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2015-05-28连爱芳
连爱芳
摘 要: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美术欣赏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能让学生正确认识美学观。但是,初中美术欣赏课却是多数教师觉得较难掌控的一种课型。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鸦雀无声,师生课堂地位冲突,或是教学容量大,课堂教学时间总是不足,抑或是学科性与人文性失衡,如何上初中美术欣赏课,提升课堂有效性?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的现象。本文以《丰富多彩的亚非拉美术作品》一课为例,就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与各位同行做一探讨。
关键词:亚非拉美术;欣赏;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引言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总是不断的在思考,如何上好一节课?这关系到几个问题:第一,教什么?——这是教学内容的问题。第二,怎么教?——这是教学方法的问题。第三、教的怎么样?——这是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问题。立于学生本位,我们还需思考,“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怎么样”的问题。这一切都归结成为我们现在不断在追寻的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如何让这一节课有效、高效?我认为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内化。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内在不足,才用外在来弥补。而这里的内在应该就是教师本身对教材理解的水平、品质和深度。教材是教师同学生进行互动的平台,是师生形成“对话”的媒介。教材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可参考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美术学习活动的依据。在面对教材时教师常常有这样的疑惑:到底应如何理解与把握教材?如何体现学科特点?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些也都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思考、探寻的问题,下面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丰富多彩的亚非拉美术作品》一课的教学思考为例,就上述问题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如何解决知识容量大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冲突问题
知识容量大是欣赏课型中常遇到的问题,很多教师总是希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的给予学生最大化的知识容量,这往往容易造成“满堂灌”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学生“消化不良”,教师疲惫不堪。也因此,如何解决知识容量大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冲突,成为了我们课堂教学所面临的第一大疑难问题。尹少淳教授在《新编美术教育学》中非常形象的比喻出美术教科书同教师、学生间关系,他提到“美术教科书不应该是‘一件成衣,因为一件成衣不一定适合不同身材的人,而更应该是‘一块布料,美术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体型灵活而自由的剪裁,以便与自己所教的学生完全‘合体”。这段话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量体裁衣”,依据学生情况,灵活地、富有创造性的“优选活用”,在教材的“用”与学生的“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丰富多彩的亚非拉美术作品》一课,内容涉及了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教材中选取了两河流域时期亚述、新巴比伦、波斯、柬埔寨、日本、印度、埃及、玛雅等地域代表性作品,旨在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为学生建立一个宏观的亚非拉美术印象。教学内容总体上呈现出地域广、跨度大、知识面广,难度大的特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艺术特点也有所不同。学生既要掌握不同国家的艺术特点,又要了解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很难达成教学任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要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因此本课教学任务应是:让学生掌握亚非拉美术欣赏的方法并建立对亚非拉美术的宏观印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教材设计教学:
1.善用加减法让教学更具可操作性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材为依据,从亚非拉美术作品中选取代表性地域的典型代表作,以点带面,深入分析,有效减小知识容量。同时设置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搭建知识框架,掌握美术欣赏的一般方法,给予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据所分析的作品,补充教材中未提及的相对应的作品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亚非拉美术作品同地域文化间的关联,从而有效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2.课前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知识无限,但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能给予学生的知识总是有限的。教师可将在课堂中无法一一涉及的美术作品及其文化背景,设计到课前探究学习单,引导学生按地域划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资料的收集整合过程中,对所负责的地域美术作品及及文化能够有一个较为宏观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这种“有备而来”也为课堂学习做好了知识和心理铺垫,不但能有效减轻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二、如何解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冲突问题
在面对欣赏课时,由于知识容量和欣赏课型的问题,许多老师习惯性的选择讲授式教学法。讲授法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方法,尹少淳教授在《美术教育学》中指出:“讲述能力是判断一个教师职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优秀的讲述者和好的、适当的讲述能够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原因,相反,一个拙劣的讲述者和差的、不适当的讲述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在《丰富多彩的亚非拉美术作品》中,我曾尝试以讲授法为主,创设教学情境,以旅游的形式串联本课,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及其与地域文化的关联。在尝试教学中我发现,在欣赏课型中讲授法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帮助学生直观记忆,但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法,易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学生茫然记忆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弱,更多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产生冲突,学生主体性地位如何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我重新审视教材,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最大化放手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讲:
1.设计课前探究学习单,明确分工,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艺术作品及其文化资料的收集,提升学生的资料收集及合作学习能力。
2.以学生为主讲,将课堂还给学生。各小组选择适当的汇报形式(如演示文稿、视频、文本等),整合所收集的资料,形成完整的汇报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主持者、引导者的角色。
3.设置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比较埃及金字塔与玛雅金字塔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4.“教”的过程贵在引导,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游客”与“向导”进行“对话”,充分质疑。思维止于结论,起于问题,有目的的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问题中积极思考,形成思维碰撞,努力得出自己的结论,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最后由教师结合小组展示情况、反馈等进行补充、总结评价,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程理念。
三、如何有效协调美术的学科性与人文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通过美术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美术课程标准》对于第四学段“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为:“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由此可见,在欣赏课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科本位知识,还要将美术作品融入文化情境中,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地域特征等,加以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和判断,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感受与认识,避免一味的强调美术本体与技能,使课堂陷入单薄、枯燥乏味的境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较易出现重学科本位而轻人文性质,抑或是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等现象。如何在学科性与人文性之间取得协调?也是我在《丰富多彩的亚非拉美术作品》一课教学中思考的重点。美术作品的人文性,一直是学生在赏析作品时较为薄弱的地方,在学生课前探究活动中,我设置了一些明确的指向性问题,指引学生先行了解美术作品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如“印度研究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专题探究活动:①印度美术概况(3句话简介);②印度宗教文化概况(3句话简介);③印度美术代表作品3-4张(包括建筑、雕塑、壁画等不同类别作品各1张,并附作品基本信息,如名称、类型、时代等);④立足美术本体,从造型、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并结合印度宗教文化特点,深入分析课本图片《持莲花菩萨像》。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汇报结果,立于学科本位,适当的补充各地域作品同地域宗教文化、历史背景等之间的联系,并由此总结与梳理文化对美术作品特点形成的影响,以便给学生对各地域的美术有更为全面宏观的印象。如学生分析《持莲花菩萨像》时,结合印度佛教精神,分析作品中菩萨形象的塑造特点,使学生明白印度宗教文化是印度美术表现题材的主要源泉,同时它又反过来影响着印度美术,印度美术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或哲学观念的隐喻,而非审美观照的对象;以及亚述之师与亚述王权崇拜的联系;埃及“来世文明”对埃及金字塔、壁画特点形成的影响等等。由此有效協调了美术的学科性与人文性。
教学作为一种艺术,一堂课即如一件艺术作品,教师在量体裁衣,优选活用的过程中,应给予学生一颗优化的种子,让学生浇灌其生根发芽;给予学生一份旅行宝典,让学生不断探索新视界;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点燃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信心,这也许就是教学的艺术。也是我们自身不断攻克难题,做学习型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做进步型教师,走向成熟与收获的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