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一题多解淹没数学文化
2015-05-29梅磊
梅磊
研究高考数学试题是高中数学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2012年和2013年湖北卷有两道类似的高考题,试题如下:
试题1(2012年高考湖北卷理科第6题)设a,b,c,x,y,z是正数,且a2+b2+c2=10,x2+y2+z2=40,ax+by+cz=20,则=
A. B. C. D.
试题2(2013年高考湖北卷理科第13题)设x,y,z∈R,且满足:x2+y2+z2=1,x+2y+3z=,则x+y+z=_______.
两道试题主要考查柯西不等式,考生也很容易想到要用柯西不等式.但是文“一道高考题的几种思考视角”[1]却给出试题1的5种解法,文“题不在大 有魂则灵”[2]却给出试题2的8种解法,美其名曰“一题多解”.
这两道试题,有没有必要一题多解呢?
众所周知,一题多解是指对一道试题从多种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探究,进而得到多种解法,一题多解的目的在于从多种解法中,探寻最自然的解法和最简单的解法.读完文献[1][2]给出的多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柯西不等式法既是解答这两道试题最自然的解法,又是解答这两道试题最简单的解法,是名副其实的最佳解法,所以对这两道试题完全没有必要一题多解.特别是文[1]的解法4和文[2]的解法8,就像“魔术师的帽子突然变出了兔子”一样,高中生很不容易想到;文[2]的解法6很复杂,高中生很难完成,有点无病呻吟,故弄玄虚之嫌.
既然这两道试题完全没有必要一题多解,那么湖北命题组为什么会连续两年考查同一问题呢?
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两道试题的价值.柯西不等式是新课程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因为“高考支持课程改革”,所以考查.此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已经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柯西不等式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柯西不等式虽然形式上比较简单,但在数学各个分支里都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它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数学各领域的內通性、渗透性和统一性.
柯西不等式在各领域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如下:
命题1 ∀ai,bi∈R,i=1,2,…,n,有
aibi≤[a2][i][bi][2] . 当且仅当存在不全为零的常数k1,k2,使得k1ai+k2bi=0,i=1,2,…,n时,等号成立.
命题2 ∀f(x),g(x)∈C[a,b],有
f(x)g(x)dx≤f2(x)dx·g2(x)dx. 当且仅当存在不全为零的常数k1,k2,使得k1f(x)+k2g(x)=0时,等号成立.
命题3 ∀向量α,β,有(α,β)≤αβ.当且仅当存在不全为零的常数k1,k2,使得k1α+k2 β=0时,等号成立.
命题4 ∀随机变量ξ,η,若Eξ2,Eη2存在,则有[Eξη]2≤Eξ2·Eη2.当且仅当存在不全为零的常数k1,k2,使得P(k1ξ+k2η=0)=1时,等号成立.
命题1是高中数学形式,命题2是大学数学分析形式,命题3是大学高等代数形式,命题4是大学概率论形式,虽然问题的涉及角度不同,但表现形式极其相似,命题1~4的左右两边结构及各变量之间涉及的运算是多么地对偶、和谐、统一.
命题1~4虽涉及的数学对象不同,但其本质都反映了不同变量间的某种不等关系,且等式成立都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在不同领域,证明方式纷呈多样,但其证明均与b2-4ac≤0有着类似的地方,故构造一个非负的二次函数,利用判别式法是证明的通法.
命题1~4不仅形式对称,证法统一,而且相互之间渗透着内在联系.命题1和命题2只不过是命题3在不同向量空间中的具体表述,也只不过是命题4在不同测度空间中的具体表述,命题3和命题4更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它体现了代数与分析,概率与分析,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正如希尔伯特所说:“数学是一有机整体,它的生命力依赖于各部分的联系.”
数学家的故事是数学文化的一种重要展示形式,人教A版课本选修4-5特别安排了“阅读与思考”《法国科学家柯西》.柯西最重要的贡献在微积分、复变函数和微分方程等方面.在微积分方面,他率先定义了级数的收敛性,数列和函数的极限,并给出了级数收敛准则和一些判别法;提出关于极限理论的ε-δ(ε-N)方法,给出了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定积分的第一个确切定义,以及广义积分的定义等等.在复变函数方面,他系统地总结了复数理论,探讨了柯西—黎曼条件,建立了柯西积分定理和公式;定义了留数,建立了留数定理.在微分方程方面,他研究了微分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开创了微分方程研究的新领域.柯西一生共出版7部著作和800多篇论文,数学中许多公式和定理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综上所述,上述两道试题是我们进行关于柯西不等式研究性学习的极好素材,对于我们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认识数学文化价值有着重要意义.试题的文化价值是试题的灵魂,我们在研究高考试题时,千万不能片面追求一题多解,而忽视了试题的文化价值,否则,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参考文献:
[1] 黄清波.一道高考题的几种思考视角[J].中学数学(高中版),2012(11):84.
[2] 查正开.题不在大 有魂则灵——2013年湖北高考理科第13题的解法赏析[J]. 中学数学(高中版),2013(10):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