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州:清末民初的楹联创作与雄浑联风

2015-05-28张亦伟

对联 2015年23期
关键词:联语徐州楹联

●张亦伟

梁武帝普通六年(五二五),时任太子仆掌东宫管记的刘孝绰因故被罢官。罢官后,这位『少有盛名,而仗气负才』①的彭城才子,在自己的门上贴了这么两句话: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宋代陈应行所编的《吟窗杂录》和元代林坤所辑的《诚斋杂记》中对此都有记述。据谭嗣同考证,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副楹联。②谭嗣同的考证,不仅把楹联的历史上推了四百多年,而且引证出徐州是中国楹联故乡的重要史实。③

一千五百年后,在刘孝绰出生的这块土地上,又出现了一个楹联创作的群体,留下了大量的楹联作品,为丰富徐州文脉、为楹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均是各自领域中的风云人物,一时俊彦,对其进行研究,既可以佐证史实,又可以丰富联史。楹联发展到明、 清两代,可谓盛极一时,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上有皇帝提倡,下有名臣躬行,朝野上下,蔚然成风。这一时期,楹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优秀楹联大量涌现,楹联名家层出不穷。徐州作为中国楹联的发祥地,至清末民初,在翰墨飘香的云龙书院,又走出了一个联家群体,其共同的特点是联风刚劲激越、豪迈跌宕,形成了足以影响后世的雄浑联风。

徐州自古崇文尚武。明朝嘉靖年间,江苏共建书院十九所,徐州就占有六所。清朝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徐州知府李根云为『涵育而熏陶士子』,④创设了闻名遐迩的徐州云龙书院。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诸多人才,仅光绪一朝,就出现了韩志正、徐树铮、张伯英、祁汉云等知名人物,他们或从政、或从军、或从艺、或从文、或从教,且善于将各自参加活动的感受,用楹联的形式抒发情感,记录历史。

韩志正(一八六八——一九三六),字元方,徐州府铜山县敬安乡陈庄人。幼入塾馆,后进云龙书院,清光绪癸卯科(一九零三)举人。光绪三十二年(一九零六)留学日本,在东京拜会了孙中山先生,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第一任铜山县民政长(县长)。一九一八年秋,韩志正以众议员的身份到达广州,当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并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护法政府。护法运动失败后,韩志正返回故里,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创办了铜山县第一所女学堂。铜山县劝学所改称铜山县教育局后,他出任第一任局长。著有诗集《云间集》、《丁卯六十感旧诗》,集后附楹联六十六副。

韩志正是知名的革命家、教育家,其楹联作品自然流露出一种豪迈气概。如《赠革命同志》:

始信疾风知劲草;

还从佛日笑拈花。

上联赞扬了革命同志节操坚定,经得起考验。下联喻与对方心心相印。

再如《挽孙总理》:

旋转乾坤,自有大名光国史;

合和南北,长留正义炳人寰。

此联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历史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徐树铮(一八八零——一九二五),字又铮,号铁珊、则林,徐州府萧县官桥镇醴泉村人。自幼跟着父亲徐葵南学习,后入云龙书院。一九零一年,徐树铮弃文从武,离开徐州北上,被荐为段祺瑞记室。一九零五年,被保送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就学,一九一零年学成回国。曾任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国务院秘书长,一九一八年获陆军上将衔。一九一九年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因派兵收复外蒙古而声名远扬。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被冯玉祥部将枪杀于河北廊坊。徐树铮颇有才气,精于书法,擅诗词楹联,著有《建国铨真》、《视昔轩文稿》、《碧梦庵词》等。

徐树铮留有诗二百首,词六十阕。楹联的数量虽不及诗词,但副副均为佳作,每出一联,皆获赞誉。如《挽孙中山》: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

