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防制
2015-05-30达雪娟
达雪娟
摘 要:鸡马立克氏病(MD)是鸡的最严重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和传染性肿瘤疾病,危害较为严重。本文对MD的诊断与防制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流行特点和发病原因,重点对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生、临床症状及主要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作了较详细的描述。通过对发病原因和流行特点的讨论与分析,对于预防和减轻下一个生产周期内疾病的再度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极为重要,同时也为养殖场制定长期而有效的综合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马立克氏病;诊断;防制
中图分类号:S854.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5)09-0055-04
鸡马立克氏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对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内脏器官、肌肉和皮肤的单个或多个的组织器官发生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自1970年Marek报道的外周神经和脊神经根的单核细胞浸润引起的公鸡轻瘫,是MD的最早记载。在1914年美国报道了该病的暴发,随后,荷兰、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也发现了本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本病的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其中最大的成果是成功地和有规律地进行了该病的人工传播。但病原的强细胞结合性使病原的分离较困难,直到1967年,英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在细胞培养上成功地增殖了病原,从而确定疱疹病毒为该病病原[1]。到目前为止,许多养殖场主要应用HVT在出壳24 h内接种疫苗,已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但也有一些养殖户对本病的免疫接种没有足够重视,在临床上有的养殖户未能对雏鸡免疫接种或未能及时免疫接种,从而导致临床上仍有本病的存在[2]。在2014年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了武威市部分农户饲养的蛋肉商品代杂鸡,出现跛行、死亡及视力障碍等现象。通过走访了2个村,80多个农户,共观察3 000羽鸡,其中,发病的1 140羽,死亡420羽,在剖检死亡鸡只时,同时采集病料送往甘肃畜牧工程学院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室检查,最终确定为鸡马立克氏病,现将其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本次走访的2个村80多农户,饲养的鸡苗大部分来自于私人土法孵化的小鸡,发病鸡的年龄多在8周到14周龄之间,调查的鸡群共计3 000羽,其中出现症状的1 140羽,死亡420羽,发病率为38 %,死亡率为14 %。
2 发病原因
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此病的特点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出现单核细胞浸润,并伴随麻痹和产生内脏肿瘤,它是一种淋巴瘤性质的肿瘤疾病,对养鸡业的发展危害相当严重。自1970年从火鸡身上分离出火鸡疱疹病毒FC126号病毒株,用以制成疫苗以来,此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对养鸡业的损失大大降低[3]。但近几年在许多地区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流行,现就其发病原因简述如下:
2.1 疫苗质量
疫苗的质量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出现问题。停电、意外暴晒、超温保存等,或疫苗受到污染、失效、稀释液达不到质量要求等。
2.2 疫苗剂量及免疫技术
疫苗的剂量不足或免疫技术的错误,疫苗的噬斑单位不足;疫苗稀释后不立即使用或不现配现用,导致疫苗效价降低;稀释倍数错误,造成注射剂量不足;免疫接种方法、途径、部位不正确等。
2.3 早期感染及超强毒
