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2015-05-27冯爱国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生活数学教育

冯爱国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参与操作的机会,才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以此来激发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关键词:数学;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94-0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参与操作的机会,才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并以此来激发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一、“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要求

“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概括为:数学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教学情景生活化、数学学习生活化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把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经验联结融合,构建学生感兴趣、有实际感的生活化课堂。

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应当让学生以自己生活世界的体验作为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即:从生活中来。在体验生活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促进发展。

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一般需要课前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即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生活经验,包括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资源。并且在课前做好相关专题调查准备、积累,获取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课本间接经验的基础,使教服务于学。

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在课上一般要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使课堂更体现生活味儿和学科味儿,更体现在生活化学习过程中以生活为载体,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知识建构。

实施“数学生活化”教学在课后一般要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并通过生活化实践这一途径,尝试在学习实践中解决问题,为生活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使学习效果得到优化,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情境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小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有感情,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引导他们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的本领。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尝试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激活他們的生活经验,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三年级“加减法的验算”一节时,教师没有按照课本给出的情景进行课前的导入,而是利用恰逢国庆节刚刚过后这一契机,与学生进行聊天对话,通过语言进行情境模拟:教师先讲述自己在假期领自己的表弟到商场购物,表弟提出要购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的要求。通过比较决定购买的运动服每套135元.运动鞋每双48元。并顺势提问:如果给售货员200元,你们会从以上的这些信息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之后,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这类问题可以用连减或先加后减的数学方法解决,并随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分步写上已知信息和未知的问题,逐步揭示课题。

三、数学学习生活化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单纯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经过重组的教材由于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给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重视教材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比较空洞、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的获得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是两者最佳的融合,它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催化作用。例如教学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的练习课时,实验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课件时用学生喜爱的动画主角“史迪仔”,让它带领孩子们进行智力闯关。每一关都安排不同题型的加减练习,直到找到打开宝库的金钥匙。这个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使陌生枯燥的知识熟悉化、生动化,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赋予知识以鲜活的生命,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

2、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感受,教师应有意识地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经验一旦被激活,其创新情感也随之被激发,他们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感悟数学,课堂就会充盈着孩子们富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表达。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重复”一课时,实验教师替换教材中的数学材料和信息,以当下热播的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郎》中的人物为主角,让他们参加动物王国的运动会。孩子们看到自己喜爱的动画人物,纷纷举手为小动物们填报参加比赛的运动项目。这时,教师巧妙地提出了“重复”的问题,并利用课件显示某个动物重复参加的比赛项目,把陌生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知知识的本来面目和现实生活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完善,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记得一位教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学生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获取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因此,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并把知识回归于生活运用,是每个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生活实际的挖掘,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这样会让他们有更多的可能从身边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回到并通过生活化实践这一途径,尝试在学习实践中解决问题,为生活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使学习效果得到优化,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教学六年级“利润”这一概念时,实验教师让学生课前进行调查,课上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介绍什么是“利润”,“利润”是在什么基础上产生的。很多学生开始只知道“利润”是挣得的,但不知道是以本金为基础。教师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生活场景的模拟,对部分扮作小商贩的孩子们提出问题:你今天挣了多少元?你们是怎么计算的?孩子们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很快回答:“比原来的钱多出15元。”“原来的钱是哪部分钱呢?我们叫它什么好呢?”学生的思维马上变得异常活跃,说出多种答案,教师顺势利导,出示本金的概念,孩子们很快了解“利润”的由来,再计算利润率也就不成为困难了。实践证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品质,他们的想像力更丰富了、直觉性思维能力增强了。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完“统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同时激励学生依据个人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自由组合,制订小组实践活动计划,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不同的生活問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一整理信息一制表分析一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及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不仅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猜你喜欢

生活数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