组成员将成果带回本组展示、讲授,组内成员将“专家组”成果消化、整合,最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合作学习,构建知识体系

在面对综合性较强的学习任务时,组长可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分解,明确安排给相应组员.每个组员必须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组长将各个组员的成果有机整合,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分工合作的过程也是知识建构的过程,组员除了要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外,还要结合他人的成果,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例如,在“如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专题教学中,可把学习任务中的题目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用观察法

、推导法判断

函数的单调性.第二层次,让学生结合函数的奇偶性、图像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第三层次,让学生利用求导法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组内三个层次的学生在各自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共同寻找解题规律,掌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科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客观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很少组织小组进行成员之间、组际之间的评价,学生往往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误,形成互相“指责”的局面.学生缺乏自我评价的机会,教师经常用掌声或者加分等方法予以肯定.单调的、一概而论的激励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腻”,并且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

针对小组合作评价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深入研究应对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度开展组内激励和组间竞赛活动,根据实际情况,每周、每月选出优秀个人及优秀小组,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教师还应在班会课上选出代表,让他们向全班分享学习经验,并在家长会上表扬他们.适度的表扬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目标达成度.这是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一个小组能否及时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判定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

(2)看合作程度.小组在形式上虽然组合在一起,但学生若独立学习,没有体现合作精神,那么即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也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3)看进步程度.有效的学习会让学生取得进步,小组成员应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小组间,有的小组整体进步大,效果好;有的小组整体进步不大,效果一般.

(4)看创新精神.创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家共同发挥,能创造新的知识.如果学生都敷衍了事,疲于应付,即使完成了任务,效果也一般.

我相信,以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核心的“学讲模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会不断得到完善并发扬光大.

[ 参 考 文 献 ]

[1]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1-2.

[2]周俊.论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教育科学,1998(3):1-2.

[3]董琦.教学中的测试与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钟伟芳)

猜你喜欢

分组合作学习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分组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