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华诞《白毛女》
2015-05-30阿庚
阿庚
提起中国歌剧《白毛女》可谓家喻户晓。它从延安窑洞诞生的那一天起,70年来从山沟演到平原,从农村演到城市,从华北演到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乃至走出国门被多方移植,在中国大地风靡几十年,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作为我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其影响之广,观众之多,绝不逊色于《蝴蝶夫人》《天鹅湖》和《哈姆雷特》等任何一部世界名剧,足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今年是《白毛女》诞生70周年,我们怎能不悉心回顾一下这出名剧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呢?
从延安到晋察冀
1944年,党的“七大”将于半年之后召开的消息传出,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议论着应创排一部好戏为“七大”献礼。当时李满天(林漫)在《解放日报》上的小说《白毛仙姑》已发表。西北战地服务团的邵子南也在平山县搜集到白毛仙姑的传说,中央宣传部周扬便请邵子南执笔编成歌剧。初次演出的阵容是王斌任导演,张鲁、马可、向隅作曲,林白饰喜儿,陈强饰黄世仁,李波饰黄母,张守维饰杨白劳,韩斌饰张二婶,赵起扬饰赵大叔,王家乙饰穆仁智,李百万饰王大春。《白毛女》故事是这样的:佃农杨白劳的女儿喜儿美丽聪明,被地主黄世仁抢走,逼死杨白劳。喜儿逃出黄家后逃入深山靠吃野果活下来。因不吃盐又少见阳光毛发皆白,八路军来后才被救出,后斗争了地主黄世仁。
1945年4月28日 ,歌剧《白毛女》为开幕的党的“七大”献礼演出(喜儿由王昆扮演,其他角色未变),并获得好评。1945年8月日寇投降,延安文艺工作者组成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对外称联大文工团)来到张家口。1946年元旦同华北军区抗敌剧社合演《白毛女》(陈群饰喜儿)。此后联大文工团又在人民剧院演出。此时该剧又进一步加工修改(贺敬之、丁毅编剧,李焕之补写音乐,舒强导演,王昆、孟于饰喜儿,吴坚饰大春,孙铮饰黄母,凌子风、牧虹饰杨白劳,叶央饰穆仁智)。1946年秋,联大文工团撤离张家口来到冀中,驻在束鹿县大李庄一带,《白毛女》也随之在冀中广大农村演出。此时晋剧演员郭兰英调到联大文艺学院,她扮演的喜儿受到群众的欢迎。
村剧团掀起《白毛女》热
《白毛女》在冀中广泛演出后影响甚广,许多村剧团排演了此剧。他们看戏后跑到后台索要剧本和布景设计图,然后请人辅导排练,照葫芦画瓢地搬上乡间舞台。可谓“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掀起了《白毛女》热。这些村剧团自力更生,用苎麻梳理后做成喜儿白发,用羊毛粘胡须,用碎纸当雪花。
安国县伍仁村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故乡,他们的《白毛女》还到定州、清苑、博野、新乐、安平等地演出。有次演出,天非常冷,演着演着下起雪来,真雪代替了假雪,演员与观众都成了雪人。沙河县抗日联合剧团在南汪村演出时,喜儿(李秀华饰)哭得似个泪人,一个民兵端着枪上了台要为她报仇,后被人拉回。
河间南留路村剧团在白虎刘周村演出时,道具和乐器都是自制的,用蛇皮做胡琴,用三八炮弹壳做低音胡,用木头做枪支等。冀中文协的胡苏、王林称他们是“冀中东北角高塔上的一盏明灯”,还奖给他们300元奖金。河间卧佛堂村剧团将《白毛女》改成河北梆子调。博野建新剧团排《白毛女》与认字学文化结合起来。晋县白滩村有个叫翟大彪的贫苦人,土改中斗地主看不惯,看了《白毛女》后改变了态度,后被选为贫民团主席。《冀中导报》36期曾报道:“近来《白女毛》被一些村剧团用柳子腔、四股弦、二簧和梆子腔演出,深受乡亲们欢迎。”
冀中演《白毛女》的村剧团还有深泽大兴村、深县清辉头村、饶阳大曹庄、平山西黄泥、枣强大金村、无极东中铺、安平义门、张舍等村。
获奖影片《白毛女》