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此联上句典出《论语·子路》,下句典出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徐树铮信手拈来,区区三十多字,便概括了孙中山一生的主要历史功绩。据黄埔军人出身的报人周游所记:『中山先生之丧,全民哀悼,举国偃旗,挽词之多,莫可纪极,而当时竟共推徐氏此联为第一。徐之才气,横揽一世,远不可及。』不少人对此评论说:『徐氏之联,用典精辟,含义深刻,可谓之头筹! 』

徐树铮的楹联走的是豪迈一路,这在他的各类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自题》:

万马无声秋塞月;

一灯有味夜窗书。

联中体现的金戈铁马的生活、 万丈豪情的胸怀,足见其人的胸襟气度,雄奇超迈,读之令人心生敬意。他是政治风云人物,有眼光,有见识,就连他的风景名胜联也是那么的不同凡响。如《题江西九江锁江亭》:

飞气吐长虹,天与大江成锁钥;

骞身摘星斗,人从绝顶看光芒。

一九二三年九月,辫帅张勋病故。张勋军马长期驻扎徐州,对徐树铮的家人多有看顾,与其私交很好。至于张勋复辟,徐树铮力助段祺瑞将其打败,那是政治斗争的需要。人死后,恩怨已了,就只剩下了私谊,徐树铮念及旧情,送去了这样一副挽联:

仗匹夫节,挽九庙灵,其志堪哀,其愚不可及也;

有六尺孤,无一抔土,斯人已死,斯事谁复为之?

联中既有对老友辞世的伤感,同时也对其恢复逊清皇室的荒唐举动有所批评,分寸拿捏到位,用典恰当准确,被公认为是民国初年的名联。

张伯英(一八七一——一九四九),字勺圃,别署云龙山民,晚号东涯老人,徐州府铜山县三堡镇榆庄村人。幼年受业于萧县徐葵南先生,与其子徐树铮为同窗好友。一八八七年入云龙书院,庚子辛丑恩科(一九零二)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联家。一九一四年,经徐树铮引荐,被聘为陆军部秘书。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张伯英任副秘书长。一九二五年徐树铮被枪杀、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的发生,使得张伯英目睹官场的腐败黑暗,毅然引退,从此再不涉足政坛,开始了鬻字治印的书画金石生涯。主编《黑龙江省志汇稿》、《徐州续诗征》。著有诗集《小来禽馆诗草》,集后附楹联八十五副。

张伯英的楹联大气豪放,高雅清新。如《题赠又铮》:

云垂海国千帆雨;

日落江楼一笛风。

张伯英与徐树铮既是同乡又是同窗,感情甚笃。对徐的才干尤其是收复外蒙古壮举的推崇,通过此联可见一斑。

哲理性强,读起来回味无穷,给人以有益的启迪,是张伯英楹联的最大特点。如《自题》:

尘缘能脱尽;

心地自光明。

这是作者自我心迹的写照。再如《题小来禽馆》:

雪柏霜松,绝无世味;

瑶林琼树,自出风尘。

以雪柏、霜松和瑶林、琼树自比,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有一副楹联,最能表现张伯英的情操——《赋闲赠在陆先生》:

每抚琴操,令万山皆响;

聊欲弦歌,作三径之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去职后的张伯英虽然隐居家园,但『每抚琴操,令万山皆响』,则是那样的惊天动地,表现出了多么了不起的抱负。

张伯英的楹联虽属雄浑豪放一派,但因为他是文人、学者,其作品于豪放中又平添了几分儒雅,同样引人入胜。如《赠惺三》:

为有才华翻蕴藉;

每从朴实见风流。

惺三,即王学渊,张伯英云龙书院的同窗。清末民初徐州教育界名流,书法家,时为沛县歌风书院山长。张伯英说他:『其书小楷最工,自根庵(李蟠)殿撰后,无能及者。』⑤

在清末民初的徐州联坛上,创作作品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并著有楹联专集者,当推祁汉云。

