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有个清代楹联村
2015-05-28解维汉
●解维汉
灵泉村党氏祖祠大门砖雕楹联
文化部、财政部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零一三年九月联合公布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中,合阳县坊镇灵泉村赫然在列。从西安乘汽车上高速到合阳,需要两小时的车程。村里至今遗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群落,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大将党守素,民国陕西著名学者党晴梵的故里就在灵泉村。城墙、祠堂、砖雕、拴马桩、躲避土匪的寨子保存完好,十多部电视剧在这里取景,古村却鲜为人知。
党姓人由宁夏西夏党项族迁移而来
灵泉村在黄河西塬畔,合阳县城东十五公里。据说,早先村东南深沟内有一眼甘泉而得名灵泉村。村西北、东北、东南各有一座土山,分别叫寿山、禄山和福山。村南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连。
村庄分城内城外两部分,城内东西北三面环沟,并修有城墙保卫村庄,内城残存的一段城墙据说是康熙年间修建,南侧沟边悬崖长有一棵粗壮的皂角树,古老苍劲,郁郁葱葱。城门一共有三座,东、西、南各一座。东门外有路直通躲避土匪的寨子,一有匪情,村人就出东门躲进寨子里,寨子里还备有土炮可做防御。东门外不远还有一座韩信城,传说当年韩信出征山西途中曾在这里练兵。除城门外,城墙为土制作,高处约七米,厚半米到四米不等,周长约三千米。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地段部分城墙倒塌断裂,南面瓮城城门及城墙尚完好。城内街道以东西为主,一共有两条南北街,四条东西巷道。城内建筑多为清末建筑风格,房屋高大,气宇轩昂。
南门是一座古朴的单洞式城门,门匾雕刻四字『人心安堵』,两侧连接着坚硬的夯土城墙。城门内门匾也雕刻四字『财阜南熏』。里面原是一座瓮城,西侧不远还有一座西城门,门洞外上方的字迹模糊刻着『笏拄西爽』,门边隐约残存『干社会主义』的红色标语。南门里右侧是一排戏台式建筑,称为三义庙,为五间厅,如今演变成演戏的戏台。庙前的石旗杆和石雕栏板是『义聚合』商号捐资刻成的,巨兽背负石旗杆立于殿两侧,前檐下方有八块石雕栏版,上面的花鸟虫兽雕刻十分精美,各有寓意。据镶嵌在三义庙旁墙壁上的石碑记载,康熙三十七年四月修建城门洞,其他的土城墙是在清朝同治时期一场战乱后,由清朝政府组织重建,当时劳力不够,特地从韩城、澄城等县调来大量民工,历时三年完工。
再往里走,看见路右侧有一座小院,房舍高大,门外高挂『民俗馆』三字,但大门紧锁,外面堆着废砖烂瓦。据说这里曾是党氏小祠堂,从院外看里面建筑,为三进院落,有门房、腰房、上房。
小祠堂隔路对面就是党氏祖祠的古老祠门,门楼上方为飞檐翘角的歇山式顶,两侧八字墙上有一副斑驳的砖雕楹联:
受姓西来,瓜绵椒衍;
脩祠东向,山峙河横。
楹联明确说明村里的党姓的人,是由西部少数民族党项族迁移而来。这里曾为村委会驻地,也曾作过灵泉村卫生室,现已完全空置。门口侧的一间井房里有一口老井。祠堂大门常年紧锁着,带领我们参观的雷向博,打电话辗转找来五十岁的村长党建森,打开了祠堂门,我们走进去,看见前院是一座狭长的天井,两侧厢房空空荡荡,后面是齐整的腰房献殿,虽则木料很好,门窗雕刻精美,但室内空无一物。出腰房后门,跨过一道隔槽,就进入高大的正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殿前大柱上悬挂的一副黑底金字楹联:
忠义参天地,讨魏伐吴,三分一统扶汉室;
精诚贯古今,伏魔荡寇,异姓同心佐熙朝。
此联上款题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岁正月榖旦』,下款题『恒聚人等薰沐叨献』。党建森介绍说,此联原悬挂在村里的东三义庙,后来这座庙拆除了,就把楹联搬过来悬挂在这里。左右两侧山墙上各有一幅砖雕图案。庭中摆放着一辆小型双轮马车,上有标牌『党晴梵先生乘坐过的轿车』。
