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教育家型校长成长新策略

2015-05-29杜洁云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11期
关键词:成家教育家校长

杜洁云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上海 200062)

“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不仅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要求,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基于社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需要校长个人努力成为别具风格的新时期教育家,以及在全国中小学造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家型校长队伍来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育公平的实现。对于“教育家型校长”这一概念,学者们多从教育家型校长的角色定位和精神特质两方面进行阐述,认为教育家型校长应该是集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社会活动者等多种角色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热爱教育事业、道德品德高尚、理想信念坚定、创新思维活跃等精神特质。关于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路径,陈玉琨教授将其概括为“成才—成名—成家”三阶段,成长过程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多面性的特点。[1]因此,实现教育家型校长成长,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系统全面的、效果显著的策略,这种策略就是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教育家型校长“成才”阶段的动力、“成名”阶段的推力、“成家”阶段的合力。通过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能促进校长养成协同合作意识、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协同创新体系,达到“1+1>2”的协同效应,实现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

一、概念:协同创新成为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新策略

对于“协同”一词概念的解释最早源于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的著作《协同学》中,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互相协调、合作或者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结果是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2]“创新”一词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是指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包括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三层含义,一直被认为是促进组织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3]“协同创新”的定义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研究员彼得·葛洛提出,是指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4]协同创新包括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战略协同包括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协同、基于信任和交流的愿景协同、风险和利益观念上的协同;知识协同实质上是参与各方通过充分沟通和搭建知识协同平台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相转换和提升;组织协同是参与各方通过结构协同与过程协同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其中,战略协同是基础,知识协同是核心,组织协同是保证。[5]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协同创新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利用共享式平台,相互沟通、协调、合作实现整个系统或者部分系统的改变、更新或者创新,并产生协同效应的过程。对于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而言,协同创新就是校长们为了实现教育家的共同目标,利用共享式平台,相互沟通、协调、合作实现校长群体发展,是校长群体从“成才”到“成名”再到“成家”的动力、推力和合力。协同创新的过程就是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能够促进各方参与主体养成协同合作意识、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并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来实现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

二、作用:协同创新实现教育家型校长三阶段的成长

协同创新策略在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三个阶段中,针对不同的阶段目标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协同创新能促进校长在“成才”阶段实现理论知识的集合和创新、实践知识的积累与优化,帮助校长实现独特又一致的、动态且开放的“成名”,最终实现校长“成家”过程中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传播与检验,是教育家型校长“成才”阶段的动力、“成名”阶段的推力和“成家”阶段的合力。(参见表1)

表1 协同创新策略的基本内容

(一)协同创新:“成才”阶段的动力

“成才”就是成为专门人才,具备作为校长、作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6]就专业知识(包括专业技能)而言,决定校长教育家“成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专业知识:一类是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理论知识,一类是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实践知识。前者可以通过系统的教育训练获得,而后者只能通过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获得。[7]然而,不论是系统的教育训练还是教育教学的管理实践,都需要通过协同在互动中生成。在互动过程中,协同起到动力的作用,通过内部激励和外部合作,双管齐下,实现理论知识的集合和创新、实践知识的积累与优化,实现校长个人和群体在“成才”阶段的发展。

1.协同中实现理论知识的集合与创新

系统的教育训练可以通过校长个人学习或者参与集体培训来实现,主要在于校长与校长、校长与培训学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理论知识的集合与创新。

校长与校长,在学习和培训中,利用合作共享平台,通过网络社区或者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让校长们分享学习内容和学习收获,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能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类型之间校长的协同合作与分享,实现校长专业知识的集合,激发校长追求教育事业成功、成为教育家的愿望,形成并维持成为教育家的共同愿景。校长与培训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协作,主要是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的教师对于校长们学习的指导、对于学习小组的指引和帮助校长共同愿景的养成,与此同时,校长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践、基于协作而形成的理论创新对于培训内容的更新也有着贡献,校长和学校在协同中实现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2.协同中实现实践知识的积累与优化

一般情况下,教育管理经验的积累需要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教育反思来实现。但在协同中,通过共享合作平台,来自各地的不同校长们可以分享各自的办学经验,交流办学思想,反思办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校长结对结组、互帮互助,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在协同合作中凝练教育理念与办学思想,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培训学校利用共享合作平台,为校长们制订多种多样的合作互助实践项目,鼓励互动交流,积累实践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真正促使教育家型校长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与反思。

