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出事件的波澜

2015-05-26于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虫武松打虎伏笔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无论是侧重写人的记叙文,还是侧重写事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写事。对事件的叙述,如果一泻无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没有情趣。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方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下面笔者就如何写出事件波澜初步探讨了六种方法。

1.欲扬先抑法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欲扬先抑就是为了达到对所写对象肯定、褒扬的目的,先对所写的对象进行表面上的贬低、否定,使读者产生一种暂时性的厌恶、贬斥之情,然后通过后面的叙述,褒其所为,使读者认识上急速转变,在思想感情上变贬为褒,由抑而扬,这样可使读者对文中所肯定的人和事掀起一种感情上的波澜。这种构思,精心布局,与无疑处生疑,与无波处生波,达到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境界。

2.一波三折法

“武松打虎”的故事人皆知之。如果作者把打虎过程这样写:“一只大虫跳了出来,武松大为吃惊,酒全醒了。当大虫猛扑过来,武松先躲过,然后瞅准时机一棒打下,不料打在树上,断成两截。他干脆丢了棒,揪住大虫打了五六十拳,直把大虫打死。”如这样写,武松也不会成为英雄而被传诵了。作者将武松打虎的过程分为四层写。第一层写老虎出现,武松大叫一声,惊慌躲避。接下来分三层写老虎三次进攻。老虎第一次进攻,“一扑”、“一掀”、“一剪”用尽绝招,武松“一闪”、“一躲”、“又闪”躲避进攻;第二次进攻时,武松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抡起哨棒反击,不料哨棒打在枯树上断成两截;第三次进攻时,武松干脆把半截棒丢在一边。在感叹武松打虎过程的惊险精彩之余,不能不佩服作者叙事的高妙——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3.巧合法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巧合”把一些看来偶然的情节,巧妙地安排在一起,达到“出人意料之外,而又意料之中”的艺术效果。美国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描写主人公苏比为了度过寒冬,一直在街上转悠,“鼓起勇气去追求被捕”,因为“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他砸碎店铺的玻璃,因为没有拔脚便逃,警察不相信他是肇事者。他到饭店去白吃了“一块牛排、一份煎饼、一份油炸粮圈,以及一份馅儿饼”,侍者误认为他神经不正常,懒得惊动警察,把他赶出门了事。他又“扮演一个下流讨厌的小流氓”去调戏一年轻女子,偏偏对方是娼妓。他偷了“一个衣冠楚楚的人”的绸伞,恰恰那人是虚心的小偷。但是正当教堂内赞美诗的旋律涤荡了他的心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要做一个好样儿的人”的时候,警察却以流浪的罪名逮捕了他。世上会有这样的巧遇么?然而,这个“巧”,正是现实生活矛盾最集中的表现。惟其如此,才表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腐朽制度、狰狞的法律和虚伪道德的鞭挞。

4.烘云托月法

烘云托月就是不正面渲染,不直接描写人物,而是借助对他人他物的描写,或以虚写实或用虚实相间的方式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能使文章曲折多变,避免平铺直叙。《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宝玉的描写,《药》中对夏瑜的描写,《明湖居听书》中对白妞说书艺术的描写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5.伏笔照应法

伏笔,即预先埋伏下的笔墨。与伏笔照应,这是叙事文章中常用的照应方法。为了使叙述波澜起伏,防止呆板平直,往往在叙述的某个关节处做“伏笔”,设“波澜”,然后在适当的地方加以照应。这种笔法,能够引人入胜,收到好的表达效果。例如《项链》的经典性结尾峰回路转,出人意料,但也决非横来之笔,莫泊桑早已在行文中埋下三处伏笔。第一处是玛蒂尔德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的毫不犹豫:“当然可以。”第二处是珠宝店老板说的:“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第三处是换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根本没有打开盒子。”这三处伏笔与结尾处的逆转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写出了事件的波澜。

6.设置悬念法

悬念法就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急欲解疑的欲望。悬念法有两种形式:一是倒叙法;一是大力铺排渲染,结局迟迟不出现,使读者急欲知道后事如何。清人王源在《左传评》中说:“叙事之法,切不可前者前,中者中,后者后。若前者前之,中者中之,后者后之,即板耳。”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开头能紧紧地抓住读者,感染力强,容易获得较好的表达效果。鲁迅的《祝福》、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实际上,各种写作方法在行文时常常是综合运用的,那样容易使文章写出波澜,写作中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

于冲,教师,现居山东平度。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虫武松打虎伏笔
《景阳冈》缩写
武松打虎
新“武松打虎”传
The Alcohol Culture in Water Margin
武松打虎,他是英雄吗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谈《斑羚飞渡》中的伏笔照应
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