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如何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2015-05-27徐华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学导入主体参与良好习惯

徐华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标的逐步实施,要想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要求教学应围绕学生的需要展开。本文基于一些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导入;主体参与;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77-02

新课程改革势不可挡,课改前的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弊端在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属于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而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力求倡导课堂教育的实践性,提倡教师要构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旧有的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上要大胆革新,创新方法,达到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在创新教学上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借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应当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日益普及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在初中各学校都建有微机室或电教室,互联网络高效、敏锐的信息获取;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都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为此,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基础知识和课件的制作方法,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在设计《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的导入时,我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天使、蝴蝶、小狗中一一做出选择(“天使”代表盲目硬拼的失败者;“蝴蝶”代表积极进取的胜利者;“小狗”代表一蹶不振的懦夫),选择之后与结果对照引发学生心理与情境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为使导课更加完整,我进一步明确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才能战胜挫折?

在新课进行前,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当然,导入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型的需要,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多媒体演示导入法。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珍惜生命》这一课时,就现在初中生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下无法承受一些小的压力和挫折,极易导致对生命的轻贱,毫无珍惜和责任意识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殷雪梅教师为救几名学生而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的视频材料,学生可从视频材料中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珍惜生命”知识的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样的视频导入就能切入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导入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引用诗歌诵、歌曲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

三、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

所谓“主体参与”,是指不仅把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而且要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行灌输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记和听。而素质教育则是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上,即把学生视为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就是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出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参与,更好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比如,在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良方”,运用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烦恼,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等。学到的法律知识也能帮同学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纠纷和问题,诸如消费纠纷、维权方式等。同学们放弃往日对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的偏见,认为学习这门课很实际、很有用,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也就使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傳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只限定在做练习、做作业这一环节上,而在其他教学环节,学生几乎是“无事可做”。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树立“人本观念”,是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大问题。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要有“人本观念”。“人本观念”应用在教学中,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学习,全身心地为实现课堂学习目标而努力。由此可见,“人本观念”的要求就是要在一切教学管理中解决好人的问题,即解决好人的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技能等问题。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当大胆尝试实践教学,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努力唤醒、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笔者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提高所产生的最实际的效应就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政治的积极主动性,保质保量的完成课堂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思想品德课堂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我们有刻苦钻研、探索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实践、不断总结。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会形式多样、不断创新,一定会不断发展,教学的前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马凤龙.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简论[J].教育探索. 2008(06)

[2] 朱笑儿.以生活为本 体现思品魅力——浅谈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8(04)

猜你喜欢

教学导入主体参与良好习惯
浅谈中职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浅谈高中物理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生学习英语良好习惯培养策略
良好习惯与成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