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问题教学行为 确保语文课堂高效

2015-05-26殷世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交流价值思维

哲学家普尔曾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优化“问题”教学行为,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笔者试探析之。

一、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习惯

首先,实行教学民主,提倡六“允许”。师生关系和谐为贵,教学过程民主为桥,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这就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实行教学民主,提倡六“允许”即:回答不完整允许补充;答错了允许重答;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向教材、权威名人、老师提意见;争论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这样才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让学生具有“问比不问强”的心理优势。

其次,重视指导,让学生会问、善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要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发散求异思维,培养“于不疑处见疑”的思维习惯。例如教《社戏》一文,教师引导学生对貌似矛盾的句子进行体悟,学生就很容易发出疑问,诸如“那夜返航时不是一直在骂老旦吗,为什么作者却说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之类。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就能会问、善问。

二、着力促发课堂教学“问题”生成

首要的是,教师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能研究文本,及时、准确地发现富有启发、引导思维价值的问题,即教师自身首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这取决于教师的学养多寡,也取决于教师文本研读的深浅。换言之,教师要发现思维价值的问题,首先要使自己有思维价值,要勤学常思。

其次,研究文本之外,还需要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设计课堂提问,展开课堂讨论。有价值的问题是不脱离学生知识经验的问题。例如教授鲁迅的《风筝》让学生回答关键语句的含义,就要考虑到知识与生活经验的隔膜,补充相关资料,做好背景铺垫,这样教学设计的问题才会获得学生响应,实现课堂交流,达到锤炼思维的目的。

再者,教师的问题只是个引子,高明的教师会让问题成为学生的思维触发器,以问引问,促发生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的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由学生生成的“问题”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经过反复思考最后凝结成“问题”的习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材、老师或同学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具体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质疑与批判中学生的“问题”得到激发,教材的“灵性”充分展现。

三、课堂“问题”教学导向的优化

多讲解陈述,少讲问齐答。在形式上,讲解陈述与讲问齐答、高效课堂与低效课堂存在明显的差异。讲问齐答的过程表面上很热闹,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气氛也很好。其实,讲问齐答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凝练出可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有一定思维跨度的问题,本质上还是教师在讲述,所以说讲问齐答并没有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尽可能采用讲解陈述教学行为,师与生的教学行为要默契、和谐,教师要教态亲切,语言清晰幽默、激情、肢体语言富有亲和力。

多时间思考,少按点流程。当提出问题后,要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充分的时间是充分思考的保障,是孕育课堂生成的保障。教师不能只考虑课前预设,而随意掐断正在进行的课堂交流和师生互动、质疑的进程,这样会扼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再发现、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动性,不利于实现学习问题的再创造。

多交流辩论,少代言包办。《新课程标准》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述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要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独立思考和讨论思考的教学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研讨学习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小组或全班汇报交流,生生争论,和谐交流沟通,鼓励百花齐放,少些标准答案,这样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养成大有裨益。

总之,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探究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成为泡影,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这说明旺盛的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提问的重要条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探究活动的核心要素是“问题”。

殷世华,教师,现居江苏宜兴。

猜你喜欢

交流价值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此交流,太暖!
思维跳跳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