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促读 以读促赏
2015-05-26汤宜海
近年来,语文教学碎片化严重,学生对课文没有完整的文本概念,阅读仅仅是随意地让学生读让学生说,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却没有完整的文本概念。真正的语文课堂追求的不是热闹,而是落实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进文本,做到赏读兼顾。
一、阅读,抒发内心情感
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根据语境完善抒情的机会,也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像山那样思考》节选自美国环保先驱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面对生态环境岌岌可危,其土地观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篇文章在彰显生态价值的同时要做到不背离文学叙事特点及文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环保的资料,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资料研读文本。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本,也能让感受文本内涵。
有的学生说,文本是作者的亲身感受,用来表达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地球环境恶化是人类没有按照自然法则行动思考而造成的。有的学生说,环保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追求物质文明建设的前提就是不破坏生态环境,不牺牲大自然。作为生态链中的一部分,人和狼、大山没有任何区别,只有做到和平共处,才能做到像山那样思考,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自己,不能因为追求好的东西就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从学生们的话中,不难看出,针对阅读而言,阅读鉴赏不仅能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也能在提高赏析能力的同时完善了理解能力,进而达到了学而致用的目的。
二、赏读,张扬情感
赏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唤醒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文中意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吸收知识、理解知识、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并增强感悟能力。在教《像山那样思考》时,我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观看有关环境破坏的视频,学生很快就陷入深思。我趁热打铁提问:“本文是利奥波德通过亲身感受完成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也让人感到凄苦。那么文章主要体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
学生思考之后回答,绿色环保理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保护地球刻不容缓。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一座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座山已经看得足够透彻了。作者借助狼的悲鸣与狼性来表达人对自然的摧残,字里行间无不散发作者的凄凉之心和期望之心。有的学生说,作者是通过文本来展现一种观点,狼的悲鸣无异于给文本注入了一针生命的兴奋剂,让人心灵为之震颤。同时,通过狼的悲鸣也说明人对自然的理解不够领悟不够。随后,我根据学生的理解去粗取精,并让学生结合自身情感自助阅读感受文章蕴意。学生也逐渐明白,狼的悲鸣恰恰是对自然的绝望。实际教学证明,只有学生结合自身情感能力融入文本,并进行探究整理,才能让阅读教学更进一步。
三、研读,活跃思维能力
研读与赏读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散发性思维,也能夯实学生理解能力基础。如,多媒体介入教学进行有效赏析,学生能一点点在聆听过程中逐渐变成情感投入。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共鸣,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情感激发。学生根据本文自身的意境和作者情感对作品产生初步的感悟,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时,学生会结合自身主观情感与理解,来表达出自身的看法。同时,学生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作品中的无奈与期待,并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利用这一点,学生思维不仅得到了延伸,也能唤醒学生的思考热情。不仅延伸了课堂知识也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例,我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并阅读全文,提出这样的问题:“第1-3自然段有关于狼的特写,作者想表达什么呢?”学生回答,作者用深沉和骄傲来形容狼的叫声,说明狼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山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它骄傲是因为可以吃掉弱小的动物维持一定的生态平衡。文章中说每一种东西都会留意这声音,对鹿来说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是混战的预言;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这些语句生动地叙述了狼嚎后生态链中每个人(物)的反应,从侧面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的食物链,也反映出狼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危机感和紧张感。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是随学生讨论的深入而不断生成的。学生从有感觉到能感受到一定的趣味性,就会自主参与到讨论之中,只有学生与教师有了真正的互动过程,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感悟。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表现形式,从讨论中引导学生关注写作手法,推动探讨热情,将文本中所蕴含的独特内容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才能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彰显语文学科特色。
总之,阅读让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而赏与读结合,能让学生在感受体会的基础上激发出认知热情,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感受读懂文本、质疑文本、探究文本。
汤宜海,教师,现居江苏泗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