党晴梵(一八八五——一九六六)是合阳坊镇灵泉村人,中国民主同盟会成员,一九一五年加入陕西靖国军讨袁,任第一路军参谋长,一九四八年进入陕甘宁边区,任边区政府参议,西安解放后,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兼教育部副部长,当选陕西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副主席。精于金石书画鉴赏,擅长书法。文革中被迫害至死。我询问党晴梵先生的故居是否还在,党建森回答说,原先有,前几年已被拆掉了。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标题是『重修党氏宗祠碑』,记述着这座祠堂的悠远历史。靠墙还有一块碑额,刻着三个大字『记荒文』。同行的合阳中学历史老师马百全说,这是记述光绪丁丑三年(一八七七)合阳遭受巨大灾荒年间的真实惨象,为党德荣先生所撰写。
党建森介绍说,全村党姓人最多,最早系从宁夏西夏迁移而来,明代到大荔,再到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最终迁到合阳,先是在合阳王家庄,一家分为弟兄两个,后来就到了这里。目前全村有五百余户人家、一千九百人,城墙内老村大约有二百余户,居住者大部分为老年人。有三分之一都迁移出去了。目前村庄青壮年多外出西安等地打工,从事建筑、装修行业者多。很多老房老院特别是保存完整的四合院都拆除了。前些年,申报中国古镇名村,没有批下来。近几年又申报中国传统村落,这一次批下来了,就等资金下来,按照整体规划投入保护。
党氏祖祠南邻十间厅,为村办综合厂。红柱红门,很像古建筑,党建森介绍说,这排房子是公社化年代用村里拆除的老房子的旧木料盖的,样式很像老建筑。村东头还有一座格局很小的菩萨庙。
曾是黄河西岸的财东村
合阳县位于陕西境内黄河西塬畔,古称『有莘国』,是黄河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诗经》首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发生此处。灵泉村地势较高,相对缺水,村东建有一个涝池,青石铺底,四周有青石雕刻的狮子镶嵌在石壁里做四方保护神,蓄积雨水供村民吃饭、洗漱使用,可以想象当时村中的富裕程度,如今已经基本废弃,只作为洗衣、牲畜饮水的场所了。
党姓是灵泉村四个老姓之一。最早到这个村的是支家,据说汉末他们从甘肃敦煌迁来的。当时,合阳有个县令是敦煌人,他们利用这个关系,迁徙到合阳。虽然他们来得早,但村里留下的后人不多,现在约有四五家人。第二个到这个村的是党家,党家人是西夏后代,他们的先人是『军人』,打仗留在了这里。其他两个老姓有李、王,但在村里没有后人,现在李、王姓都是后来到的。
旧社会灵泉村住着很多有钱人,被称为『合阳的财东村』。灵泉人历来善于经商,自明末清初灵泉村初具规模到民国时期,村子当时有『四大家,八小家,二十四个匀户家』之说,拥有著名的『四大商号』:如经营茶叶棉花的恒聚丰、经营茶叶药材的聚义丰、经营海产品的正吉利。传说当年正吉利经营海产品积压甚多,后来慈禧太后西逃到陕西,整天要消费海产品,困境中的正吉利因此得救了。福山庙也是灵泉村人开发经营,何庆伟投入八千万元,开发并管理福山运营。
当年大的商号还有长发丰、聚义永、三义正、恒聚昌等(一说义聚合、义聚正、长庆丰、恒聚昌),下行货主要是药材、水烟,上行货主要是丝绸、海产品。名扬西北乃至全国,商号遍布西安、太原、汉口、广州、甘肃、宁夏、福建、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四大商号的运输车队,沿途均由自己的店铺提供休息、饭食,在经营的黄金时期,可以用『日进白银千两』来形容当时盛况。禾合号捐献的九连灯当年悬挂在关帝庙中,据说是清朝从大英帝国进口的稀罕之物,现存合阳县博物馆之中。财富的积累为大兴土木奠定了基础,于是灵泉村出现了一座座具有特色的明清民居建筑。
历史上灵泉村历经数次劫难,尤其清末同治年间的连年战乱,灵泉村的商业活动大受挫折,城墙没有给灵泉村避免灾祸,反倒带来灾难。由于有城墙,易守难攻,村中富裕人家较多,各路军阀、土匪喜欢选择在这里驻扎,村子成了战场,村民被迫给军人做饭、送饭。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一部队攻打灵泉时,团长被守军击毙,其侄子带余军破城后,要将城内人斩尽杀绝。村民得信,在村内设了一个大灵堂。团长侄子见状,改变了主意,对部下说,其叔父之死与村民无关,向空中放枪,抢掠大量财物后离去。由于战乱,一次就被烧了一千多间房屋,被杀了四百多人,灵泉村大受挫折,到了民国初年,又被部队抢走四十八大车金银财宝,灵泉村彻底衰落了。抗日战争爆发后,敌机不时来合阳轰炸,炸毁了一些民房。有的民房是被自家主人拆掉了,将木料送到前线去。文革期间,村民为了保护墙上的砖雕,用泥把墙糊平,使许多砖雕得以保存到现在,福山上的庙宇石刻佛像、楼阁却受到了破坏。