(二)协同创新:“成名”阶段的推力

“成名”就是得到社会一定范围的广泛认可,跻身名校长行列。[8]校长“成名”的标志是自觉运用系统的教育思想指导自己的办学行为,并为教育实践或教育思想界提供重要的教育成果。[9]也有学者认为“热爱教育事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对教育有研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就可以称为教育家”。[10]基于此,笔者认为,“成名”阶段的校长正是现阶段我国需要大量培养和建设的教育家型校长,基于协同创新建设一批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名”校长正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只有先建设一批高素质高水平“成名”阶段的教育家型校长,才能最终促进“成家”阶段教育家型校长的实现。通过独特又一致性的培养方式、动态且开放的实现过程,既关注每一位校长的“成名”,也重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成名”阶段的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在协同创新中,个体成长与群体发展实现互相推动、互为推力的作用。

1.协同中实现独特又一致的“成名”

校长“成名”的途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从名师成为名校长;二是从普通校长成长为名校长;三是因担任名校的校长而成为名校长。[11]不论这三条途径中校长成名的原因是内部因素为主还是外部因素为主,若要建设一批教育家型校长,首先必须基于校长的个人背景和独特风格实施协同策略,这样培养出来的校长才是风格独特而鲜明的、是适合自己学校和地区发展的校长,不是一所学校的保姆而是一所学校的领袖。[12]

与此同时,整个国家建设和教育发展中需要校长具备的共同的精神特质也是不可忽略的。校长经过“成才”阶段的积累,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满足基本要求,在“成名”阶段,应更为注重专业情意的深化。通过同类型校长群体的共享合作和不同类型校长群体的交流互动,实现专业情意层面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放大效益,基于校长的协同过程,以公开或不公开的方式推选出或找到自己领域中自己认为的模范、偶像,在不断的合作、交流中实现个体的进步和完善,促进群体的优化和更新,实现每一位校长独特的“成名”和校长群体的一致性“成名”。

2.协同中促进动态且开放的“成名”

协同是一个动态且开放的过程,在协同中实现创新更需要动态且开放的环境。由于每个地区、每所学校的情况都不相同,校长能够基于自己所在学校和地区的情况运用自己的办学思想去指导办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创新的表现。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与学校、政府、地区各方人员的协作沟通、交流互动,不断反思与深化自己的办学思想,提炼与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在不断变化背景的情形下以开放的姿态去迎接和各方的交流互动,实现不断地完善与创新,在所处的环境中实现“成名”。与此同时,不局限于对自己所在地区的环境背景的思考与适应,利用合作共享平台,与校长们实现互动与交流,动态更新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在大系统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和途径实现个人和群体的“成名”。

(三)协同创新:“成家”阶段的合力

“成家”的校长和普通校长有着本质区别,必须具备个性化的、原创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取得了实际成效且引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时代的教育发展。[13]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标志是形成教育界公认的创新性教育成果,并对当代乃至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14]由此可知,从“成名”到“成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所有校长追求的终极目标。在现阶段,重点发展“成名”阶段的校长使其成为现代语境下的“教育家”更具有实践意义,但是追求“成家”阶段的教育家型校长对于我国教育事业长期的发展更具有时代意义。“成家”阶段的校长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上的成果是在“成才”“成名”基础上不断累积的,其影响力是深远持久的,通过协同创新的合力作用,能够不断传播并放大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成果,使其产生时代性影响,促进“成家”阶段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

1.协同创新推动教育思想的传播

校长从“成名”阶段到“成家”阶段的长期过程中,通过协同创新的合力作用,其教育思想不仅会受到各界的广泛传播与学习,更会受到来自各方广泛的质疑与验证,这对于一个校长的成长、校长群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校长的思想能够广泛受到同行、他行的学习与检验,不仅能够起到宣传传播的作用,更能起到完善更新的作用。基于同行、他行的合力作用和动态的、互动的、共享的协同过程,能够不断地去塑造教育思想、扩大教育实践范围、推动教育成果的传播,实现教育理念上的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创新,激发教育领域的创造力与信心,并产生深远的教育影响和时代影响。

