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西:石油公司腐败引发政坛地震

2015-05-28刘强

检察风云 2015年10期
关键词:腐败案塞夫贪腐

刘强

“清洗车”行动牵出巴西史上最大贪腐丑闻

巴西石油公司是巴西国内最大的公司,其在巴西经济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年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同时还为巴西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巴西石油公司也是巴西最赚钱的公司,有人曾经计算过,每向该公司投资一雷亚尔,巴西就能收益三雷亚尔。

此次贪腐丑闻曝光要从巴西联邦警察局开展的一次调查行动——“清洗车”行动说起。之所以取名“清洗车”,是因为涉案人员主要通过投资洗车店和加油站进行洗钱活动。2013年7月,巴西警方调查发现了建立在首都巴西利亚和圣保罗的一个洗钱网络。随后将调查重点集中在做外汇生意的阿尔贝尔多·尤瑟夫身上。2014年3月,尤瑟夫被捕后,与警方达成了成为污点证人的协议,并供出前巴西石油公司高管、公司供给部经理保罗·科斯塔是共犯。随着调查逐渐深入,发现该公司高管多次收受承包商贿赂,并向执政党提供政治献金。由于涉案金额达40亿美元,被称为“巴西史上最大的贪腐案”。这也导致总统罗塞夫的支持率大跌,在2014年10月的大选中,罗塞夫仅以不到3个百分点的微弱优势获胜,艰难取得连任,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是大选期间罗塞夫失分的主要诱因。

2014年12月,巴西南部巴拉那州联邦法院受理了对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中36名被告的诉讼,被控者包括巴西石油公司多名高管、政府官员,以及来自六家建筑企业的22名企业高管。这36人被指控涉嫌腐败、欺诈和洗钱等罪名。

2015年2月7日,据巴西环球网报道,巴西圣卡塔琳娜州一家公司因卷入巴西石油公司贪腐案于2月5日被警方调查,工作人员用了整整九个小时仍未将现场缴获的赃款、名表等清点完毕,金额之大令人咋舌。当天上午,巴西联邦警察展开针对巴西石油公司贪腐案的第九次大规模行动,这家名为Arxo的公司是重点稽查目标之一,警方在公司内查获巨额现金、500多只名表和多份重要涉案文件。现场赃款赃物的清点工作自上午9时持续到下午6时仍未结束。据悉,此次反贪行动覆盖巴伊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圣卡塔琳娜四个州的62个目标。Arxo公司与巴西石油公司有业务往来,并涉嫌向石油公司高层行贿,警方已逮捕Arxo公司一名合伙人及一名主管。

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对该公司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据巴西《环球报》报道,自去年巴西石油公司高层贪腐案被曝出后,该公司预计开展的41亿美元的投资项目不得不搁置。巴西石油公司被暂停的项目包括两处石油钻井平台的建设、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船只以及陆地交通工具配套设施增置项目。与此同时,巴西石油公司原与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合资建造的一处炼油厂的二期工程,因后者撤资而处于瘫痪状态。目前,巴西检察机关已对39人提起公诉,迫于贪腐丑闻所引发的政治和舆论压力,巴西石油公司主席格拉萨·福斯特及另外五名高管宣布辞职。

罗塞夫政府面临执政危机

罗塞夫政府之所以会牵涉进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可以追溯到2003年,罗塞夫出任前任总统卢拉的能源部长时,巴西石油公司就由她负责。从2003年至2010年,罗塞夫做了七年的巴西石油公司董事会主席。在这次贪腐丑闻中下台的巴西石油公司主席格拉萨·福斯特在2012年被总统罗塞夫任命为主席,她不仅是该公司历史上第一位女掌门人,在男性为主角的世界石油界也是比较鲜见的。福斯特和罗塞夫都出生在米纳斯吉拉斯州,罗塞夫在任总统前曾出任巴西石油公司主席,相同的职业背景和女强人路线使两人在2000年左右就建立起了友谊和信任。在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中,总统罗塞夫之所以成为了焦点之一,一方面福斯特是罗塞夫亲自任命的,反对党人士认为罗塞夫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另一方面是罗塞夫曾在腐败案发生期间任能源部长,与巴西石油公司有着广泛的联系,其所在的执政党劳工党也被指收取过巨额政治献金。