楹联牌匾彰显耕读社会文化理念
我走进民俗馆斜对面一家前巷三十九号的古老院子。几位老人在门外闲坐,门口有拴马桩、上马石,大门门楣刻着 『平为福』,门框下部有雕花方形石门墩。征得主人许可,我们走进院子里参观,门道位于院子的一角,正对大门的厦房山墙外凿有一方砖雕神龛。上部刻一个『福』字,神龛两侧是微型砖雕对联:
安土培元气;
敦仁有太和。
入院看到,这是一座标准的关中四合院,整个院子由门房、上房、两座厦房围成,齐整对称。上房门窗有精致的木雕花格和图案,正壁供奉几排祖先牌位的木龛两旁也有一联:
赞之在旁,望之在上;
俊乎如光,忆乎如闻。
另有一户人家大门门楣上刻着 『居之安』,反映了主人安之若素的平和心境。
还有一户人家有一块 『义重周急』牌匾,其字笔力洒脱,豪放苍劲,可惜被主人用作饲养室的门。
村中老井,门楣上书『道通四海』,早已废弃不用。
村中有一户人家古民居构件保存最完整,拴马桩、上马石、马头墙、高门楼,雕刻精美,但大门两侧墙上写着『严禁拍照,谢绝参观』。
灵泉村民居大部分仿照北京四合院形式建筑。院落大门外有上马石、拴马桩。上马石四周雕有戏曲人物,吉祥图案。拴马桩造型奇特,是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为『庄户人家的华表』。进大门,两侧看墙刻着对联式的家训。迎着大门是刻在厦房山墙上的照壁,照壁有精美细致的砖雕图案,也有在照壁下放石狮子的,意在镇宅避邪。上房中门都由木格子组成,木格子后糊纸,称『糊门』,糊门有『金榜锁梅』一类图案,做工精细;下有浮雕戏曲故事或『兰桂齐芳』『平安富贵』等吉祥图案。上房供奉祖先牌位,又兼红白喜事待客。两边厦房住人,门房放置杂物。若院子为两进式,中间有腰房,从门房腰房到上房依次升高,取『步步高升』之意。上房的木隔门,上面内容多是『金链锁梅花』等花格子,下半部浮雕『兰桂齐芳』等图案,显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村后巷南边中间分支祠堂门首,曾经挂有李自成大顺政权所赐的一块『开国元戎』牌匾。灵泉村的古民居中,装饰题材主要包括文学典故、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反映了人们对忠义礼信在品性上的强调与重视。
城内保护最完整的古民居,为清光绪年间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多保留了民居的屋顶的建筑花样、门礅,而其他部分则更偏向实用的现代陕西农村建筑。目前还残存着的艺术作品有:石雕、砖雕影壁、木雕门窗。石雕包括:拴马桩、门礅、上马石等百余件,多为狮子、莲花、喜鹊、马、瓶、香炉、人物等造型。砖雕有神龛、壁字、屋瓦、檐角、影壁画,雕刻细,多有花纹、云纹、龙头等。木雕门窗,花纹细腻,多为牡丹、花瓶等吉祥图像。目前古建筑被破坏严重,大部分建筑已经被修。有村民将原来屋子废弃而搬出城外重新盖新房,没有翻修的民房多为危房。
大门两侧的墙上遗存着或凹或凸雕刻楹联,多是勤俭持家,读书重教内容,这反映灵泉村人重伦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代又一代灵泉村人经商重义,寒窗苦修,希望最终能够入阁拜相,光宗耀祖。
村中四十一号大门外两侧砖墙刻着:
处世奚光,量贵宽宏才贵敛;
修身有要,家能孝弟国能忠。
另有一家大门上刻有:
惟俭与勤,踵前人之武武;
既耕且读,垂奕祀而绵绵。
一户人家的砖刻门联为:
凿井耕田,忘帝力于何有?
出作入息,安晋分之本然。
一户人家的砖刻门联为:
持躬无别法,宽而恕,介而和,肆性情,学问事功,时占道履;
训俗本遗规,结以恩,绳以义,合孝友,睦姻任恤,典备书升。
灵泉村古民居为砖木结构,自然损毁和老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人们『审美心理』发生变化,村里部分房屋被拆除,改建成新式建筑,使原有的历史文明文化载体被拆解得支离破碎,这种破坏远远大于自然破坏。灵泉村里以前满街的拴马桩、门墩石、老门、家具,如今被一些文物贩子收购或者盗走。三义庙青石护栏上的雕像也被一些利欲熏心的文物贩子砸毁搬走了。灵泉村人期待着在政府或者有关方面的大力扶持下,成为古民居保护的良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