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接受美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2015-05-26李美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美学中学生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H·R·姚斯,其核心是读者中心论。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接受美学强调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是通过阅读对之具体化,它强调读者的能力作用,强调读者阅读的创造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到“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可见在很大的程度上,新课标是在认同接受美学的基础上提出这些观点的。

那么如何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呢?

一、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改变课堂阅读教学的模式,合理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探究能力。

(一)遵循接受美学“视野融合”的重要原则,同时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引导,从而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但是教师又不能只考虑到不应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上动辄就放手让学生进行所谓的自主阅读,不考虑学生对文本的接受水平。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必须是合理的,因为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欣赏就是对文本的创造,而这种创造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修养,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教师应该充分针对文本的特色,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如营造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设计并组织好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帮助学生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

(二)让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对话“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阅读探究能力。

可以说,好的课往往就是一段精彩的对话。如果我们能真正按照接受美学理论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把语文教材作为“对话”的一方,时时、处处去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体验与见解,提高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独立价值,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起他们的学习主人翁精神和提高他们的主体阅读能力。如此,相信对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当前教学改革、创新必会大有裨益。

二、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拉近作品与学生之间的审美距离。

张圣华在《触摸教育》中记录了他参加广西教育出版社组织的为《新语文读本》提意见的座谈会时与中学生接触的情况。他发现中学生是有很强的阅读欲望的,但他们普遍希望网络文学和武侠小说能入选“新语文”,而他们竟然排斥鲁迅先生的作品,认为未必适合当代的中学生读。

笔者相信张圣华接触的这些中学生应该说出了大部分中学生的心声。接受美学认为既定的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一个审美距离,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过大,审美评价也就越小,因而学生普遍不喜欢看名著,是有原因的;而“通俗或娱乐艺术作品的特点是,这种接受美学不需要视野的任何变化,根据流行趣味标准,实现人们的期待”,因而从这方面看,学生很容易接受阅读言情、武侠之类的通俗娱乐作品,但很显然这些作品的目的是消遣,这些作品是难以提高鉴赏水平的。

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这种接受心理,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从而拉近作品与学生之间的审美距离。

(一)制定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

(二)采用有效的措施,切实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创设阅读氛围。

事实证明,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样的阅读氛围,必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必会得到提高。

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充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而“接受美学”可以让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真正进入了阅读的海洋。并且,在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今天,“接受美学” 亦可以有效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推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帮助我们创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创造出阅读教学的新天地。

李美玲,教师,现居广东始兴。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美学中学生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