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渐行渐远的匠人们(八)

2015-05-28霍金林

对联 2015年23期
关键词:草房篾匠茅草屋

● 霍金林

篾 匠

篾匠,也称竹工,即以竹为材料编织各式生产生活用具的人。篾匠工艺世代相传,已成习俗。其中,不少产品工艺精巧,享有盛名。

篾匠的工具不复杂,一把将竹子盘成细篾的篾刀,再就是小锯、小凿子等。还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叫“度篾齿”,这玩意儿不大,却有些特别,铁打成像小刀一样,安上一个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制的小槽,它的独特作用是插在一个地方,却能把柔软结实的篾从小槽中穿过去。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其中最重要的是劈篾:一根青竹,先要剖成竹片,再将竹皮竹心剖开,分成青竹片和黄竹片。

农村中就有不少人掌握了编织件制品技术。农忙务农,农闲编蔑,有上门做艺的,也有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增加收入。生产的竹器有:篾席、枕席、晒席、围席、挡席、篾兜、犁扣、绳子、据箕、油篓、篮子、椅子、竹凳、扇子、背篓、蒸笼、刷把、灯笼和其它竹编工艺,工艺精湛。青篾席备受人们喜爱。它是以隔年青慈竹做原料,划成蔑条,宽窄厚薄均匀,色泽一致,编织紧密,平顺无缝隙、漏眼,四方端正,边沿齐整,不接头,不滑头,席面光滑、整洁。

有关篾匠的对联谜语: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谜底:竹器店)

“虚心”、“劲节”,即言竹器,也喻人的品行道德,劝勉世人,语带双关,语言简洁,寓意深刻。

有关篾匠的对联故事:

(一)

蔑匠对石匠

有位老石匠,每当修完一座桥时,都写出一条上联,请过桥人对下联。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桥,并出了一个上联,向过桥人求对。这时,一个秀才走过来对石匠说:“你一个石匠,也敢舞文弄墨?”石匠笑答:“岂敢,岂敢!老汉不过是忙中取乐。”秀才说:“既然如此,你就出上联吧!”石匠脱口而出:

开大山砌小石修拱桥铺平路通南通北;

上联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对反义词,秀才听后,抓耳挠腮,苦思苦索半天也想不出下联。突然,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来一个扛竹子的篾匠对秀才说:“你对不上,我来试试。”说罢,开口念出下联。

砍长竹划短蔑挽圆圈箍扁桶装东装西。

围观人听了,赞不绝口。

石匠和蔑匠各自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编出的对联,朴实,贴切,劳动群众喜闻乐见。

(二)

老篾匠的打算

湖北宣恩侗乡有一位年届古稀的老篾匠,从事竹篾编织已经42年了。他编织的花背篓是周边十里八乡姑娘出嫁必备的嫁妆之一,产品一路畅销,甚至被人捎到台湾……他编织背篓颇有讲究:一是竹材要用‘三九天’砍下的金竹,其他时节的竹子喜欢长虫;二是生长成林的竹子,这样竹身直、上下一般粗,枝节也少。”

老人自创的侗乡竹编花背篓(俗称站背篓),以其美观、实用、坚固等特点赢得消费者青睐。在民间文化艺术节上,他一边编一边卖,很受游客欢迎,展品很快被抢购一空。正是:

逸情喜云上;

生意引凤来。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老人开始自学着编织背篓。那个时候织背篓就是为了满足农村人的需要,主要是实用性,牢固耐用在第一,现在是要美观。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老人也改进了不少工艺,渐渐适应市场的需要。

老人所在的长潭河侗族乡有一个习俗,只要哪家有姑娘出嫁,花背篓是必备的陪嫁之一。因为老人的编织手艺高,十里八村的老乡们就认准了他的产品。老人编织的背篓,不仅在其周围销路好,在宣恩县城也是一路畅销,甚至曾经有人带到台湾去过。

“我的两个儿子都会织背篓,特别是大儿子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还是因为价格的原因,他们情愿去打工,不愿意在家织背篓。”对于两个儿子的选择,老人也能理解。老人算了一笔账:“一个背篓要3个工,我们这边才卖90元到100元,除去材料费还不到30元一天。到外面打工再怎么说也是50元一天。”

老人也有着自己的打算:我想还要到恩施去,找几家旅游公司谈哈,如果签了合同,我就把两个儿子也喊回来帮我做,只要价格起来,他们肯定是愿意回来的。”

