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的三要素
2015-05-26胡建新
在阅读教学的路上,我和其他的语文老师一样,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探索,下面是我在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三要素:
一、“读”——以读为本
语文实践有很多种形式,其中读最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说:“朗读的作用很大,理解课文的唯一手段就是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重要的手段。语文能力是讲出来的吗?不是!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是学出来的。”在阅读教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读”。在一堂好的阅读教学课上,读应该贯穿始终,因为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还是学生信息处理后反馈的表达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潜心读书,获得充分的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因此,我们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应该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要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
读的形式何其多,你若想让学生读出效果,那需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领读,把握范读。领读,也叫带读,就是由一个人带领全班学生朗读。领读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领读要能起示范和引导作用,领读的内容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句话,亦或是一个词。其实,领读也是一种范读,而范读一般是由教师完成的朗读,它有明确的示范作用,在低段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但不管是领读还是范读,都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感,准确领会蕴涵文中的意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领读,把握范读。
2、付以深情,真情导读。理想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以“立人”为中心的“有生命的教学”,它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重新唤起对人的关注,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创造性的主体,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时以深情、真情来导读。
所谓深情,即为“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所谓真情,即为“师生之间坦诚率直,一言一行都发自内心”。
在充满深情与真情的阅读教学中,课堂不再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而是教师以激情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灵动思考、主动发问、大胆质疑、热烈讨论、踊跃表达的大舞台,在这个开放的大舞台上,师生可以尽情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以及心灵的碰撞。只有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放飞学生的想象、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3、关注层次朗读。教师在朗读指导时,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和课文提供的条件,使朗读富有层次感。也就是说,教师在布置每次朗读任务时,都必须把本次朗读的目的清清楚楚地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才能逐层加深文本朗读。
4、重视略读和浏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了“学习 胡建新,教师,现居浙江绍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