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2015-05-29朱丹
朱丹
摘 要: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是英语学界探讨的主要问题。文章以高校英语专业读写分科课程形态所引发的弊端为切入点,通过探讨阅读与写作间的互动关系,重新审视读写教学的本质,指出推进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关键词: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高校;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5-0078-02
英语专业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一直是英语教师和从事读写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关注和探索的问题。然而张绍杰(2012:1)在梳理和总结国内英语教育传统的过程中发现,“在当今以互联网作为重要媒介的信息时代,新生代的英语学习者普遍发生了读写危机!”此外, 笔者发现,长期以来,很多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读写分科现象明显,阅读课依然固守着旧有的对阅读技巧与方法进行简单且机械的灌输,对文本“照本宣科”式的讲解等枯燥的教学方法;写作课依然沿袭着传统的范文讲解与摹写、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写、写作内容脱离学习者真实生活体验等刻板的教学模式。张德禄等(张德禄,苗兴伟,李学宁,2007:309)也曾指出:“无论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还是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包括风靡全球的交际教学法,都把阅读和写作作为不相关的技能来对待,从而作为独立的课程来教授。”这种读写分科的状况即便于尚在讨论中的、针对英语类专业(包括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依然存在。笔者认为,改变教学中读写分科、各自为政局面的有效手段在于推进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而其前提条件便是要认清阅读过程与写作过程的本质,也就是弄明白阅读与写作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既包括两个活动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也包括两个过程间的互动关系。
(一)作者与读者身份的互动
作者和读者是相对而言的,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作品。众所周知,但凡一篇文字作品,写的人被称为作者,读的人被称为读者,作者与读者二者之间看似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间貌似一种简单的单线关系。其实不然。因为作者在创作期间以及读者在阅读期间均存在猜测和揣摩彼此心思的过程;而且作者的身份也不只是作品的创作者,他(她)也往往是其作品的(第一)读者;甚至有的作者写作的目标读者就是自己。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均可以身兼作者和读者双重身份,而这种作者与读者间界限的弱化或消弭正是写作与阅读过程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阅读与写作的互动
司托茨基(Stotsky,1984:7)三十年前的研究即已发现,在有关阅读和写作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是关于阅读的发生过程以及如何培养阅读技巧和如何掌握写作方法的,很少有研究关注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彼此间的影响。在此之后,研究者对于阅读与写作间的关系虽然开始给予一定的关注,但他们的研究却多集中于探讨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比如他们会依据克拉申(Krashen,1985)的输入假说理论研究二语学习者的阅读行为如何作用于其写作行为,尽管该理论随后因其对“输入”的片面强调和对“输出”的有意忽视而遭到质疑(输入假说理论认为“可理解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唯一充分条件”[Krashen,1984:61],只要为学习者提供数量足够且形式适当的语言输入,那么诸如写作这类的语言输出行为就能够自然发生)。中文自古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等名句;当代也有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理论也好,古语、名言也罢,均足见研究者对阅读之于写作的作用的关注。然而,有关写作之于阅读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却较为鲜见。甚至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曾公然宣称写作是一种虚假的艺术,他认为写作的目的无非是通过雄辩的手段(而不是他个人所采取的通过与提问者面对面对话的方式)使读者相信某个预先确立了的立场或观点,这既是对读者的操纵,也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他主张并践行的是“通过言说的活的重复来揭示真理的存在”,甚至他“本人不著文字,避免文字这种死的重复”(刘浩明,2007:47)。难道写作对于阅读的影响止于此吗?
事实上司托茨基(Stotsky,1984:16)在同一篇论文的结论部分曾指出:“写作能力较强的人往往会发展成为阅读能力较强的人(无论是阅读别人写的文章还是自己写的文章);相较于写作能力较弱的人而言,在未来读书的数量方面,他们也会更胜一筹。”另外,Swain(1994)的输出假设理论对于写作如何影响阅读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根据该理论,作为语言的输出环节,写作为学习者提供了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机会;也就是说,写作可以引发学习者注意到(noticing)自己不能准确地写出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一现实(引发注意的功能),从而刺激其开展选择性阅读,并尝试性地使用阅读中学到的词汇或表达形式来弥补自己之前语言学习的不足,进而写出自己的想法(假设检测的功能),这之后学习者还会经历知识的内化过程以及独立思考和观察能力形成的过程(反省功能)。由此可见写作对阅读与思考的推动作用。
二、“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本质
既然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一种交互关系,那么在教学方面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师与写作教师“各扫门前雪”的局面,促成教师“科目个体主义意识”向“科目间合作意识”的转变,推进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则势在必行。所谓“读写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要打破以往专业科目间分化的单一倾向,实现阅读和写作二者的有机融合。该教学模式主张摒弃传统教学中“阅读能力来自于单词量的扩充”和“造句水平等同于写作能力”的旧有思维模式,“把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个循环”,使二者“不再处于方向互逆的直线型对立状态”(张德禄等,2007:310),进而实现读写相促的教学本质。读写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让学习者了解阅读与写作相互作用的关系,激发其阅读与创作的欲望,也可以让他们感悟“读书使人充实,写作使人严谨”的深刻内涵,而读书和写作过程中所蕴含的体味、经历、感知、理解的过程也正是学习者与知识相遇并对话的过程,这也便是读写一体化课程的价值之所在。
西方有学者曾说,“如果你不想清楚,你就没法写明白”(Langan,2005:3),也有人认为“写得清楚的人才想得清楚”(转引自张绍杰,2012:4)。如果说“读”(观察和听取也是“读”,只是其内容未必以文字形式体现而已)是“想”的大前提的话,那么“写”与“读”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以“想”为中介而构建的循环过程。既如此,那么围绕着“想”而开展的评判能力、质疑能力、反思能力的培养也势必成为继识读能力、探索(或研究)能力、创作(或表达)能力培养之后国内英语专业读写课程上的必然选择,而可以将这些能力综合开发、有机结合、同步训练的最佳渠道莫过于结束现有课程设置中阅读与写作的分科主义课程形态,加速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与推广,变封闭、僵化的课程设置体系为开放、灵活的课程体系,变单向、线性的教学模式为双向、循环的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模仿式的教学方法为发现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范式的切实转变,进而推动高校英语专业整体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浩明.文字作为药:柏拉图和德里达[J].博览群书,
2007,(4).
[2]张德禄,苗兴伟,李学宁.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张绍杰.读写危机:当今英语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4]Krashen,S,D,Immersion:Why it works and what it
has brought us[J].Language and Society,1984.
[5]Langan,John,College Writing Skills with Readings
(Sixth Edition)[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5.
[6]Stotsky,S,(1983),Research on Reading/Writing
Relationships:A Synthesis and Suggested Direct-
ions[C]//In Composing and Comprehending,edited
by Julie M.Jensen,7-22,Urbana,Ill,:ERIC Cleari-
nghouse on 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English,
1984,ED 243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