1951年,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影)拍摄了故事片《白毛女》(王滨、水华导演,吴蔚云总摄影,田华饰喜儿,赵路饰杨白劳,陈强饰黄世仁,卡克饰穆仁智,李百万饰大春)。说起影片《白毛女》,不得不说说至今健在的92岁高龄的编剧杨润身。老杨是河北平山人,15岁参加革命,很早在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工作,1949年秋天上级领导调其筹拍影片《白毛女》。他熟悉《白毛女》故乡的生活,大胆改编,很好地完成了创作任务。影片以喜儿为中心,依循其悲欢离合的故事,通俗顺畅地运用平稳朴实的运动镜头,使其成为一部有民族特点又有电影特色的影片,久演不衰。是当时拷贝数量最大、观众人次最多的优秀影片。1951年获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1957年又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片中主角喜儿是由华北军区文工团演员田华扮演的。田华也是河北农村出身,熟悉冀中农村生活,当她到河北山区拍摄外景时,兴奋地说,“故乡的姐妹像自己亲姐妹一样可亲”。影片放映后,名不见经传的田华一炮走红,博得广大观众的赞扬。
影片在全国放映后,广受好评。中宣部部长周扬说:“影片《白毛女》拍得生活化,创造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两个艺术典型。”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说:“电影白毛女是另一白毛女。”他的意思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1991年江泽民同志到平山访问,说杨润身《白毛女》拍得好,杨润身感动地表示,他的新作《白毛女和她的儿孙》已脱稿。
《白毛女》被多方移植
歌剧《白毛女》的影响巨大而广泛,曾被各地文艺工作者移植为多种艺术形式。冀东工城皮影社把它改编成皮影戏演出。冀中北进剧社李国春将其改编成8万多字的中篇鼓词,被许多民间鼓书艺人演唱。冀中群众剧社魏炳良演唱的西河大鼓《白毛女》就受到群众欢迎。许多美术家将它画为幻灯片放映也获好评。
此外,该剧还被各地戏剧家们改为多种地方戏,其中京剧、评剧、梆剧、豫剧、黄梅戏、吕剧的演出影响很大。天津解放后,一家评剧团很快排成评剧《白毛女》,尽管演员们对解放区农村生活尚不熟悉,虚拟化的戏曲程式未能与现代生活很好的结合,乃至出现喜儿翘着兰花指夸张表演的动作,但演员们对表现现代戏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
1958年,中国京剧院将《白毛女》改编成京剧公演引起轰动。导演阿甲在真实反映现代生活的基础上表现了京剧艺术的特点。李少春扮演的杨白劳,杜近芳扮演的喜儿,叶盛兰扮演的大春,袁世海扮演的黄世仁,骆洪年扮演的穆仁智等突破各自原有的生、旦、净、丑行当,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上世纪60年代中央芭蕾舞团和上海舞蹈学校移植演出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取得很大成功,他们把足尖、托举、抱腰、旋转等动作化作舞蹈语言,表现了主题、情节和人物感情。
1945年至今,70年中《白毛女》以各种艺术形式从未间断过演出。艺术家们常常以独唱、重唱、合唱、选场等形式在当今舞台上重现了喜儿的形象。
走出国门的《白毛女》
《白毛女》不仅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一出好戏,其声望早已飘洋过海,被众多国家搬上舞台。20世纪50年代最早由苏联把《白毛女》改为话剧演出,并荣获“斯大林奖”。继而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公演了《白毛女》。至于歌曲和音乐被外国艺术家们演唱、演奏就更多了。当我们看到那些金发碧眼高鼻梁的演员们认真做戏,或说、或唱、或舞时,都会发出由衷的微笑。
1952年日本国会议员帆计到访中国,周总理将电影《白毛女》拷贝赠送予他。回国后松山树子将其改编成舞剧并亲扮喜儿。舞剧中把中国喜儿臃肿的衣裤改成灰色布料缝制成贴身舞台装,并剪出毛边来表现衣衫褴褛效果。还参照喜儿头发为日版喜儿戴上白色假发,增加了舞台飘然美感。
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演出的舞剧《白毛女》构思凝重严谨,表演富有诗情。无论在情节选择、构思设计乃至艺术气氛的渲染,都有独到创新。它发挥了芭蕾特长,将原剧中强烈的感情动作加以艺术夸张,又将那些饱满的生活片断以诗意描绘,使观众看到贫苦农民的反抗斗争,又享受到富有旺盛生命力的青春气息。该团的《白毛女》曾先后于1958年、1971年和1978年三次到中国演出,受到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的观众欢迎。
《白毛女》走出国门,表明了艺术没有国界。这部反映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斗争的艺术作品,拨动了中外人民的心弦,也说明一部成功的佳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