早期感染及超强毒的存在环境消毒不彻底,有野毒和超强毒存在,使雏鸡在免疫前感染(早期感染)。另外,疱疹病毒免疫后需2周时间才能达到免疫高峰,在这段时间也很容易受到MD野毒和超强毒的感染(免疫潜伏期内感染)。
2.4 母源抗体
母源抗体的影响亲代鸡群经疱疹病毒疫苗免疫后,其子代如再用同种疫苗免疫,就会受母源抗体影响,降低效价。
2.5 变异病毒的出现
由于病毒的变异,使得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免疫失败。
2.6 疫苗保护率
疫苗本身的保护率最高可达85 %~90 %,所以鸡群免疫后,仍可能有少部分鸡感染、发病,随之排毒,如果不经常搞好卫生消毒,就会造成病毒的传播。
2.7 某些微生物的影响
由于某些致病性微生物的早期感染,而影响了火鸡疱疹病毒的免疫效果。
2.8 鸡群免疫系统
也有人认为有些鸡群免疫系统缺乏或功能不全[4]。
3 主要症状
一般病鸡精神尚好,并有食欲。病情较重的鸡采食减少,精神沉郁,日渐消瘦,被毛粗乱,个别鸡站立不稳,有的鸡下肢麻痹,遇刺激时两腿前后伸展,呈“劈叉”姿势。有的病鸡一侧或两侧的翅膀下垂,头下垂或头颈歪斜,嗉囊扩张,食物时不能后转。但往往由于饮不到水而脱水,吃不到饲料而衰竭;有的病鸡表现瞳孔缩小,严重时仅有针尖大小;虹膜边缘不整齐,呈环状或斑点状,颜色由正常的桔红色变为弥漫性的灰白色,呈“鱼眼状”。轻者表现对光线强度的反应迟钝,重者对光线失去调节能力,最终失明或被其他鸡只践踏,最后均以死亡而告终。
4 病理变化
剖检时,部分病鸡的背部、颈部、翅膀等皮肤上常有大如蠶豆、小如麦粒的结节,除发现部分病死鸡皮肤上有大小不一的肿瘤结节外,所有病死鸡消瘦。生前有神经症状的鸡剖检时,发现坐骨神经、臂神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导致其粗大(是原来的2~3倍),表面横纹消失。有的病死鸡肝脏、脾脏等器官上常有大如豆粒、小如米粒,边缘不整齐灰白色的结节。切面呈脂肪样但肝脏异常肿大,比正常大5~6倍,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表面呈粗糙或颗粒性外观。有的甚至整个卵巢被肿瘤组织代替,呈花菜样肿大,腺胃外观有的变长,有的变圆,胃壁明显增厚或薄厚不均,切开后腺乳头消失,黏膜出血、坏死。通过该病的发生及症状和剖检观察,初步诊断为鸡马立克氏病[5]。为进一步确诊,采病鸡羽毛(尽量多带毛囊髓)12份,送往甘肃畜牧工程学院化验室做琼脂扩散沉淀反应。
5 诊断
5.1 临诊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主要发生于8周龄~14周龄的鸡。临床上有的表现为典型的“劈叉”姿势,头下垂及头颈歪斜,有的一只眼虹膜正常色素消失,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的灰白色,腹泻等症状,部检时见到有的鸡出现一侧坐骨神经、臂神经等明显增粗,呈淡黄色,在放大镜下观察,神经表面横纹消失,有的病鸡肝、脾、卵巢等器官出现肿瘤结节或弥漫性肿大,初步诊断为鸡马立克氏病,为进一步确诊,无菌采取了病鸡肝、脾、卵巢等器官,送甘肃畜牧工程学院化验室进行确诊。
5.2 实验室诊断
5.2.1 细菌学检查
取送检肝、脾、卵巢等器官,进行了组织触片,自然干燥后,用酒精灯火焰固定,利用革兰氏染色法和美蓝染色法两种方法染色,显微镜检查,其结果为细菌学检查阴性(即没有看到任何可疑细菌)[6]。同时将其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和鲜血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培养,37 ℃ 48 h,肉汤未发生变化(即无菌膜、菌环形成、清亮度未变、管底也无沉淀物形成);普通琼脂平板和鲜血琼脂平板上无菌落形成。也就是细菌分离培养呈阴性。
5.2.2 血清学试验
将送检羽毛剪下含有羽髓的部分,加少量生理盐水后充分挤压,得到羽髓悬液用作被检抗原(标准抗原和阳性血清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制备)[7]。采用琼脂凝胶沉淀实验(AGP)对MD被检抗原进行检测,用含8 %NaCl、pH 7.2的PBS和1 %瓊脂糖制备凝胶板,然后按七孔法打孔(共做三组),反应板孔径为5 mm,孔间距为3 mm,琼脂凝胶板厚度为3 mm,中央孔加标准阳性血清,周围孔1.4孔加标准抗原,其条孔各加1份被检抗原,加样时将孔加满但不能溢出。加样后将瓶倒置于37 ℃温箱中待其反应,48 h后取出。结果标准抗原和8份待检抗原与阳性血清孔之间出现明显的灰白色沉淀线,说明8份被检抗原中含有MD病毒,确诊为鸡马立克氏病[8]。
6 防制措施
6.1 免疫接种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肿瘤性疾病,一旦发生没有任何措施可以制止它的流行和蔓延,更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防制该病的关键是做好切实的免疫。
目前鸡马立克氏病疫苗使用最普遍的是火鸡疱疹病毒(HVT)苗,在鸡1日龄时进行免疫接种。使用HVT苗应注意以下几方的问题。
6.1.1 疫苗的质量必须合格