如今,老人编织的背篓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满足村民的需求了,而是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被销售到了全国各地,代表了一种民族工艺水平。正是:

竹供行家万户,桩桩不缺;

器销四面八方,件件皆需。

老人觉得,竹编已不是简单的一个手工艺了,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代传承。

有关篾匠(店)的对联:

山里翠竹成长丝;

人间巧手变彩虹。

编成篾箩盛天地;

织出笼箪藏金银。

似针似线手为剪;

非彩非练竹当绳。

纺线绩丝得心应手;

编箱织篓转眼物成。

莫将不器论君子;

能解虚心是我师。

竹木而外有余利;

崖壑之中无弃材。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壮丽河山竹更翠;

锦绣前程席精编。

祝愿人圆甜蜜梦;

邀来客坐暖和春。

(上联说竹床、下联说木椅)

竹器店有时也挂:

材堪甑釜;

器住栋梁。

良工手段;

君子心情。

南金东箭;

注:南金东箭,亦喻人才。晋代虞潭、顾众曾被赞为南金东箭。

软玉温香。

利用傲竹木;

列座倾壶觞。

有材皆中选;

适用乃为宜。

罗陈夸物备;

点缀得时新。

枝蔓皆成器;

方圆却任心

劲节思君子;

虚心应世人。

逸情喜云上;

劲节见奇材。

金碧丹青颜色丽;

门闾陈设光泽新。

雨卷珍珠璇阁晓;

风开斑竹画堂春。

竹屋纸窗真逸品;

南金东箭并奇才。

红日三竿觇盛气;

绿云千亩盎生机。

良工造物维其巧;

大匠诲人必以规。

莫道斗筲何足算;

须知箪食亦堪称。

淇园风雅今犹在;

蒋径萧疏去复来。

注:淇园,竹园。《诗经·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蒋径:西汉蒋诩隐居。门前有三径,与知交来往。

翠竹编成千样雅;

青条做就百般精。

风雅宜人,亦标劲节;

和平应世,定解虚心。

同君子居,高情云上;

与佳人坐,生气风从。

竹屋纸窗,素多逸趣;

虚心直节,确是奇材。

伶伦制律,嶰谷呈奇;

康叔受封,梓材作诰。

注:伶伦制律,《吕氏春秋》载:“黄帝命伶伦制律,伶伦取竹于嶰谷,吹为黄钟之宫。”康叔受封:康叔,周武王之九弟,被封为卫君,周公作《梓材》等诰命之。

刮磨益光,成君子器;

疏通致远,得高人风。

莫笑雕虫,君子之器;

可知刻鹄,巧匠所营。

渭水封侯,南川劲节;

淇园君子,东箭奇才。

翠袖天寒,美人倚后;

青筠风静,佳士座中。

手巧艺高,织就圆篮能汲水;

货清价实,打开铺面广招材。

竹种千株,培育可使冲霄汉;

器成百样,展销何能弃斗筲。

如此精工,唯有虚心成绝技;

几经编作,方知劲节有奇才。

竹本无心,有意制成多样产品;

工原绝艺,不难编出各式花纹。

未出土时便有节;

及凌云处更虚心。

这是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题在他自己作品《竹》上的一副联。

茅 匠

农村茅草屋

茅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农村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行当。当时,除了一小部分富有农家有瓦房外,绝大多数人家都是茅草屋子。屋顶漏水了,要请茅匠来“拿漏”;盖茅草屋子,更离不开茅匠。

梅雨季节街上多见的是修伞的和茅匠。修伞的人穿街过巷,一边走一边喊:“修淋雨伞嗷——”茅匠在街上走不喊。一看就知道他们是茅匠。他们背着一套特有的家伙。好几把长短不一的木耙子和一块像锅盖一样的圆板。很沉默地在街上疾走。

草屋不怕雨,怕风。杜甫《茅屋被秋风所破歌》,就说的是这种苦况。茅草房子的优点是冬暖夏凉。夏天傍晚热得牛、狗都把舌头伸出来。喝一碗绿豆粥,往茅草房一钻,通体舒坦。放下蚊帐,摇一把蒲扇。一枕黄粱到天亮。冬天再冷,茅屋中有一个火盆也是一室春气。火盆中埋数枚花生芋头,听到噼噼啪啪的爆响。差不多就熟了。就是没有火盆也能过得去。白天晒了一天的茅草黄昏的时候把热量放出来。大被而眠,也堪称香美。