尽管在巴西石油公司腐败案中,罗塞夫已经被认定为是“干净”的政治家,但是由于人们认为她未能很好处理巴西经济问题,她的支持率也遭受重创。巴西GDP年增长率已从2010年的7.5%放缓至2014年的0.1%,同时通货膨胀在同一时期从5.9%上升到6.4%。2015年3月15日,巴西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圣保罗一名抗议者向媒体表示:“我爱巴西,我爱我的国家,但我厌倦了腐败。不管来自什么党,我们都厌倦了被抢劫。”民众不满情绪的根源有两方面:一是巴西对于官员腐败惩处力度过轻,甚至不惩罚。按照巴西宪法,对议会议员的调查需要议会批准,但这一过程往往要拖延数年时间,最终不了了之;二是在选举过程中的企业捐助问题。2014年巴西总统大选花费超过3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烧钱”的大選之一,据称竞选经费中有95%来自企业捐赠,不少民众担心此举将影响未来政府的政策立场,还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示威活动发生后当晚,罗塞夫就责成司法部长和总统府秘书长召开记者会,就民众最关注的腐败问题,他们承诺将于近期公布系列反腐计划。3月18日,罗塞夫公布并签署了这一系列法案。罗塞夫在讲话中坦承腐败问题如同“有害的遗产”,已经长期存在于巴西社会,“巴西需要战胜这一问题”。她表示:“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总统,我对于反腐的承诺和决心都始终如一。”此次罗塞夫签署的反腐法案包括加大对非法获利、收受非法政治献金行为的惩处力度,收缴非法获利的财产,禁止任何有违法记录的人担任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不过法案还需要在参众两院投票通过,而这往往需要数月时间。

巴西反腐道路坎坷

根据国际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的“2013年全球清廉指数”报告,巴西和南非以42分并列第72名。2011年巴西清廉指数排名第73,2012年巴西排第69名。由此可见,巴西属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的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数据,2013年巴西GDP总量2.503万亿美元,高居全球第7位。美国《国际商业时报》称,2013年,巴西因腐败损失了190亿至320亿欧元,相当于该国GDP总量的2.3%。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巴西加大反腐力度,矛头直指各级官员,先后有包括总统在内的多名国家领导人因腐败离职,萨尔内总统因任内发生普遍腐败被国会质询,科洛尔总统因腐败问题被迫下台。就连受民众热爱的巴西前总统卢拉,在2011年2月也因被指在总统任期内滥用公共资金,为一家私人银行牟利,遭到巴西反腐机构的立案调查。卢拉曾两度出任巴西总统,其第一任期(2003年-2006年)的办公厅主任若泽·迪尔塞乌,早前被最高法院判处大约10年监禁。此案涉及38名被告,600多名证人,贪污、洗钱、不当挪用政府资金等罪名,5万页的卷宗也是巴西最高法院首次审理涉及如此多被告的案件。巴西利亚大学的一名政治学家也表示,假如38名被告的罪名全部成立,无疑是对巴西政坛敲响了警钟:“贪污一定会遭到法律制裁;反之,巴西的法治与司法权威将荡然无存。”

巴西的腐败问题还有很多制度层面的因素,巴西公务员一直被贴上腐败和豁免的标签。巴西法律规定,参议员享有刑事豁免权,从而使有腐败行为的议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免受腐败罪的指控和追究,而且,巴西腐败犯罪基本上没有追缴制度,许多贪官挪用公款,收受贿赂的行为一旦被揭露,最多是被免除公职,所得财物基本无人追究。由于腐败风险远远小于其所得利益,这就使许多贪官在利益驱使下几乎无所顾忌。

巴西的反腐道路任重道远,身为“金砖四国”的成员之一,巴西为政府官员提供了相当优厚的薪酬待遇,一般政府公务员的平均月薪约为1800美元,是巴西居民水平的4倍;巴西一名司局长的月薪更是可达1万至2万美元,高于美国同级官员。但即便如此,巴西政府仍然面临高薪难养廉的窘境,这恐怕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反腐败法案的制订和完善,从立法和制度层面加强政府廉政建设。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腐败案塞夫贪腐
魏晋时期的清廉与贪腐
青海木里煤田腐败案背后的“保护伞”
难处
隐性贪腐不“隐”,仅是违法犯罪性质不“显”
罗塞夫被推向“最终审判”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村官贪腐背后的权利困境
本期导读
卢万里:贵州原交通厅长被判死刑
沙龙:以色列总理四面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