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方针究竟是什么

2015-05-26瓦建元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隆中对汉室益州

九年级《语文》上册用《教师教学用书》,言及课文《隆中对》的战略方针时,只观照了形成三国鼎立的预设“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没有提及“占据荆益”和“北定中原”方面的战略构想,有失偏颇。

一个是曹操眼中唯一可堪相比的英雄,壮志未伸,穷途末路;一个是得之而能安天下的卧龙,才比管乐,报国无门。隆中晤对,两人在“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战略目标上达成共识。现在,需要一个战略规划。

既是战略方针,既要指明走出困境的近期举措,更要确立兴复汉室的远景规划。 对此,《隆中对》有一个表分界的句子——“天下有变”。战略方针即据此定夺为两个方面,一是时势朝刘备预设发展,北伐时机趋于成熟;二是时机成熟,兴师北伐。

“天下有变”之前,需做好:

1.高举旗帜。刘备消弭“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志向和诸葛亮“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抱负不谋而合。一个是帝室之胄(可谓名正),一个韬光养晦已久。面对风雨飘摇的东汉政权,扶正朝纲,以清君侧,这是最能顺应时势,让天下人响应的口号(可谓言顺)。

2.建立根据地。刘备虽是“人中之龙”,然而久困浅渊。先后投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现介入刘表集团内部之争而被排挤到新野一隅,疲于奔命。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开辟根据地,站稳脚跟,结束流亡,谋取地利。

诸葛亮审时度势,给他献上了夺取荆州、益州的策略。荆州是用武之地,“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益州是天府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以提供充足的战备,况且,“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成功的先例就在眼前。占据了肥沃富庶的益州和通衢枢纽荆州,就有地盘和曹操、孙权抗衡了。而荆州牧刘表的集团内部为继承权问题,正蒸祸萧墙,手足相残。

3.加强统战工作。占据荆、益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蛮荒,王化难及,若轻起战端,势必是一场无休止的消耗战。前代君主深谙此道,所以采取的是怀柔政策,有时不惜和亲。只有让少数民族对上归顺中央,对内高度自治,才能和他们和睦相处。这样既排出了外患,又壮大了国力。

4.搞好外交。这需要认清形势,不做无谓的牺牲。

一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占尽天时和人和,以弱胜强,队伍得以扩充,风头正劲。“挟天子以令诸侯”又使法统的天平向他倾斜,应避其锋芒。二是,孙权经营江东,根基很深,兵多将广。想谋取他,等于与虎谋皮。

言下之意,采取两个战略:即避实就虚,一避一拉。对曹操,当退则退;与孙权结为盟友。这样便孤立了曹魏,对其东部防务,构成牵制之势。

如此,三足鼎立之势必成。在势均力敌的时候,刘备需要的就是坐享荆益,修明政治,静待天时的眷顾——天下有变。

做完了近期目标,接下来就得考虑远景规划了。

兵源足、粮草丰、内政和、后方稳、曹魏乱之时,北伐时机便成熟。诸葛亮拟定了一个出兵的“钳形攻势”计划——东线的进击中原和西线的出兵秦川互为犄角,对曹魏成夹击之势。“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样看来,“天下有变”之前的一切铺垫只为“天下有变”之际实施钳形合围扫清障碍,做好准备。“教参“只把这个节点以前的准备工作拿来回答整个隆中对策提出的战略方针,显然不全面。

诸葛亮给刘备提供的战略方针,是为实现兴汉战略而制定的事关全局的行动指南。他预设了夺取地盘、三足鼎立、北定中原“三步走”目标。三个阶段须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举措合度。全部隆中对策即围绕这“三步走”路线展开。战略意图清晰后,战略方针实为三句话,24个字:

坐拥荆益,富国强兵;

绥靖周边,统战睦邻;

机变势成,钳形进攻。

《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不要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学习本文,可指导学生紧贴文本,以“天下有变”为节点确立一个时间轴,向前后辐射。善做概括,阅读信息就会得到梳理和整合。阅读后,学生将战略方针总括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时机成熟,荆州之兵直指宛洛,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瓦建元,教师,现居青海大通。

猜你喜欢

隆中对汉室益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益州财富的非正常东流
益州七友瀞园展——“益州”与“逸品”
《出师表》初三复习试题
祝贺汉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
参观诸葛亮隆中遗址
隆中对
堪与千古《隆中对》媲美的《窑洞对》——“全国代表”考察延安
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