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发展中的“望闻问切”

2015-05-28马江驰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望闻问切名医医术

马江驰

最近,北京积水潭医院一位烧伤科医师在微博上质疑中医能够把脉判断怀孕,并悬赏5万元发起挑战。此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一位教师和成都一名老中医宣布接受挑战。这则消息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

且不说谁真谁假,也不论孰对孰错,但作为中西两种医学技术,自有其精妙之处。无论哪种医术,对于病人,最关键的是诊断病因。西医靠先进的仪器,中医则靠精妙神秘的“望闻问切”。作为国人,对西医很尊崇,但对中医却情有独钟。

“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凡夫俗子,而非金刚之体,神仙之躯,在风霜如刀,泥沙俱下的岁月长河中,日销月铄,难免筋骨退化,体质下降,病魔入侵。这时,最需要的是有悬壶济世的名医出现,所谓名医,最让人心服口服的就是精妙准确的诊断,而诊断的手段最能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神乎其神的“望闻问切”。名医用如炬的眼睛,仔细观察患者的气色神态,初步判断病症。在“望”的基础上,有仔细地“闻”其声息,加以进一步判断。同时,还要仔细地询问患者的饮食起居心理感受等等,佐以诊断。当然,最神奇的定诊还是“切”,名医会用自己的三根指头,根据患者脉象的深浅强弱变化,最终确定患者的病因,然后加以辩证思索,对症下药。

同样的道理,作为一所学校,无论历史多么悠久,无论成绩多么辉煌,也无论影响有多大。也会像一个人一样,日积月累,轻者会偶染小疾,重者则会大病缠身,祸不单行。小病不治,违疾讳医,则会集小疾成大病,若大病缠身,再不及时治疗,及时对症下重药,红消香断为时不远。

所以作为一校之长,即是一个团队的带领着和构建者,也是这个团队的主治医生。这个主治不好当,他不是艺术低劣的庸医,应当是妙手回春的名医。要做名医,首先要大量阅读《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其次还要师从名师,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中仔细揣摩最基本最精妙的“望闻问切”医术。而校长这个名医所读的经典著作就是各种教育理论著作,所从名师就是功成名就经验丰富的校长、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就是多年在学校各阶层工作历练,“望闻问切”的精妙医术就是学校发展诊断的思路、方式、途径和方法。

那么,什么是学校发展诊断中的“望”?其实,“望”就是看,就是观察。作为校长,永远没有坐在办公室掌控一切的可能,永远没有闭门造车的可能。否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不经常性地深入师生,深入学校各个处室,就永远不会看到老师是否敬业,学生是否好学,后勤是否保障,物资是否节约,制度是否执行,令行是否禁止,结构是否正常运转。“望”的时候,要有一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慧眼,要有看穿一切迷障的火眼金睛,要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望”是校长对学校发展诊断的首要技能。有一位名校长曾说,永远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的名校长,我的成功经验就是每天在学校各个地方至少走两遍,就当锻炼身体。

其次,何为校长的“闻”?常言道,耳闻目睹,有了目睹的感性和第一手材料后,还需耳闻。耳闻就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对于各个层面的教师、学生征求意见。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若两耳塞豆,即是雷霆万钧也充耳不闻。当然,对于所闻,也要有明细冷静的判断,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心智滤掉那些阿谀奉承之音和狺狺之言。

再次,何为校长“问”?“问”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在“问”的过程中,必须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深入师生,广泛征求意见,大量收集各种信息,汇集分析,理性判断。最忌漫无边际的滥问,无的放矢的乱问,敷衍塞责的随意问。“问”还要选对象,要向危言危行的人问,要向忧校忧教的人问,要向仗义执言的人问,若问的是蝇营狗苟或阿谀奉承的小人之言,不仅问不出病因,反而会误诊。自古忠言逆耳利于行,校长这个大夫要有礼贤下士的胸怀,更要有从谏如流的修养。

最后,何为校长的“切”?四种诊断技法,最为精妙神奇当然算“切”了。因为他是在前面三种诊断的基础上,触摸感知,盖棺定论。这就需要校长必须从校长的神坛上走下来,深入教育教学一线,与师生打成一片,亲自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只有这样,才会与学校的各个器官来个亲密接触,才会对学校某个器官的疼痛感同身受,才会准确定位,找到病原。

作为校长,要随时随刻诊断学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如果运用娴熟了,就会及时准确诊断,然后对症下药,手到病除,成为妙手回春的一代名医,学校也会永葆青春的活力。

当然,在当今社会,要治病救人,更需要中西医结合诊断,还需要与其他名医专家的会诊。但无论如何,绝对不能做违疾讳医的蔡桓公,也不能做招摇撞骗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骗子。

猜你喜欢

望闻问切名医医术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论医术与医德的“轻重”
“望闻问切”有效开展内地西藏班高中汉文的教学
“望闻问切”在数学解题中的巧用
五禽戏
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描写看清初的物质文明和生活
讳疾忌医
名医
“名医”如何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