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读
2015-05-26杨永
“读”是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最主要的素质训练,是引导学生理解、积累、感悟、内化古典诗词乃至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的方式,获取最佳的古典诗词教学效果。下面,我具体谈谈我是怎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文本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一、感受韵律美、节奏美之读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诗歌最早是合乐吟唱的。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不仅讲究韵律,还讲究鲜明和琅琅上口的节奏等美学特质。诵读中国的古典诗词,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典诗词的声韵显示语言的抑扬,节奏显示语言的顿挫,正如郭沫若所言:“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所以,在七年级上册教学古典诗词时,我就首先教给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以此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强烈兴趣。其法:五言古典诗词通常只有3个节奏,比如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言古典诗词通常有四个节奏,比如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而四言古诗的节奏一般只有两个,比如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教会学生把握诵读古典诗词节奏的基本方法后,再引导学生采用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读、高声吟唱等方式感知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音乐美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琅琅书声中完成对古典诗词上述诸美的体味、品鉴目标了。
二、感知形象美、意蕴美之读
教学古典诗词,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文本音韵美、节奏美的感知与品味上,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走进文本的深层意蕴,在读通、读顺、读懂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收集和处理古典诗词文本中透露出的信息:读出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感知古典诗词中塑造的人物(事物)形象,感知作者在文本中运用的叙事、抒情、议论、用典等写作方式,体味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思想情感等。但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指导,并非是句句领读,而是指导学生抓住古典诗词文本中的难点、重点和关键词、句来读,唯有如此,才会事半功倍。
比如,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我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一体现曹操一统天下鸿鹄大志的既是描绘虚幻之美丽景色又是抒发个人远大抱负的诗句反复品读赏析。而后,我再对曹操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及诗歌的主旨等加以适当点拨:这首诗是曹操建安十三年(208)五月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北征乌桓胜利的喜悦、阔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等融汇到诗歌里,借对大海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经此点拨,学生很快就沉浸在了这首古典诗词所营造的雄浑美丽的意境之中,全身心地去体味、感知曹操勇武睿智、文韬武略之高大形象了。
三、展开想象翅膀、创造新意境之读
雪莱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中国古典诗词尤甚。因为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篇幅短小、语言凝炼、情感丰富、内蕴深远等美学特质,所以,诗歌创作时,作者唯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复杂的社会生活、深沉而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事实上,几乎每一位远古的诗人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有形的客观事物同自己丰富的主观情境等有机联系在一起,运用文字的功力将之组成一幅幅优美的、生动的、幻化的图景,从而使作者无限抽象的情思寄托在具体可感的意象之上,起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艺术效果。
比如,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不仅诗中描绘的塞外雪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色彩极为瑰丽浪漫、气势极为浑然磅礴、意境极为鲜明独特等,此外,军中饯别、塞外送别、雪中送客等场景和意境的描写,也充满着奇思异想,并极富艺术感染力。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仿佛诵读,捕捉诗中奇异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诸如“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留白”之处,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对其进行体味、分析、描述,用自己的语言或者绘画等形式对之展开艺术性的补白。如此,则既可以调动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积极性,又可以丰盈古典诗词的内涵,还可以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审美能力。
杨永,教师,现居山东邹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