旧时的草屋是由木匠和茅匠共同完成的,木匠将房屋的木架竖起后,其余的活均由茅匠包揽了。他们切柴,打芭,盖屋面,围墙芭,做芭门,几道工序下来,一座寒暖夏凉的草屋便盖好了。

茅匠们“吃饭”的家伙很简单:一根中间有凹槽的铁钎,一只竹耙子,一把扎草弯刀,一只木泥抹子。当年盖茅草屋子,都是土基墙,也有拿木头搭架的,所谓框架结构。想盖房子的人家老早就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做准备了。这土坯制作起来就是用泥巴掺进一些稻草,稻壳和草灰等,揉成泥块,放进一个木模里,用脚踩实,再把模子拿掉,一块长方体的土坯就出来了,晒干后即可用来砌墙。盖房子时,待到墙砌到顶,上梁,钉椽子,铺一层芦苇席,茅匠们便开始盖屋顶了。

解放前,南京“美龄宫”就专门盖了几间草房,新盖后的草顶,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据说。美龄宫盖草房的麦秸草是专门从美国运来的。

这屋顶可以用麦秸草,也可以用稻草,盖茅屋最上等的材料是山茅草。还有一种“荒”草(山草,长的有一人高,短的也有七八十公分。)用之前,先把山茅草择成小把子,一把一把放在条凳上。根梢顺方向梳齐。像梳头发一样细心地梳。然后在水里浸泡一下,稍作整理后,从屋檐开始一线铺开。一边铺,一边用铁钎穿竹篾来固定,铺完一层打上“秧”泥(塘地淤泥),如此这般一层一层铺到屋顶。最后,要在屋顶扎一个长长的草拢子。一是使屋顶看起来美观一点,二是压住两边最后一层茅草的接头,防止漏水,再用竹篾与梁绑牢。剩下的工序就是用耙子沿屋顶向两边梳理一番,以利雨水能顺利地沿茅草淌掉,保证屋顶盖好后不容易漏水。一般来说,草屋是七分水,即草房子坡度要做得陡一点,以利排水。瓦屋是五分水,各占一半,坡度要小一点。

如今的农村,茅草屋几乎不见,当年那些曾经很吃香的茅匠们也已经老的老,改行的改行,这一份职业已经销声匿迹了。

茅匠吃饭,要有烧了大肉,一人一块,横搭在碗上。老话说,亏什么人也不能亏茅匠,因为茅匠要使坏太容易了,而且你一点也看不出来。等到他走了,你发现屋漏可也就晚了。

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瓦、木匠依旧吃香,篾匠尚可有饭吃,茅匠、补锅匠已没有市场,更没有多少人记得了,他们退出了延续几千年的历史舞台。其实,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龙虬文化”时期,茅匠与木匠是并重的,木匠做屋架,那时已有榫卯出现,茅匠用草盖屋结顶。

有关茅匠的谜语:

春经秋过不惧雨;

冬暖夏凉就怕风。

(谜底:茅草屋)

有关茅匠的故事:

(一)

扬城最后的茅匠

扬州槐泗镇龙尾村有两个小村庄:龚家冲、南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两个庄子茅匠出的多,龚家冲最多时有近四十名茅匠,南庄有近十名。是名副其实的茅匠庄,于是有人给就把这个小村庄叫龚盖屋。

老茅匠陆正桃,是南庄人,虽已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可身板硬朗,气色不错。他20岁学茅匠手艺,三个月后出师,就开始帮人家盖屋,可惜这个手艺只在五、六十年代红火了一下,后来砖瓦逐渐盛行,这个行当就慢慢消失了,他自己也转了行。

据老茅匠陆正桃回忆,那个年代,家家户户住的是土基草房,草房一般用麦秸草,五架梁的草房一间要用到800斤的草,草的厚度一般要盖20公分。麦秸上屋前先要用石滚子把草压扁。草房寿命短,二年就要更换屋面,也有穷人家没有麦秸的只好凑合着用稻草,不过稻草更容易腐烂。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还用荒草盖房,荒草就是冬季野外枯黄的杂草,荒草因为有筋,盖上屋能三,四十年不用更换,不过老陆说,盖荒草房子,茅匠的手吃不消。

