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改革视域下的高校公共英语教改思考
2015-05-29贺翰墨
贺翰墨
摘 要: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英语作为跨越民族、国家的通用型交流语言,占有重要的地位。2013年教育部提出对高考英语进行改革的意见后,给高校英语教学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已现端倪。文章从当前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高考英语改革;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5-0071-02
一、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
高考是连接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纽带与桥梁,应试教育的高考模式既左右着初等教育,又影响着高等教育。尤其在探索和深化高考改革的今天,无论高考内容的变化、模式的变化还是招生人数的调整,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教师授课压力剧增
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扩招始于1999年,扩招使高等教育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但同时,有限的师资资源与急剧增加的学生人数比例失调,尤其是公共英语教学,必须小班额上课,师资紧张尤为凸显。譬如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百余人的师资队伍要完成全校近三万名学生公共英语教学,任务极其繁重。通过对教师13年的教学工作量统计,公共英语教师平均周课时达到22学时之多。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无暇学习提高,无暇交流借鉴,势必影响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
(二)英语考生水平不均
当前,高考改革逐步深化,改革将围绕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等原则进行与展开。依此原则,高考将实现从单一分数到多元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机制转变。基于上述改革思路,各省纷纷出台改革措施。高考改革的重点是英语,改革有三种路径:一是取消英语考试,英语退出高考舞台;二是保留英语考试,保留英语分值,但对题型进行调整,比如取消英语听力;三是保留英语考试,但减低分值。三种改革路径都在弱化英语地位,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带来两个后果:一个后果是听说读写译是外语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失去某个环节,其他环节必将受到影响,自然也就学不好英语;另一个后果是中学与大学的英语学习出现断档,势必对大学英语的学习带来巨大影响。同时,当自主命题地区考生和统考地区考生同时进入高校学习英语时,“听、说、读、写”的能力差异巨大,若干相同或相近高考分数的学生,英语水平却是天壤之别,组织课堂教学将会十分困难,甚至出现某些省份由于取消英语考试,造成英语能力区域性缺失的后果。
(三)学生就业难
在知识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外语能力成为用人单位遴选人才的标尺。尤其是跨国公司、合资公司对应聘人员的外语水平特别重视,对工作者的外语能力有刚性需求。面对就业外语门槛的提升,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形式单一、内容乏味、外语与专业脱节的弊端日益凸显,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常态。
(四)教师备课难度加大
目前,高校公共英语教材种类繁多,使得青年教师整天处于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的恶性循环中,无暇思考、无暇提高,教学状态及效果实属堪忧。众所周知,一门课程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数轮宝贵的教学经验,需要逐渐积累、完善、修正、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种类繁多的教材和不断增加的课时数量,使得教师备课任务成倍增加,钻研教材时间有限,高校教师压力山大。
(五)英语考试种类繁多导致学生疲于奔命
目前,我国英语水平考试种类繁多,仅在大学阶段,就有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专业英语等级考试、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而每一种类考试又分若干级别。国际英语水平考试又分为雅思、托福、GRE等。这些种类繁多的英语水平考试各自为政,互不衔接,互不打通,无法参考,无法评价,增加了学生外语学习压力,学生疲于奔命,久而久之对英语学习产生反感心理。
二、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与思考
英语高考改革对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影响已如前述。面对现状与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对策。
(一)坚持“三个固定”,提升职业素养
“三个固定”指的是,授课教材相对固定,授课专业相对固定,授课团队相对固定。
首先,授课教材相对固定。授课教材相对固定是指高校公共英语各年级学生使用的教材应当相对固定,不要频繁变动。目前适合大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较多,诸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新时代交互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等新系列教材,均可依据学校特点选用。还有对于特殊专业学生增加的专业英语系例如经济专业专属的《大学体验商务英语》、法学专业专属的《法律英语文本教程》以及搭配的视听说教材等亦可根据专业、年级、毕业需求择优选用。教材相对固定,便于教师备课,便于对教材知识点的深入发掘,便于对教材的总体把握。
其次,授课专业相对固定。授课专业相对固定是指高校教师的受众应当为固定专业的学生,即学生应当属于相同或相近专业。众所周知,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目的、需求是有差异的。讲授专业相对固定后,学生水平整齐划一,听课目的基本相同,课程讲授的深度、进度便于掌控。
再次,授课团队相对固定。授课团队相对固定是指在固定教材的前提下固定讲授该教材的教学团队,即系列教材选定后委派固定的教师讲授,将他们以团队的形式组织起来,定期组织团队成员集体备课,交流经验,以老带新,新老共进。这样的授课团队有利于总结课堂经验,研讨教学规律,相互取长补短,提升教学效果。
(二)科学划分班级,实现全员互动
科学划分班级,取决于划分班级的标准。从教与学两个层面,笔者认为:一是按专业划分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保证了对于公共英语课程的定位相同,避免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窘境。二是按英语成绩划分班级。相同或相近的英语成绩至少表明水平的接近,而水平接近的学生组成的班级群体对英语的理解、词量的掌握、授课水平、进度的接受基本相同,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实现全员互动是公共英语教学的常态路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每一名学生的听课状态,察言观色,适时地引导其回答问题,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坚决克服学生怠于思考、怠于发言的被动听课心态。外语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学科,要实现班级全员互动,班级学生数额不宜太多,即小班额授课。
(三)夯实外语基础,强化就业导向
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三个结合。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专业与英语的结合。坚决克服专业与英语两层皮现象。具体做法是:为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专业导向英语课程。例如,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商务体验英语”课程,为法学类学生开设“法律英语文本与听说实践”课程等,并配备懂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优秀教师讲授。专业与英语的有机结合,可以使英语学习增加目的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增加专业内容,避免了抽象学习语言的枯燥。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结合。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培养,但授课过于呆板,学生没有兴趣。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重点是强调目的交际和语言表达,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势在于能够把语言应用到生活或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学过程活泼,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容易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唯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传统英语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传统英语教学手段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看,形式单一、枯燥。现代英语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制造画面生动的课件,而且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电影技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者的有机结合,既可以保证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亦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上述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必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进而夯实外语基础,增加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整合考试种类,实现同轨同衡
种类繁多的外语考试互不衔接、无法参考的弊端已如前述,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也增加了英语教育教学的成本,降低了英语考试的效率。唯有整合各种考试种类,打通相互借鉴参考的壁垒,才能克服上述弊端。目前,此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教育部已着手研制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总体方案,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由国家层面提出的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该体系将成为覆盖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覆盖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覆盖外语学习及教学与测评的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一经建成,必将打破目前外语考试各自为政、互不衔接、无法参考的弊端,实现“车同轨、量同衡”。
总之,高考英语改革带来的季风势必影响到我国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化解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将是未来高等院校公共英语教学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新华网.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7/05/c_1267
13808_3,htm.
[2]宋琳琳.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模式改
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
[3]Weltens,B,The Attri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Skills:A Literature Review[J].Applied Linguist-
ics,1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