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的“导游式”教学
2015-05-29黄彪
黄彪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使学生成为这样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笔者尝试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导游式”教学,收到不错效果。
“导游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导游”角色,以其生动、幽默的语言,引领学生参观历史的“知识景点”,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发现、研究、探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要上好一节历史“导游”课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以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
一、慎选“景区” 精挑“景点”
历史课的内容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内容都适合“导游式”教学,如汉代儒学、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等内容理论性较强,抽象难懂,缺乏具体的实物供学生观赏和分析,不适合“导游式”教学。所以,教师选取教学“景区”时须慎重小心。适宜使用“导游式”教学的“景区”,里面应有足够的“景点”供学生参观欣赏,且每个“景点”都有不同的特色能供师生分析。例如,笔者选取的《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就具备大量的文物、图片以及影像资料,内容涉及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多个领域,且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而学习兴趣浓厚,乐于自由发言。
由于上课时间短而教材内容多,每个知识点都旁征博引、面面俱到,显然不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找到了合适的“景区”以后,还要对其各个“景点”进行筛选,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陪衬,“导游”心中都应一清二楚。重点、难点的“景点”应放慢语速详细讲解,而一般性“景点”则可快速带过,不得顾此失彼、随意展开。在讲解《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前,笔者认真学习了“新课标”及《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拟定欣赏古代中国的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为一般性知识点,而将重、难点定位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上,并要求学生在欣赏“景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并总结。在前期游玩“景点”时,笔者将班级学生分成了小组,要求按照年代顺序用表格记录下陶瓷业、纺织业和冶金业方面的具体“景点”,为后面讨论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做好准备。
二、策划路线 多管齐下
“景点”选好以后,怎样才能让“游客”走得方便、快捷又玩得尽兴?这就需要“导游”精心策划旅游的路线和方法,引领学生自然而又快速地进入“旅游”状态。《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除要求学生课后自主阅读的内容外,主要涉及了“纺织业发展”“先进的冶金技术”和“陶瓷业的成就”三个子目,我们可以分别将其视为“纺织业展区”“冶金业展区”和“陶瓷业展区”。为了激发学生的旅游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笔者在课堂导入部分特意安排了一首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并附上相应的瓷器图片和歌词。此举果真有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都自发地哼唱了起来,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先从“陶瓷业展区”的“陶瓷业的成就”入手,然后再带领学生欣赏“纺织业展区”和“冶金业展区”的教学安排,打破了教材中本节课的原有框架,思路正确,一气呵成,效果显著。
为了让学生在“旅游”时能积极投身其中,快速地把握各“景点”知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课时,笔者主要选用了小组讨论法、师生互动法和情境再现法。小组讨论法按“分头游览”“成果分享”“讨论概括”的顺序进行。“分头游览”主要是在课前对“陶瓷业展区”“纺织业展区”和“冶金业展区”三个展区,以朝代发展顺序列好学案表格;再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负责查找搜集“陶瓷业展区”的主要成就并完成学案表格,第二组负责“纺织业展区”,第三组负责“冶金业展区”。“成果分享”则是将三个小组完成的表格依次呈现,由第四组成员对照课本进行快速纠正,其他学生观看,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带领学生仔细分析三张表格,并结合相应文字史料,让学生讨论概括出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显然,通过这三张表格的记录,在分析总结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时,学生手中就有了一份较为直观的材料。对照这三张表格,学生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学生1:通过这三张表格的题目可知,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行业类型比较多,如纺织业、陶瓷业、冶金业等。
学生2:通过这三张表格的具体内容可知,不管是陶瓷业、纺织业还是冶金业,其技术发展都是越来越进步。
学生3:通过汉代丝绸之路,大量中国丝织品远销到罗马等地中海地区,长期受到推崇并当作奢侈品享用,中国甚至被称为“丝国”。所以,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技术是长期领先于西方国家的,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
发言学生的总结相当准确,可见学生在游玩时,只要稍加留心就能将各展区的“景点”记录下来,再分析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就轻松自如了。但是,如果想要全面地总结其发展特征,仅仅三张表格还远远不够。于是,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出示相关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供学生分析。
材料一:《清代全史》记载,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业,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问题:根据材料一,能够看出古代手工业发展有何特征?
(学生回答: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进步)
材料二:明代主要商业城市及其主要手工业分布
材料三:在远古时代,中国丝织生产,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繁盛之地。其后逐渐演变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国的丝织生产中心已经移到江南地区,尤以苏州、杭州、南京和广州等地为盛。
问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能够看出古代手工业发展有何特征?
(学生回答: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情境再现法。笔者主要以图片展示为主,附以相应的历史纪录片,如《国宝档案·司母戊鼎》等。为了让学生对古代中国的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技术的演变发展有个直观清晰的认识,“游览”每个“景点”时,笔者都展示了相应朝代的富有典型意义的实物图片,冶金业就有商周时期的司母戊鼎、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剑、东汉时期的水排装置等,从而使得学生在“游览”时更有真实感和亲切感。
师生互动法。主要就是解决学生“游览”时产生的疑难困惑,帮助学生理解概括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例如,在“游览”陶瓷业展区时,笔者呈现一幅“鬼谷子下山”瓷罐图片(见图1)。“鬼谷子下山”瓷罐是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的一件珍品,当时拍出的价格是156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3亿元)。许多学生得知后都发出惊呼,对如此高的价格表示难以置信。
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告诉学生,“鬼谷子下山”瓷罐,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图案画的是战国时期燕、齐两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武被敌方所擒,其师父鬼谷子接到齐国使节通知后前往营救,与使节一起下山的情景。图画生动形象,鬼谷子乘坐一辆由一虎一豹拉的两轮车,跟在两个“步卒”后,齐国使节苏代骑马殿后,两人之间有一少年,英气勃发,策马而行。所以,该瓷罐作为一种古董,承载着一定时期历史与文化的丰富信息,所以除了经济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工艺价值等等。
学生听完笔者介绍,心中豁然开朗,纷纷点头赞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甚至对古代手工艺品所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具有了较高的认识。
三、寓教于乐 事半功倍
在旅游途中,导游大多会给游客留下风趣、幽默的印象。同理,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导游式”教学时,也应寓教于乐,营造轻松欢快的“旅游”场面,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旅游”氛围中增长知识。
例如,当讲到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的炼钢技术时,学生对其意义的认识并不深刻。于是,笔者就刻意穿插了一则历史趣事。
笔者告诉学生,当时西方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都是熟铁制作,过于柔软,每次在战场上交锋时,一刺便弯,再刺之前还非要放在地上用脚踩直了不可,于是战场上出现了刺一下、踩一下的奇特景观……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说过,虽然铁的种类多,但是没有一种能和中国的钢媲美。
故事简短但不乏风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且容易通过这种幽默故事加深了认识:中国战国时期出现的炼钢术,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冶剑技术和军事实力。
又如,在讲到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见图2)时,笔者也不乏幽默地对其进行了描述:此款素纱襌衣,轻盈飘逸,薄如蝉翼,总重量才49克,穿在女子身上,迎风而立,徐步而行,酷若女神下凡。而且针对此件素纱襌衣,到底是外衣还是内衣,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但不管是哪种,想必女子穿上肯定都万分性感。
话音刚落,学生早已笑得合不拢嘴,纷纷表示通过笔者耳目一新的教学,他们对历史这门课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原来历史课上起来这么有意思。
总之,“旅游式”教学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自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落实了教材的知识点,课堂教学质量明显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