祁汉云(一八六一——一九三零),名世倬,徐州府铜山县人。幼入云龙书院,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顺天榜甲午科举人。光绪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赴日留学,次年回国。光绪三十二年(一九零六)秋,徐州道袁大化和徐州知府桂中行创办徐州师范学堂,聘祁汉云为监督(校长)。此外,他还曾主持过云龙书院国文讲席,担任铜山公学校务长。公务之余,祁汉云还以亲身感受,用诗词楹联的形式记录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习俗,并留下了诗文集《双梅五桂轩集》和楹联集《联语偶存》等著作。

《联语偶存》共收楹联二百六十九副,皆对仗工稳、平仄相谐、格律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其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色,是用典和自对。一本《联语偶存》,所用典故竟多达五百二十六个。凡引经五十五处,引史一百九十四处,引子五十六处,引集部八十处,引佛典三十七处,道藏三处,西典三处。作者博极经史,综览百家,旁及佛道,甄采闳巨,别择精严,蕴质瑰奇,骋词雄骏,功力深厚,充分显示了祁汉云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语藏丰富的文学造诣。例如《挽徐又铮》:

异域立功,万里心雄班定远;

霸才无主,一时泪下李崖州。

唐代诗人温庭筠《过陈琳墓》:『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其诗曰:『言袁绍非霸才,不堪为主也。有伤其生不逢时意。』薛雪《一瓢斋诗话》曰:『汉唐之远,知心之迩,千古同怀,何曾少隔。三、四神魂互接,尔我无闻,乃胡马向风而泣,越燕对日而嬉,惺惺相惜,无可告语。』虽然『萧条异代不同时』,然诗人却惺惺相惜,千古同慨,尔我无间。温庭筠与陈琳『心有灵犀一点通』,祁汉云与温庭筠亦心心相印,感愤抑扬,借典故于悲愤中见壮怀。

祁汉云《联语偶存》收自对楹联六十五副,反映了他对自对这一艺术形式情有独钟。当句间隔对、并列对、整齐对等联格,他都尝试过。皎然、严羽、洪迈、范德机、冒春荣,以至日本遍照金刚诸家所列各种自对形态,也都能在《联语偶存》中找到痕迹,这说明他对自对技巧是下过一番苦功的。他所撰写的自对联,既具有外在形式美,又具有内在的雄健气势,能够充分体现对中有偶、偶外有对的高超语言技巧,还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化有限为无限,臻于语言艺术的完美状态。如《楞严经集句》:

云腾鸟飞,风动尘起;

松直棘曲,鹄白乌玄。

大千世界,形有曲直,色有黑白,静有松棘,动有风云,这都是宇宙中的自然现象。人生亦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也须服从与自然同样的变化规律。除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之外,别无选择。余光中在《中西文学之比较》中说:『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往往是人与自然的默契。』这种旷达与超脱的人生观,这种化有限为无限的艺术手法是攀登文学高峰的重要途径。

祁汉云虽是晚清文人,但思想开明开放,这在他的楹联中有所反映。如《赞某女士》:

轻鸿毛,重泰山,古无定论;

不自由,毋宁死,今见斯人。

这是一副中西合璧的集句式自对联,所赞者是一位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献出生命的伟大女性。上联化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名言,下联出于美国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的一篇讲演。通过中西名言的兼收并蓄,表达了对这位巾帼英雄的崇高敬意。这敬意为一种悲剧美所浸润,蕴藏无比丰富的心理内涵。作者勇敢地面对现实的黑暗,他那深刻而敏锐的眼睛,读出了『不自由,毋宁死』这句名言的战斗意义。这里所赞的某女士,如此壮烈,如此崇高,如此伟大,非秋瑾莫属。祁汉云所处的时代,以西典入诗并以中西合璧的形式从事诗歌创作者已非凤毛麟角,而以之用于联语者似不多见。他的这种爱国热情和首创精神,将在中国楹联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再如《追悼克复徐州烈士》:

风起云飞,不愧人间猛士;

