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的思考
2015-05-29赵丽娜
赵丽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理念。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的重要课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无法高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需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革新,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理解、感受、欣赏以及评价等能力方面,从而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改初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阅读能力一、前言
新的课程改革中明确规定,增加语文阅读教学的比重。初中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阅读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语文体验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等都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力度,开展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是目前初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的教学课题。
二、情趣阅读教学法的使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关键。通过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情感。因为初中生的学习情感化程度比较突出,这种情感化不仅体现在对教师的情感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对课程的情感上,所以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选择符合初中学生心理情感变化的的阅读内容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激励、言语表扬、眼神传递等方式表达对学生的肯定,以此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配合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
提供学生感兴趣的语文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兴趣来选择阅读材料,这种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语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图片资料或者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通过立体的图像和声音,使阅读内容变得更立体,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语文阅读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对课堂情境进行设计,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将阅读中需要解答的问题列出来,并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通过扮演《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大臣、小孩子以及民众等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式的阅读。阅读表演结束后学生回答课前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对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要给予肯定,但是对于偏离主题过多的答案,教师不能严厉的批评学生,要用指导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章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高效的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以此达到最优的教学目的。
三、强度阅读教学法的使用
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需要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增加阅读的数量。首先,可以对阅读材料进行扩展。例如,在《观沧海》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相关的故事加入到教学中,这样不断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的内容。其次,要进行深入的阅读,深入阅读不仅要求学生要进行多次的阅读,而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提升文学修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设置文章的相关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文章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师的问题可以包括:文章的主线是什么,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问题,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文章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言语表达的能力等。
四、审美阅读教学法的使用
阅读语言的美感不单单是指文章的语言美感,重点是阅读语调、阅读音色和阅读情感方面的美感。不同的文字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调进行阅读。例如,“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在这一句中对“桥,多么美!”进行阅读时,阅读语气的情绪要饱满,表达出对桥的无限赞美和喜爱,在阅读“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这一句时,阅读的语气要放平缓,并需要细腻的情感去表达。使用层次阅读的方法,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阅读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的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结束语
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理解、阅读的感受、对阅读内容的欣赏以及对阅读内容的归纳总结等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王莉.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2010,5(12):36-100.
[2]盛维剑.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10,6(08):2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