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研究的指导

2015-05-30付蓉

理论观察 2015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

付蓉

[摘 要]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教学论的指导思想,富有历史的和时代的进步意义,我们历经百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在自觉选择、追求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更要实现自我超越和时代的进步,要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的教育研究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教育研究为课题,进行深刻的认证和探索,运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进行教学领域的指导,深刻剖析人的本质和教学存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教育研究;指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34 — 0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期里对中国教育研究的指导定位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播到中国,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它在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吸收新的科学成果,进行新的历史时期的内容创建,获得新的繁荣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教育学科的关系定位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上的教育启示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不但要将其作为逻辑推演的功能性前提,还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方法论的功能进行重要发挥,要注意避免三个意识上的误区,即:对传统理论的惯性思维误区、对国外教学论的迁移性思维误区、教学研究中唯理性思维的误区。

2.2 马克思主义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学科课程的指导性作用。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开放和发展的科学体系观,使之成为教育学科的第一指导,而不是唯一的指导,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作为教学的反思与开拓的工具,而不是对学科本身进行具体的、现实的结论,另外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认证、事实的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有指导性作用,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石,同时教育学科理论的发展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对其进行反思、内省和完善。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科研究体系。

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的教育研究指导,对教育学科进行评判,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科论,综合中国的社会、人文、经济和历史等水平进行教育学科的研究,要在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具体要求之下,进行教育学科的创造性探索。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作为中国教育研究的中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指导性思想,由于其富有的包容度和真理性意义,具有其他哲学无可比拟的地位,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中心,吸收其文明成果,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借鉴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复杂的教育现象的剖析和问题的解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教育研究的指导历程阐述

1.起始阶段

在我国的“五四”运动前后,一批具有先进观念和革命意识的先驱者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依靠三个途径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即:其一是清末民初时期留日学生的引入;其二是五四前后留法学生的引入;其三是以俄为师的引入,而当时,这三种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教育研究指导功能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仅仅是在当时钱大钊、陈独秀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先进知识的尝试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原理出发,对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其中的教育问题讨论为日后的中国教育研究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2.初期确立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革命的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探索,积累了较多的与中国实情相符合的教育实践经验,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教育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教育研究的指导地位也得到了初步的确立。如:1941年创立的延安中央研究院教育研究室,就以新民主主义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产生,成为了我国的第一个教育组织。另外,还有一些诸如:红军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在立足于中国革命实际的情况下,逐渐创造出了新的教育研究体系。

3.全面指导新中国教育阶段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正式确立,并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等不同教育领域进行了统一的指导和批判。但是,在1957年的中苏关系恶化情势下,中国教育研究开始走向了政策化和政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教育“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念下,窄化了其对中国的教育研究功能。

4.教条化、偏离化的指导阶段

中国一度在“极左”的思想指引下,曾在1967年至1976年走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十年之中,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凸现为教条化的形式,在对中国的教育研究之中,将其作为唯一的方法论,以教条、刻板的语录代替一切思维和理论论证,语录成为了指导中国教育研究的一切形态。

5.指导地位的重新确立阶段

中国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动乱,使中国的各条战线将“拨乱反正”作为清除“文化大革命”余毒的重要任务,中国的教育领域也用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进行了错误思想的批判,并在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中,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认识到中国教育研究在政治干扰和教条主义束缚之下的制约,提出了“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向教育科学进军”的口号,“左”倾路线得到批判和肃清,伴随着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教育研究中指导地位的重新确立。

6.全面深化阶段

1985年,随着中央颁布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使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且伴随着1987年全国第三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的召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于中国教育研究得到了全面的深化和拓展,认识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学科教育的研究方法论,在教育学科不断分化而产生新的教育学科的过程中,实现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进入到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也不断地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研究和探讨,针对教育内部机制问题、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在新的世纪,教育研究领域在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与学术性相协调和统一的前提下,进入了规模的扩大、深度的加强和方法的创新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教育研究的具体指导运用

1.批判层次指导

由前所述,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于教育研究领域具有思维导向和具体指导的重大意义,因而,我们在回顾其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教育研究必须接受科学理论的检视和批判,才能保证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彻底的、革命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的批判功能,我们要反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功能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纵观历史以来中国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早期共产主义者和先进知识分子就已经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武器,进行对封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制度批判。1929年中国教育史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阐述之下的教育著作《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剥削阶段教育的诟病批判,通过剖析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对教育的基本理论进行阐述,澄清了人们对教育制度的困惑,为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1942年共产党的整风运动,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教育研究中的主观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党八股现象。在新中国,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和实践论等哲学观点,对破除旧中国和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谬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改革以来,也对教育思潮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了批判,并对教育的特殊规律进行了讨论。

2.诠释功能的指导

在辩证、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为教育研究者认识和解释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教育研究者提供科学的工具,利用其阐释功能,实现中国教育研究的具体指导。从教育起源、教育目的、教育本质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阐释,为教育研究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挖掘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教育领域内的完整的、和谐的、多方面的、自由地全面发展。

3.方法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富含科学的概念、观点和原理,它以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取向,对教育现象进行指导,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教育领域相关问题的观察和分析,对中国的教育研究起着规范性和引导性的指导作用,决定了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地位和发展方向。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方法论并不能替代教育研究方法论本身,它只是教育研究思维用以反思和开拓的工具,而不是对教育事实本身做出具体结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一直都是有利的武器,在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中,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并在中国的教育研究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科学的、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为中国的教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方法论的统一与协调,走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研究发展道路。

〔参 考 文 献〕

〔1〕 雷云,吴定初.教育研究对象的历时结构及其演进逻辑〔J〕. 教育学术月刊,2011,(04).

〔2〕 刘硕,王越芬.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J〕. 学理论,2010,(36).

〔3〕 李祖红.关于当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J〕. 学术论坛,2010,(11).

〔4〕 李宝光.哲学与教育关系漫谈〔J〕. 学理论. 2010,(28).

〔5〕 刘黎明,吕旭峰.重唤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

〔6〕 张萍.思维方式变革视域下的哲学创新〔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