月昏星暗,能为地下鬼雄。

这副楹联气势壮阔,格律严整,笔力雄健,意蕴丰富,意境深远昂扬,所奏响的是永恒的人类精神生命的交响乐曲。作者站在革命的前列,与时共进,以极大的革命热情,用生命与血泪融汉高祖《大风歌》及李清照《乌江》于淋漓的墨波之中,燃起烈焰,响起春雷,喷薄而出,惊天地而泣鬼神,令人叹为观止。

楹联的历史不比诗歌短,但由于其偏于小巧,历来被当作诗词的附庸而为人们所忽视。虽然宋代以后就有不少人专门撰写楹联,但积而成集的作者并不多,传世的就更少。祁汉云的《联语偶存》,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一是文史价值:《联语偶存》作为个人楹联专辑,再次证明了楹联是一个独立的文体,在楹联发展史乃至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社会价值:《联语偶存》包含楹联二百六十九副,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楹联在徐州的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也证明了民国仍然是楹联发展的鼎盛期。清末民初的徐州府,所属只有八县,⑥人口不过三十万,何以能够产生如此之多的楹联大家、 形成雄浑大气的联风呢? 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历史的原因。徐州是中国楹联的发祥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是徐州人楹联创作的精神食粮。代代楹联人薪火相传,至清末民初涌现出联家群体、形成雄浑联风应为水到渠成。

二是环境的原因。徐州的楹联家们,幼时皆求学于云龙书院。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和学术研究机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云龙书院是徐州地区范围内规模最大、 学术成就最高的学府,一直是苏北、鲁南文化交流传播的中心。当时的云龙书院以『义理之学,修养之道』为办学宗旨,曾主纂《徐州府志》的著名学者刘庠、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殿试探花冯煦等都担任过书院的山长。为了开拓学子眼界,经常聘请许多著名学者前来讲学。教师教学严谨,学生潜心问学。清末民初,云龙书院为徐州地区培养人才、提高学术水平做出了贡献。

三是地域的原因。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东襟淮海,西按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向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首任徐州知府李根云曾说:『徐州古彭城,地襟山带河,人生其间多雄伟卓荦之彦。』⑦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徐州人北雄南秀的性格特点和美学倾向。反映在作品上,就形成了雄浑苍劲、豪爽大气的创作风格。

四是时代的原因。清末民初,正是新旧交替、 激剧变革的时代。有志之士黍离之悲、鼎革之思兼而有之。以韩志正、徐树铮、张伯英、祁汉云为代表的青年学子们,有时愿抟扶摇直上而鹏翼千里;有时思于暮春三月浴乎沂泗,风乎舞雩;有时悼念人间猛士而兴风起云飞之志;有时心系军阀而蒙阿世取容之讥。故而创作的联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势宏大。

五是自身的原因。徐州的联家们少负盛名,个个皆不同凡响。韩志正『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徐树铮『自幼聪颖过人,才气横溢。三岁识字,七岁能诗,十三岁中秀才,十七岁补廪生,有神童之称。』张伯英『幼承庭训,弱冠时诗文、书法已崭露头角。十七岁为冯煦入室弟子,被誉为后起之秀。』祁汉云『幼而聪慧,年五岁,能诵唐诗数十首,皆通其义』…… 良好的先天条件,配以好学上进的后天努力,加之具有宏伟的抱负和远大的志向,使得他们不仅成为了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而且创作了有着很高实用价值、史料价值、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楹联作品。他们的楹联上承明清,下启民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沾溉联坛,功不可没。

【注释】

①《梁书·刘孝绰传》。

②《谭嗣同全集·石菊影庐笔识·学编七十四》:考宋(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

③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一》: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

④叶长扬《新建云龙书院记》,《徐州府志》卷二十八。

⑤《王学渊书法集序》

⑥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邳县、睢宁县、宿迁县、 铜山县。

⑦乾隆《徐州府志·艺文》。

猜你喜欢

联语徐州楹联
疫散待春回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于永正从教年记
孔府的年节楹联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联语和谜语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徐州广化寺楹联赏析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切瓜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