2.协同创新放大教育实践的影响

通过校长群体之间的协同,校长与地区、政府、学校之间的协同,在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放大效益下,一个校长在一个学校形成的优秀教育实践的影响能够放射到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时代。在教育思想广泛传播的基础上,教育实践的影响不断放大,随着多方的检验和认证,逐步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此时不仅仅是一名校长的“成家”过程,更是一个教育理论的创新生成过程,一群怀抱共同理想的校长成长过程,不仅是校长“成家”的巨大合力,也是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合力。

三、过程:协同创新促进教育家型校长三个方面的实现

协同创新的过程就是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的三重互动过程。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参与各方即校长、专家(培训学校、机构)和行政部门能够养成协同创新的意识、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来实现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

(一)战略协同:养成协同创新意识

新理念和新思维的养成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15],通过战略协同,校长、专家(培训学校、机构)和行政部门能养成一致的协同价值观和创新文化认同感,实现互相信任、真诚交流、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树立一致目标,习惯合作共享,实现教育家型校长成长。[16]

通过战略协同,校长个体、校长群体、专家(培训学校、机构)将教育家型校长设为共同的目标,把合作作为最主要的方式,把共享作为最认同的价值观,基于共同的目标,长期持续的通力合作,互相促进。校长群体内部有意识的形成强大的群体内驱力,专家(培训学校、机构)和行政部门为校长群体的成长尽可能提供更多资源,三者之间围绕一致的目标开展活动。

(二)知识协同: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知识协同是协同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在合作组织间的转移、吸收、消化、共享、集成、利用和再创造。[17]通过知识协同,能促进校长、专家(培训学校、机构)和行政部门之间的心理沟通与信息交流。构建一个协同创新平台是知识协同的主要方式,这个平台包括网络基地、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参见表2)。三个基地各不相同,互相补充,互相合作,各有侧重,协同发挥协同创新平台的综合作用来实现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

表2 协同创新平台的基本内容

(三)组织协同:建立协同创新体系

通过组织协同,建立一个协同创新体系,能够保障战略协同和知识协同的长期性、高效性、稳定性,保障协同创新在教育家型校长成长中起到持续有效的作用。这个体系由“校—校”“校—地”“地—地”为主要形式,以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发展模式的协同创新为主要内容,以实现教育家型校长成长为主要目标。

1.协同创新体系的三种形式

协同创新体系是建立在多个主体上的,是一种跨组织的关系,单个组织无法取得合作的全部控制权,需要多个主体的协同合作。不论是“校—校”合作、“校—地”合作,还是“地—地”合作,都需要养成协同创新的意识,共建合作共享平台,发挥其桥梁作用和协调作用,实现组织上的结构协同和过程协同。

2.协同创新体系的三项内容

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以培训模式、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协同创新为主要内容,在培训、管理和发展这一系列过程中动态运用协同创新,形成一个共振放大机制,促使实现组织协同,产生1+1>2的效果。

3.协同创新体系的一个目标

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中,合作各方在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求同存异最为关键,始终坚定运用协同创新的策略去实现教育家型校长成长、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实现这一共同目标,找到合作均衡点,建立伙伴关系,产生、互补、拓展和延伸协同创新链条[18],充分实现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的作用。▲

[1][6][8][13][14]陈玉琨.也谈教育家办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8(22):6.

[2]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5.

[3][4]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11.

[5][16][17][18]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4.

[7][9][11]沈玉顺.校长教育家成长机制解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41-45.

[10]顾明远.希望更多的校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J].人民教育,2010(Z2):58-60.

[12]胡东芳.从“学校保姆”到“学校领袖”——论校长的领袖思维及其养成[J].教育科学研究,2010(4):23-26,31.

[15]钟秉林.观念创新是高师院校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先导[J].高等教育研究,2010(5):1-5.

猜你喜欢

成家教育家校长
民工叹
六月农事
没有成家的人在夜里回家
著名数学教育家熊斌荣获Erdos奖
当代著名教育家冯恩洪获聘光明教育家书院副院长
六十岁最美好的年纪刚刚开始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教育家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