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2015-05-26蒋灿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鲁庄公阅读教学思维

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探索、思考、思维的拓展,提问艺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如何巧妙的设计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感兴趣,思考拓展延伸,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艺术地设计提问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艺术地设计提问呢?

(一)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精准性、观点具有鲜明性。设计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扣住教材的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得以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得以逐层深入,最终突破。同时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文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醉翁之意”为教学中的重、难点。领悟欧阳修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让学生明白“醉”是表象,“乐”才是实质,“与民同乐”是作者的政治抱负。

(二)问题的提出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所学的课文并不是每篇对学生都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喜恶程度,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抓住突破口,课堂上有意地给学生设计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不断发散,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小石潭记记》《满井游记》《钱塘湖春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古人名作时,我首先让同学们阅读文章,然后提出:“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请你带老师和其他同学去领略一下×××(景点)的风光好吗?”然后让同学们借助资料阅读,最后共同品味、交流。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学生的表现欲怎能不被激发,活跃的思维怎么能不被发散呢?

(三)提问要注意化难为易,化大为小,逐层推进。课堂提问切忌高深莫测,让学生摸不着边际,狼吃天爷——无处下口。而要统筹全局,整篇谋划,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水平,做一个系统的分解,化难为易,化大为小,逐层推进,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故乡》教学时,作者通过眼前的故乡,儿时的故乡的景、人、事的对比憧憬一种我们所未经历过的生活,但开始无法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生活如何”?“杨二嫂的生活如何”?“闰土的生活如何”(辗转—恣睢—麻木)?我和闰土的关系如何(隔膜)?到水生和宏儿的关系如何(一气)?那么我憧憬的生活如何(前人所未经历过的)?这样作者所表达的愿望就一目了然。

(四)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太直白,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这样的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变换个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点。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广泛地参与思考,收到极佳的效果。如在《曹刿论战》中,学生老师大多注重曹刿的深谋远虑,而鲁庄公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未能远谋”的形象。很多学生得出鲁庄公的特征: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于是我启发学生:鲁庄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说出了他不少优点: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虚心纳谏,不耻下问,从谏如流等等。这个结论不是哗众取宠,它是探究中的创造,是同学们智慧的结晶。

(五)问题的提出贵在有创意。高效的课堂是通过艺术的提问来完成的,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敢于思考,勇于创新,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掌握对同一问题解决的多种方法,既可以拓展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学生求疑善思的习惯。研讨时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许多教师认为文章主要表现愚公大智若愚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当提出的这种行为可取吗?学生认为愚公真愚,劳民伤财,费时,不可取,而搬家是最好的选择。又如在教《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引导学生去思考焦母让儿子休刘兰芝的原因是不是刘兰芝不生育的原因?这样的提问一定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将会大大的延伸。

蒋灿霞,教师,现居甘肃甘谷。endprint

猜你喜欢

鲁庄公阅读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东野稷驾马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肉食者“非”鄙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