出厂的产品标签或说明书明确标出每头份疫苗所含的蚀斑单位。当大批量购买时,应抽样送兽药监察部门进行检查,测定疫苗的蚀斑单位和疫苗的稳定性。指标不合格不使用。疫苗经销单位进货时也应抽样送检,对用户负责。现在有的进口苗每头份含蚀斑单位是l 000。国产苗和有的进口苗为适应鸡现状,提高了蚀斑量,每头份含2 000蚀斑单位以上或更高。因为疫苗蚀斑量直接关系到免疫的质量。
6.1.2 HVT苗
HVT苗是冻干苗,出售疫苗时还配有专门的稀释液应清亮透明,质量不合格的不能使用。冻干苗稀释后应在l h内用完,否则疫苗的蚀斑量将明显下降,降低了疫苗的保护作用,也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另外,疫苗稀释好以后,应将其放在冰浴的条件下(即疫苗瓶放在装有冰块的容器里),以避免由于温度高影响疫苗质量[9]。
6.1.3 鸡接种疫苗后
鸡接种疫苗后须经15 d以上才能起到对鸡的保护作用,同时应该明确指出,HVT苗并不能阻止马立克氏病强毒株的感染,因此接种疫苗的房间、运送雏鸡的容器以及育雏舍必须作好彻底的消毒,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中的马立克氏病病毒,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因此环境中由于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存在,而发生雏鸡的早期感染同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除HVT苗之外还有二价和多价疫苗,这类疫苗的保护作用高于HVT苗,而且可以保护鸡群免受马立克氏病超强毒株的感染。防制效果很好,但这类疫苗属于细胞结合性苗,保存和运输时疫苗必须在液氮罐中放置,给现场应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是目前应用不普遍的主要原因。此外,这种疫苗的保管必须认真负责。如实地填写保管,使用记录。如若因管理不当,液氮罐中液氮不足甚至干涸,疫苗失效,给生产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的。
最后,为提高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效果,还须加强其它疫病的防治工作,减少对该病免疫的干扰,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等,特别是在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保护作用尚未建立前,上述疫病的感染、发生同样可导致本病的免疫失败。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对鸡群的影响,不断提高兽医卫生综合防制水平也是防制鸡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措施,不容忽视。
6.2 加强检疫
包括平时的观察和血清学检疫法,平时观察包括饲养员和管理技术人员做好鸡的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生长发育及运动等方面的观察,血清学检疫对其随机抽样,采羽毛囊髓做琼脂扩散沉淀反应,若发现阳性再用此法做普检,将检出的阳性鸡和病鸡全部淘汰,尸体销毁处理。
6.3 定期消毒
消毒应从种蛋孵化着手,在严格选购种蛋的基础上用2 %的福尔马林溶液或0.1 %的新洁尔灭溶液或0.1 %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蛋壳洗涤消毒,孵化室及孵化设备等用甲醛定期熏蒸消毒,有条件时用1 %的敌菲特对鸡舍定期带鸡消毒,对环境用 1 %~2 %的氢氧化钠或10 %生石灰水消毒[10]。
6.4 把好引种关
应从无本病的地区、鸡场引进种蛋或鸡苗。引进鸡苗时,应向孵化场家提出对出壳24 h内小鸡全部用马立克氏疫苗免疫。
6.5 监督和检查
当地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鸡场、农户综合性防疫制度及防疫措施执行监督和检查。尤其要向农户做好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和因果关系的宣传。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日龄的鸡分群饲养。
7 讨论与分析
(1) 据史料记载,鸡马立克氏病从20世纪80年代已侵入该地区,对养禽业造成巨大损失。由于对该病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曾很快控制了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并向净化趋势发展。
(2) 由于农户对该病的防范意识差,对鸡苗的选购只问价格不求质量,私人孵化盛行,种蛋及孵化设备消毒不严格,对出壳24 h内的幼雏不做该病的主动免疫或延误对幼雏的主动免疫时间,造成该病又有回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10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