草房冬暖夏凉,缺点就是怕风,怕火。那时候常有人家屋顶被大风掀了或者被火烧了,就要请茅匠上门维修,翻盖。不仅如此,扬州城里的大厂也盖草房给工人住宿,陆师傅就曾在电厂盖过九架梁的草房。所以,当时茅匠手艺很吃香,是手艺人的黄金岁月。

老陆说,“草房盖好要用火烧,因为所用荒草没有麦秸服帖,所以成功之前要用火把屋面的枝枝蔓蔓烧一下,那样屋面显得更平整。”“不光用火烧,还有时还要用水浇呢。”

黄家坝童庄有个小队长,是个“巧农民”,家里住的是两进两厢“四合头”草房,全是他自己动手盖的,不过屋面盖好后,八条龙梢老是漏雨,请老陆去“拿漏子”,“漏子”拿掉后,老陆请小队长拎水上房往龙梢里浇水,结果,屋里一点不漏,这下,小队长服了:“本以为茅匠手艺简单,想不到里面还有这么多的“绝招”。

那时侯,盖草房的都是穷人家,茅匠辛辛苦苦干一天,报酬只有八毛钱,很是辛苦。有时盖草房的人家买不起木材,胳膊粗的木棍就做房梁了。有一次,老陆在盖屋时,房梁断了,老陆一骨碌滚到了屋后的茅坑里。

……

如今,几十年不干,茅匠用的工具都丢掉了。

(二)

王维借宿茅草屋

传说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年进京赶考,傍晚的时候走到一处荒野,荒野上只有一座小茅屋。王维敲门,一位年轻的姑娘出来开门。

王维把要留宿的想法和姑娘说了,姑娘微微一笑,说道:“我爹爹说了,让来的客人对对联,如果对上了,就可以留宿,如果对不上,恕不接待。”

王维一口答应。于是,姑娘吟道:

空空寂寞宅,寡寓安宜寄宾宿?

这个出句字字都是宝盖头,王维一时想不出来,觉得有点为难。

姑娘见他不做声,就说:“堂堂一位文人,连个对联都对不上,怎么进京赶考啊?”说着把门关上了。

王维很无奈,只好在黑暗中继续赶路。走在在荒郊野外,王维情急之中居然想到了下联,于是又匆匆返回敲门。姑娘开门见还是他,有点诧异,但还是听他把话说完。

王维这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说出了下联:

迢迢逶迤道,适逢邂逅遇迷途。

姑娘闻后,连连称妙,于是把王维迎进家中,盛情款待。

有关茅草屋的对联: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十年幕府悲秦泪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一卷唐诗补蜀风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身居茅草屋胸怀全世界;

脚踩黄土地眼望天安门。

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这是1927年陶行知创建晓庄学校时,将学校的大礼堂命名为“犁宫”,并亲自写了一副对联贴在“犁宫”两旁。晓庄学校位于南京北郊晓庄劳山脚下的陶行知纪念馆傍。“犁宫”,实际就是一座茅草屋。

(三)

两间茅屋待客

传说,清代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又很擅长诗文,走到哪儿都撰联题词。有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访,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走到哪都要进去看看。一天,他走到一个地方,见路边一户农家吹吹打打正在办喜事,十分热闹。乾隆皇帝想看看乡俗,便灵机一动想了一个“祝贺一下”由头,便叫侍从拿出三个铜钱,又写了一个单联一起送去,作为贺礼。联句是:

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见到来人,农家主人可为难了,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心理直埋怨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怎么办呢?正在农家主人为难之际,可巧,主人的小儿子在旁边看见了,对父亲说:“让我写一副对联来应对吧,保管顶用!”父亲心想,10岁的孩子懂个什么,还要对对子?正在他犹豫时,只见儿子走到桌案边,展纸挥笔写下一联: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

回句很有分寸,落落大方,表现了农家人的待人诚恳。

侍从接过对联,出门交给乾隆。这样一来,反倒使乾隆皇帝为难,进也进不得,走也走不得。好在他没穿龙袍,也不怕失身份,就以会会写对联人的借口,还是进去了。

猜你喜欢

草房篾匠茅草屋
蛰伏
蛰伏
告别茅草屋 搬进新楼舍
东篾匠
老草房
刘篾匠
茅草屋的救赎 (外一首)
奶奶的茅草屋
篾匠的端午
乡景乡人(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