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政策展望

2015-05-30李可安

理论观察 2015年9期
关键词:城镇化

李可安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和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取得这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相应的问题和弊端。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和村庄基础设施的不合理建设,使得农村精壮劳动力不断减少,村庄人口逐渐外移,出现了一个个“空心村”的现象,并且我国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正在逐年加重。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来探讨未来我国可以采取的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空心化;政策展望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09 — 02

一、引言

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出现,是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这种人力资源的稀缺为许多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进城务工的机会。然而,农村年轻精壮劳动力大量的往城市转移,这就必然会造成农村地区人口的减少和劳动力的稀缺。许多村庄里可能就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老年人和妇女留守,大量的房屋成为了没有人住的“空屋子”。除此之外,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稍微富裕一点的村民开始选择在村子的周边或外围兴建新的房屋,这种村民居住设施的外移也使得村落空心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事实上,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在短时间之内可能无法得到彻底地解决。因此,政府和国家应当思考如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

二、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农村空心化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主要是指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造成了村庄内部人口在年龄分布上的不合理,以及村庄的扩建致使村庄内部的人口逐渐开始往村庄周围和外延转移的现象。因而,这种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既是一种人口学上的空心化,也是一种地域上空心化,造成了资源、技术和人才等的大量浪费,实际上标志着农村村落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功能的逐渐衰落。

(一)农村精壮劳动力稀缺

由于长期在家务农耕地运作周期较长,且收入又不高,再加上近年来受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选择进城务工来获取更高的收入。这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主要是以年轻的男性劳动力为主,因而在农村老家中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大量农村精壮劳动力的缺失,导致了农村大批耕地荒废,无人耕种,农业生产的技术和质量较为落后,农作物产量收益不理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

(二)村民房屋大量外迁或扩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批的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以及自家农作物的增产增收,我国农村地区一些农民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他们开始在村子周边以及一些交通更加便利的地方加盖自家的房屋,这就使得农村居民用地不断向外扩展,侵占了大量的农业用地,使得整个村子的秩序更加混乱。村民逐渐把在自家的住所迁到交通更加便利的村庄周边以及更加靠近城镇的村庄外延,造成了村庄中心的一些房屋长时间空置,村庄在地域上的“空心化”问题不断加剧。

(三)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滞后

农村基层组织的主要领导者和基层工作的参与人员主要以年轻的知识分子为主,他们构成了农村基层民主的主体部分。然而,这部分群体中的大多数都外出务工了,留在村子里的主要还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但是在这些留守人员中,要么年龄偏大,要么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人都无法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有效的作用,这就致使了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

三、农村空心化所带来的危害

(一)村庄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严重浪费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众多,然而耕地资源又极为有限,因而分到个人手中的人均耕地面积就更是寥寥无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95亩,而“空心村”的大量出现更是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导致耕地资源的大量流失。除此之外,虽然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已经在城市生活,但是他们在农村的宅基地依然存在。并且伴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占用耕地资源来加盖自家房屋,这种村民住宅的兴建不仅造成了“空心村”问题的出现,更是严重地浪费了村庄的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

(二)传统的乡土社会遭到破坏

中国传统农村社区的形成,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主导因素,以宗族姻亲为连接的乡土社会,并且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男耕女织的乡土文化。邻里之间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行着有序的农业生产活动。但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不断增多,大量城市文化对于农村乡土文化的冲击,以及农村劳动力往城市的迁移,都使得农村地区传统的乡土社会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空心村”的出现,让传统的宗族大家庭不复存在,村民的恋土情结和集体意识也逐渐趋于弱化,农村社区原有的空间格局逐步被打破。

(三)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空心村”现象的大量出现,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农村空心化问题的不断蔓延,会致使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遭到浪费和破坏,劳动力短缺,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滞后,传统的亲情关系缺失,乡土文化被迫中断。另外,房屋的大量修建,不仅浪费了村民的许多建设性资金,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扩大。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更加不利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四、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出现,是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逐年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往城市打工赚钱。这就使得农村留守人口不断减少,出现了很多“人去屋空”的情况。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要么选择举家迁往城市中生活,要么就会选择在村子周边交通更加便利的地方加盖房屋,以便更加有利于自己发家致富。

(二)乡土文化功能的弱化

建国以来,随着农村扫盲运动的开展以及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都使得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农村的年轻一代,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机会去到城市里读大学,这就在村落中形成了一批村落精英。这些村落精英们在城市中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熏陶,感受了城市文化的洗礼,因此,大部分村落精英毕业后都会选择留在城市里发展创业,这就导致了大量村落精英的出走,乡土文化的建设失去了主力军,乡土文化的功能逐渐弱化,农村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三)农村相关制度的不健全

我国《土地管理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农村地区的每户家庭只能拥有一块宅基地。如果村民在别处新建了一座房屋,就必须将原有的房屋拆除。但是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农村地区村民在村中随处加盖房屋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而原有房屋大量废置。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农村政府和有关组织对这方面的管理不严,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体系,致使很多的人钻了法律的空子。

五、解决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政策展望

(一)政府应增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政策性补助

农村地区劳动力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农民耕种土地较为辛苦,耕作周期长,且收入过低,而城市中有大量的就业机会,收入也相对较高。为此,政府要想解决农村空心化的问题,首先就要增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资金、政策等各种优惠性补助,鼓励农民增产增收,吸引更多的农民投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在农村推广机械化大生产,以留住更多的农村居民为本村的村庄建设和农业生产贡献力量。

(二)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

农村地区单一的农业生产类型也是农村空心化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部门要在农村地区开发更多非农产业,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比如可以在农村地区兴建一些工厂,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农耕文化的独有特点,积极发展旅游业,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来到农村地区观光旅游,以此来带动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振兴了农村的经济,也有效地缓解了农村的空心化问题。

(三)对“空心村”进行合理改造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空心村”的治理力度,完善国家在农村宅基地流转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对“空心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进行科学的规划引导。充分整合和利用农村废弃土地资源,改进村庄建设的策略和方案。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发展和壮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扬农村基层民主,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使更多的村民可以参与到本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当中来。

六、结语

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改革任重而道远,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是我国转型期统筹城乡建设的重要一环,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为此,政府和全社会都应该团结起来,共同为农村空心化问题的解决和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促进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刘朝瑞.大力实施“空心村”整治,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J〕.河南国土资源,2006,(05).

〔2〕 童荣萍.“空心村”现象的科学认识及治理〔J〕.农业经济,2006,(10).

〔3〕 夏作飞,单胜道.“空心村”空在哪里〔J〕.小城镇建设,2002,(5).

〔4〕 王海兰.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2005,(9).

〔5〕 单胜道.“空心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0,(3).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家乡的城镇化
且看,堆沟港的城镇化之路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不能搞让农民拔根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须走出三个误区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