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断面隧道穿越滑坡体处治技术

2015-05-28尹万辉陈永乐

湖南交通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限界抗滑桩滑坡体

尹万辉,陈永乐

(温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温州 325000)

1 工程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某隧道为某市政公路隧道,桩号为K1+260~500,全长240 m,为城市双向交通隧道,隧道设计时速为50 km/h。由于隧道为过人、过车双用通道,因此在隧道两侧分别设置了2 m 宽的人行道,车道宽度为2 ×3.5 m,两个余宽均为0.5 m,建筑限界总宽度为12 m,高5 m;隧道内轮廓拱部圆弧半径为6.52 m,总宽度为13.03 m,高8.91 m。从建筑限界及内轮廓可以看出该隧道为典型的大断面隧道,建筑限界及内轮廓见图1。

隧道纵断面纵坡为3%的下坡,见图2,围岩从上而下依次为全风化板岩、强风化板岩,围岩稳定性极差,尤其是隧道进口段处在滑坡体中,滑裂面见图所示。从地面线可以看出洞口段路基处在低洼地段,路面设计标高离低洼底部的高度约为15.8 m。

图1 建筑限界及内轮廓(单位:cm)

图2 进口段纵断面(单位:m)

存在的问题: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隧道进口段处在滑坡体中,隧道开挖会影响滑坡体的稳定;隧道为大断面隧道,扁平率小,对隧道结构不利,在软岩围岩中隧道衬砌结构容易产生较大的变形。

2 方案设计

针对该工程的特点,洞口滑坡体采用抗滑桩、反压回填进行处治,见图3,即在K1+265 处打入2 根抗滑桩,抗滑桩离隧道衬砌的距离为4 m(分布在隧道衬砌两侧),桩长19 m,嵌入强风化岩的长度为8 m,为C30 钢筋混凝土桩,截面尺寸为1.5 m ×2.0 m,见图4;隧道开挖之前先对洞口段路基进行反压回填,回填坡比分别为 1∶3、1∶5,反压回填有助于滑坡体的稳定;大断面隧道二次衬砌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为50 m,初期支护为26 cm喷射混凝土(内含18 工字钢)结构,径向锚杆为D25中空注浆锚杆,见图4;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如果采用常规的开挖方法进洞,容易导致山体滑坡,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决定洞口段隧道开挖方法为CD 法,开挖进尺为1.5 m,见图5。

图3 滑坡处治断面(单位:m)

图4 衬砌结构(单位:cm)

图5 开挖方法

3 数值计算

为了探讨隧道进口段处治效果,采用MIDAS 数值计算软件对该段进行三维开挖模拟。MIDAS/GTS 数值计算软件对隧道开挖进行模拟,开挖之前,围岩均处在一定的初始应力场中,隧道开挖之后,初始应力场的改变引起了围岩位移发生了改变,MIDAS/GTS 通过杀死单元来模拟开挖掉的单元,采用激活单元来模拟新单元的建立。计算主要得出隧道开挖之后滑坡体稳定系数、隧道衬砌位移及应力。

3.1 材料参数及计算模型

计算中,隧道衬砌、抗滑桩均采用实体单元来模拟,本构关系为弹性;围岩采用实体单元模拟,本构关系为摩尔库伦,材料参数见表1所示。

表1 材料参数表

计算模型横向(X 方向—隧道线位方向)取150 m;竖直方向(Z 方向)取 80 m;纵向(Y 方向)取50 m;边界条件为横向左右固定,竖直方向底部固定,纵向前后固定,计算模型见图6、图7所示。隧道开挖方法为CD 法,开挖进尺为1.5 m,总共开挖45 m(穿过滑裂面15 m)。

图6 整体模型

3.2 计算结果分析

3.2.1 山体安全系数分析

安全系数是评价滑坡体是否稳定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过计算可得隧道开挖前山体的稳定系数、隧道开挖后山体的稳定系数。选取计算结果中的一个剖面进行分析,见图8、图9,通过计算可得出处治之前山体安全系数为0.85,小于1.2(公路隧道规范规定山体滑动稳定系数要大于1.2),表明山体是不稳定的,对山体进行处治开挖之后的安全系数为1.6,大于1.2,说明处治之后隧道开挖山体是稳定的,隧道开挖后,滑坡体并未滑动。

图7 隧道结构模型

图8 处治前山体安全系数

图9 处治开挖后山体安全系数

3.2.2 隧道衬砌分析

由于隧道开挖之后先施做初期支护,因此初期支护的稳定性尤为关键,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初期支护位移及应力,见图10、图11。

图10 位移

图11 应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初期支护拱部最大位移为1.57 mm,底部最大位移为2.58 mm,初期支护位移不大;初期支护最大压应力为3.11 MPa,发生在拱脚位置,由于初期支护为C20 混凝土结构,公路隧道规范中C20 混凝土最大容许压应力值为7.8 MPa,因此可以看出隧道开挖支护后初期支护结构是稳定的。

4 结论及建议

大断面隧道穿越滑坡体,本文对大断面隧道衬砌进行了设计,并对滑坡体进行了处治,处治方法为反压回填+抗滑桩,隧道开挖方法为CD 法,开挖进尺为1.5 m。通过计算得出山体开挖之后安全系数为1.6,表明山体是稳定的;计算之后得出隧道初期支护拱部及底部位移分别为1.57 mm、2.58 mm,最大压应力为3.11 MPa,位移及应力均较小,说明隧道衬砌是稳定的。由于隧道为大断面隧道,且穿越滑坡体,因此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对山体地表位移及衬砌变形进行监控,以便及时了解山体的稳定性及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在施工过程应该坚持“弱爆破”的原则,尽量减少对山体的扰动,同时隧道采用注浆小导管对初期支护进行锁脚并注浆。

[1]耿 杰,高 勇.浅谈抗滑桩在山体滑坡段处治的应用及施工技术要点[J].湖南交通科技,2013,39(1):16 -18.

[2]郑 浩.张花高速公路楠木溪隧道滑坡处治[J].湖南交通科技,2011,37(2):153 -154.

[3]JTG D70 –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4]晏启祥,何 川,姚 勇.软岩隧道施工特性及其动态力学行为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3):572 -577.

[5]龚建伍.扁平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力学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研究所,2008.

猜你喜欢

限界抗滑桩滑坡体
方截面抗滑桩旋挖钻成孔工艺探析
新疆BEJ山口水库近坝库岸HP2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设计关键要点
公路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
强震下紫坪铺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效应
限界检查器设置方案的探讨
地铁隧道施工偏差限界检测软件开发与应用
卧虎山水库溢洪道左岸滑坡体稳定分析及加固
对铁路限界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